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杰
同事眼里的他,是思維活躍、經驗豐富的環保“多面手”,在不同崗位均有不俗的表現;排污企業眼里的他,是嚴謹細致的“行家”,嚴格執法過程中也不忘普法宣傳;群眾眼里的他,是誠懇耐心的“自家人”,每次信訪都會得到切實有效的回應。
“有些工作做得還沒達到自己心里的標準,還是要不斷磨煉。”談及2020年被評選為“東莞市十大環保攻堅衛士”,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環境信訪科四級主任科員陳志崇謙遜地表示。殊不知,他曾先后在東莞市環境保護局環監分局三大隊、信息中心、在線監控室等部門任職,兩次因公負傷,先后三次被評為“東莞市環保系統先進工作者”。
一次敢于創新的實踐
傳統的大氣監測,一般采用定點部署監測裝置的方式,但大氣污染涉及范圍廣且易于流動和擴散,定點監測往往難以實現快速、實時、精準定位污染源。
無人機具有靈活機動、覆蓋范圍大等優勢,恰好能夠彌補定點監測站的不足。“一開始我們也使用無人機對大氣污染進行拍照監控等常規操作。”但隨著應用的深入,信息工程專業出身的陳志崇敏銳地發覺這項技術在環保領域還可以“大有作為”。
“水、噪聲污染都有相應的設備、器材來輔助執法,但大氣污染很多時候得靠執法人員置身現場手持監測設備‘以身試毒。”陳志崇心想,能不能用無人機結合監測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
在想法得到領導和同事支持后,陳志崇立即著手規劃在無人機上安裝紅外成像儀、氣體檢測傳感器等設備,加班加點與技術團隊共同討論整體功能原理設計、功能模塊電路設計、系統整合等具體工作。經過多方努力,具有空氣監測技術的無人機終于在東莞順利升空!
據了解,該無人機飛行掃描監測后可實時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出當地大氣污染狀況,為東莞市大氣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及治理效果反饋,有效提高了區域大氣污染源排查工作效率,并得到了國家、省市媒體的高度關注與廣泛宣傳。
兩場猝不及防的意外
2009年,東莞市大朗鎮某企業廢水處理設施集水池進行改造,砸出一個20厘米深的窟窿,十字交叉的鋼筋被剪斷在窟窿四周露出3—4厘米長的“利刺”。不幸的是,當時有張報紙被風吹來蓋住了窟窿。
因急于去檢查該廢水處理設施情況,陳志崇一不留神踩進了窟窿里,“當時只感覺一陣疼痛從小腿延伸至大腿”。
“窟窿四周漏出的鋼筋把他的褲腿撕成條狀,割破了皮膚,鮮血直流。”陳志崇的同事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仍心有余悸,所幸鋼筋未傷及其骨頭和關節部位,但需注射破傷風并包扎休息數日。
未曾想到,十年后意外再次發生。2019年6月,陳志崇被抽調參加生態環境部環渤海部分地區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負責對海參養殖場河堤上100多個排放口進行排查。
6月26日,陳志崇搭乘摩托車前往現場繼續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由于地勢所限,摩托車只能沿著狹窄且滿布碎石的河堤前行。不料,途中突然竄出一只大狗追咬著他們,摩托車司機在毫無防備下緊急剎車后側翻倒地,陳志崇左腿被壓在摩托車下拖行了幾米。
當時,陳志崇處于一個新的填海區域,所有導航軟件均顯示為大海中間,無法定位求救,只能強忍著疼痛重新坐上摩托車返回。由于沒能及時有效包扎止血,半個多小時的路程,鮮血一路直流。后經診斷,倒地滑行過程中小石子嵌入膝蓋,導致脛骨外上髁骨折,并傷及部分韌帶。
由于傷勢嚴重,陳志崇被迫在家休息。談起這段經歷,陳志崇也只是微微一笑,云淡風輕。“沒事,正好有多點時間陪在孩子身邊。”雖說在家休養,但他并沒有閑下來,仍時常聯系同事,密切關注環保工作動態。
三封來自群眾的感謝信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工業企業眾多。“雖然環境治理工作力度大,但部分地區由于底子差,基礎薄弱,仍存在不少歷史‘欠賬,每年信訪投訴案件數以萬計。”東莞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坦言。
2019年底,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安排工作經驗豐富的陳志崇轉崗環境信訪科。信訪工作千絲萬縷,背負壓力不言自明。為迅速適應新工作,陳志崇經常加班加點梳理線上線下群眾的留言訴求,尋找解決信訪難點問題對策。
2020年初,在接到東莞市南城某小區業主們投訴異味擾民情況后,陳志崇多次前往該小區周邊排查異味源頭,期間主動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投訴群眾耐心溝通,爭取互信支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根據異味產生時的風向風力、影響范圍、周邊企業日常生產時段等因素分析,陳志崇將異味源頭鎖定在某工業園區。隨后東莞市生態環境局迅速派出執法人員對該園區進行全面檢查,很快鎖定了污染源,要求企業建立環境問題清單,并督促其進行全面整改落實。
“工廠再無異味發出,對你們辛勤付出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次月,該小區業主代表先后三次送來感謝信。回想解決該小區異味投訴問題的日日夜夜,群眾的積怨成功化解,陳志崇長期緊鎖的眉頭終于稍稍展開。
據了解,2019年東莞市生態環境系統共受理生態環境投訴2.89萬宗,同比減少6.7%,這也是自2015年以來,信訪投訴案件數量首次出現下降。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在陳志崇看來,要做好信訪工作重點就是做好兩件事:一是要積極與群眾溝通,認真了解原委耐心聽取訴求,適時反饋調處進展,切實解決問題;二是根據問題因案施策,分類處理,對涉嫌偷排類案件加大突擊檢查力度;對排污擾民類案件要進行現場監測核實,依法依規處理;對達標擾民類案件,安排現場走訪進行普法宣傳,促進企業主動提標升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