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光唐
那張大紅封面的《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南通地區分校聘請書》,30多年來一直珍藏在我的書櫥里,它見證了我的一段難忘經歷。
《聘請書》16開大小,內頁上半部分方框內寫道:“瞿光唐同志:我校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為四化培養建設人才,特聘請您擔任供銷社電大班微積分課程兼職教師。一九八三年九月一日”,其上蓋有“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南通市分校”的鮮紅印章。內頁下半部分寫有“兼課教師職責:熱心電視教育事業,為四化建設培養人才”。并要求教師做到教學“五認真”,即認真收看電視課、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1983年,在改革春風吹拂下,南通市機構改革進入了一個歷史新階段。從3月1日起,南通地、市合并,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聘請書》封面的“南通地區分校”與內頁公章上的“南通市分校”名稱不一致,正是當年地市分校合并留下的歷史印記。9月,市委任命了校級領導,明確由時任副市長的張佑才同志(國家財政部原副部長)兼任校長。
其時,南通市電大發展迅猛,但資源緊缺。各行業系統紛紛利用各自教學硬件資源優勢,為本系統在職職工提高學歷而舉辦電大班,一時間成為南通市在職職工獲取大專文憑的一道亮麗風景。南通市供銷社電大班也應運而生,辦班點就設在南通市供銷干部學校(姚港路)內,具體事務由市供銷社教育科負責。學員40多人,主要是市供銷社直屬單位以及部分縣區供銷社骨干,班主任由市供銷干校陳老師擔任。
這個班學員組成特別,年齡相差十多歲。有幾個老三屆高中畢業生,他們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恢復高考后,錯失了進入高校深造的機會,這一次電大班辦在了家門口,自然珍惜有加。還有部分中專畢業生,他們大多已成為供銷社骨干或者部門負責人。我的兩個同事,為了報考某財經學院,也來電大班聽課復習。
那時電大尚未實行注冊入學,取得入學資格必須通過入學資格考試。電大班正式開始電大課程學習之前,有兩個月的入學考試復習時間。因學員文化基礎參差不齊,我就根據考試大綱要求,想方設法為學員拾遺補缺。課余時間,我除了備課、批改作業,還編寫補充復習資料,自己動手刻寫鋼板、油印,經常忙到三更半夜。班主任陳老師客氣,給了6角每張的報酬,算是對我額外勞動付出的褒獎,讓我感覺很不好意思。這種感受,對于我們兼職教師,十分正常。
我在電大班兼課,用的是業余時間,星期天或者晚上。學員們都有各自的工作,絕大多數學員還有繁重家務的牽累,也總是克服困難,堅持到校,一課不落。我感同身受,兼課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某晚長時間雷陣雨,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家人勸我去請假,但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冒雨騎車前往。前方樹上的一個大樹杈突然斷落下來,差一點就砸在我身上,好在有驚無險,有目睹這一幕的人,向同學們透露了這件事。我站在講壇上時,贏得了掌聲一片。
電大班學員平時上課,在電視里收看中央電大課程內容講解,這是單向的,缺少即時互動。而輔導課作為電視課的補充,顯得十分重要。輔導教師與學員互動,可以充分發揮輔導答疑作用。在其后的將近2年中,我根據中央電大有關數學課程的安排,陸陸續續地為他們提供了期末考試前的教學服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通過入學考前輔導,該班學員全部被錄取。其后的電大微積分等課程考試,也悉數高分通過。三年后,學員們都獲得了電大大專文憑,我也如同喝了蜜糖似的,心里甜滋滋的。師生們業余時間的辛勤付出,終于迎來了豐收的喜悅。市電大劉副校長還特地給我來電,表示祝賀。
三十多年過去了,每當我看到那份紅彤彤的《聘請書》,自然會想起當年躬耕電大三尺講臺的幸福情景,仿佛如昨。今天,各行業系統自辦的電大班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進步,不同的年代,就有不同的辦學形式。人們有理由懷念上世紀80年代電大班的夜校燈光,一大批中青年,在燈光下獲得了知識,彌補了青春。我這個兼職教師也因此收獲了沉甸甸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