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細康?曾云敏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辟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廣東不斷加快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不斷趨于協調。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廣東以新擔當新作為努力開創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奮力打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標桿和示范。
生態文明建設的廣東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先行一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環境與發展關系也一度趨于緊張,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為解決好經濟快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廣東歷屆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廣東更加積極主動推進轉型,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推動綠色發展。八年來,廣東在保持經濟高速穩定發展的同時,全省環境質量總體平穩,主要江河水質總體穩定,空氣質量實現連續五年達標并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大力推動制度創新,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治理能力。2015年,廣東制定并頒布了全國第一部省級地方性法規《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2017年頒布的《廣東省西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在全國跨省水系水質保護和聯合防治上開了先河。在全國率先實施環保實績考核制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政府領導考核機制、主體功能區差別化環境準入政策、排污權交易制度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等,不斷探索行政和市場的新手段,制度供給機制不斷豐富,制度配套日趨完善,制度執行更加有力,生態文明各項制度已經逐漸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奮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從根本上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環境經濟學上著名的庫茲涅茲曲線表明,低收入國家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環境質量會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惡化,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會出現“拐點”,即轉向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格局。污染防治攻堅戰本質上是通過政府強有力的“有形之手”,加快經濟發展與污染排放的“脫鉤”。
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廣東不斷引入新技術、新知識、新模式,不斷提升污染防治水平。主要包括:全面推進環保大數據監管平臺和信息化平臺建設,廣泛采用無人機等新設備,推動環境治理信息化和數字化,為精準把握污染現狀、動態和治理成效提供技術保障;引入院士團隊、整合省內環境研究團隊到各地送經驗、送知識、送信息,有效彌補知識短板;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創新出眾多治理模式,比如深圳、東莞市在系統治理茅洲河過程中,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全流域治理、大兵團作戰新模式,推行全要素管控,實施“廠、網、河、庫、閘”一體化調度,取得顯著成效。這些創新,不僅對于解決重大環境污染問題具有直接的作用,也將為環境可持續治理提供長久支撐。
著力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以高水平治理帶動高質量發展。廣東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廣東扎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是把污染攻堅戰看成一場簡單的運動式治理,而是主動用好、用足、用準高效率的市場“無形之手”,把污染防治與轉型升級結合起來,以高水平環境治理來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國家首次提出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一個月后,廣東省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在廣州啟動,并成為國內首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省份。目前,廣東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排放配額總量超4億噸,市場規模全國第一,全球排名第三,僅次于歐盟和韓國的碳市場。參與交易的企業不僅實現了減排,更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轉換,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了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高標準建設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的戰略構想,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以生態經濟化為主線,在高水平保護和治理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了做好生態經濟化這篇大文章,廣東各地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著力把市場機制引進來,把資本引進來,把生態資源與外部市場、外部需求連接起來,初步形成了全域旅游、生態林業、健康醫養、綠色食品為支撐的綠色產業體系。
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大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層面,不斷深化粵港澳生態文明合作。一直以來,廣東依托“9+2”泛珠三角經濟圈以及粵港、粵澳聯席會議工作機制,不斷深化同香港、澳門的生態環保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來,廣東積極對標世界一流灣區,努力開辟粵港澳生態文明合作新領域、探索新機制,大力推進美麗灣區建設。同時,大力推進珠三角都市圈內部全方位的合作,推動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市之間建立了一系列以流域為基礎的合作機制,并積極開展與福建、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區的跨界污染治理合作。
廣東已與廣西、福建、江西等臨近省(區)簽訂了跨界河流生態補償協議,并付諸于實施,入粵河流跨省界斷面水質持續改善。這些區域合作新機制的建立和深化,成為破解跨界污染治理難題的利器,為廣東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奮力打造生態文明的標桿示范
目前,廣東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依然較大,仍然存在著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未根本改變、生態文明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廣東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艱巨性、長期性,把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推進,努力樹好生態文明標桿。
從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出發,更加明晰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本質上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廣東人均GDP已經達到1.5萬美元,老百姓對優質生態環境服務的需求比全國更高、變化更快。如何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廣大老百姓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沒有經驗可循。只有始終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才能保證方向不偏、動力不減。
從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出發,把握廣東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和制度落實,從根本上講就是提升生態治理能力和水平。制度創新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發展的法寶和靈魂,是創造經濟奇跡的不竭動力。廣東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不僅要在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上更加銳意進取,積極用制度改革和建設作為突破口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也要努力完善和優化現有生態環境治理制度,推動一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以穩定社會預期,鞏固制度成果,凸顯治理優勢,彰顯示范效應。
協調好區域發展和生態文明治理的關系,真正形成與主體功能區劃相協調的發展和保護格局。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仍然是困擾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難題。廣東應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區域發展有機融合,更加清晰地謀劃處理好不同區域綠色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珠三角地區要加快與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對標世界一流灣區推動轉型升級,加快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和企業,加快實現綠色增量對灰色存量的替代。
沿海經濟帶要積極吸取珠三角地區早期發展的教訓,在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構建沿海生態屏障的前提下,切實走出一條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新路子。粵北生態發展區要時刻牢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大力挖掘生態價值,充分利用市場,把生態資產與外部資本、外部市場、外部需求連接起來,在生態經濟化方面闖出一條新路,發展出一批高質量、有活力的生態型產業,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作者趙細康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曾云敏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