徐健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致力培養小學生必備的信息技術素養。縱觀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各個知識章節的編排大多以任務來驅動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過程也是完成信息教學任務的過程。以任務驅動式教學來組織實施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很強的必要性與可操作性。文章以甘教版信息技術《賀卡的制作》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如何通過任務驅動來組織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關鍵詞:任務驅動;信息技術;賀卡制作;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1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111-02
一、引言
信息時代下,信息素養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指標,人人懂信息技術、人人會用信息技術是新時代的基本要求。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集理論、應用于一體的基礎學科,著重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任務驅動中掌握信息技術,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 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可見,任務驅動教學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結合具有積極的教學意義,是值得深入探討與運用的有效教學方法。
二、任務驅動教學概述
任務驅動教學(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也稱“任務式教學”,它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教學方法,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任務提出——任務討論——任務完成——效果評價”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對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的掌握。在任務驅動型課堂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進行學習實踐活動。
任務驅動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實現了課堂組織形式的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知識的灌輸式教學為基本形式,更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而任務驅動教學以問題解決與任務完成為主要形式,實現了課堂由“再現式”向“探究式”轉變。二是實現了課堂主體的真正轉變。在任務驅動型課堂中,教師主要負責創設任務情境及必要的演示與講解,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帶著真實的學習任務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探究式學習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構建,真正意義上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三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布置的探究式任務本身就是一種基于問題探究的學習實踐,學習任務就是實踐內容,有效構建了理實結合的課堂生態。
三、任務驅動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意義
首先,任務驅動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學習是建立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的。小學生對新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且他們喜歡動手嘗試,任務驅動教學通過設置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探究嘗試的空間。而且其中的不少任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簡單的動畫制作、相冊制作、PPT制作、文本美化等。給予學生充分的動手嘗試的機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其次,任務驅動教學有利于實現教學互動。生動有效的課堂是建立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和諧對話與互動的基礎之上的,任務驅動教學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探究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打破了單向的教師——學生的信息傳遞方式,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交流,建立起了和諧的對話型課堂生態。
再次,任務驅動教學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任務是主線,問題是載體,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是“提出任務問題——分析討論任務問題——解決任務問題”,因此,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問題意識與問題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提升。
四、任務驅動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組織
那么,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以四年級信息技術《賀卡的制作》這一課內容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一)情境創設結合學習任務,調動學習興趣
教學任務的創設需要建立在恰當的學習情境之中,這樣任務的提出才會水到渠成。在開始新課教學時,教師要通過任務情境的設置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保持濃厚的學習探究熱情。
在《賀卡的制作》課堂教學初始階段,筆者這樣進行任務的設置:“賀卡是維系情感的紐帶,寄寓著人們的美好祝福,賀卡除了我們常見的紙質賀卡,還有一種電子賀卡,相比紙質賀卡,電子賀卡更環保,它不需要浪費紙張;也更精美,它能根據設計者的意圖來設計各種圖文要素。教師節快要到來了,往年很多同學都送給老師紙質的賀卡表達心意,今年老師希望能夠收到大家的電子賀卡,看誰做得最精美。”“但是老師,電子賀卡怎么做呢?”有學生疑惑地問。“問得好,這個問題就是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希望學習這節課后,大家能夠給老師送出最美的賀卡。”通過教師節這一契機引出學習任務,馬上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熱切地想知道電子賀卡由哪些東西構成、做電子賀卡的步驟、怎樣美化電子賀卡等。在強烈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學生就能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二)示范操作結合成品展示,傳授基本技能
作為一門應用型、實踐型的課程,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減少純粹的口頭理論講授,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與教學語言無法讓學生獲得直觀感性的體驗。因此,教師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進行教學演示,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知識技能,為他們的自主探究學習打好基礎。任務驅動教學不是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就完事了,在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需要做好教學的引導與示范。教師完成任務操作的演示后,要將所做的作品展示給學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
在《賀卡的制作》的課堂講授環節,教師從自己的構思、元素選擇、藝術字體的修飾、動態與靜態圖片的結合這些設計性的角度出發進行講解,鼓勵學生不落窠臼、不求茍同,盡量做到標新立異,在構思與素材選擇方面做到獨樹一幟。同時,在賀卡的制作過程中,教師邊操作邊進行軟件功能的介紹,給學生介紹圖片裁剪、組合、渲染、陰影、藝術字體設計等實用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示范僅僅只是示范,不能局限學生的思維,要著重介紹各種菜單與功能板塊的使用方法,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賀卡制作技能,在選材、構思、藝術設計方面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突出個人特色,彰顯個性特征。
(三)自主探究結合小組合作,突破任務難點
在教師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與操作示范之后,任務驅動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就是學生的任務探究學習。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基于大部分四年級學生還不會運用搜索引擎進行圖片素材的搜集,于是筆者在共享文件夾中事先準備了充足的“教師節”主題的圖片素材,給予了學生較大的選擇空間。
在學生操作環節,首先,筆者鼓勵學生自主嘗試,從圖庫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若干素材,選擇最合適的一張圖片做底圖,用文字插入命令輸入關于教師節祝福的話語,并對文字進行字體選擇、變形、陰影的設計;其次,讓學生嘗試用裁剪工具將另外幾張圖片進行裁剪并添加到主圖片進行修飾點綴;再次,讓學生對圖片進行美化加工。很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都會遇到圖片組合效果不自然的問題,筆者鼓勵學生通過鄰座間的小組討論探究來解決疑難問題。在嘗試各種功能命令之后,學生發現“模糊”命令能夠完美地解決這一問題。使用放大工具把圖片放大,單擊“調粗”按鈕,按住左鍵均勻、連續地沿著圖片邊緣拖動鼠標指針,這樣圖片的鋸齒狀邊緣就會變得模糊,圖片組合處實現自然過渡。在取得成功之后,此方法在學生之間傳開來,很快大家都解決了這一疑難問題。
(四)成品展示結合客觀評價,達成任務目標
任務驅動教學的最后環節是任務成果的展示與評價,實現對任務驅動教學的總結,最終深化知識、提升技能,達成任務目標,內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筆者讓學生將自己制作的賀卡以學生姓名進行命名,并保存在目標貢獻文件夾,再隨機選取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學生作品的完成質量。教師需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對作品進行點評。例如,學生張×的賀卡圖片制作得較好,但是圖文組合效果尤其是文字特效過于花哨,教師可以對其技能掌握情況予以表揚,同時建議他進行適當刪繁就簡,使賀卡更加賞心悅目。二是對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情感態度進行評價。盡管部分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的作品最終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體現出了積極的學習情感,這時教師也要對其進行積極評價。
五、結語
任務驅動教學改變了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實現了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的無縫對接,有效地改變了傳統的課堂生態,真正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任務式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自主意識與合作意識得到了有效激發,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知識學習的樂趣與價值,從而培養起積極的學習情感態度,這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及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柯麗芬.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11):109-110.
[2]孟紅洲.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小學高年級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1.
[3]劉 萃.同伴互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以四年級信息技術《設置動畫效果》課程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9(Z1):124-127.
[4]章文政.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任務驅動教學法[J].吉林教育,2018(6):109.
作者簡介:徐 健(1988—),女,山東諸城人,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西固城第二小學教導處干事,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