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他原本學習金融專業,卻經過自學成為了環保工程師。
他原本從事管理工作,卻通過考試拿到了專業導游證。
因而,談技術原理,談運營操作,他可以頭頭是道;講環境教育,講公益科普,他也能娓娓道來。
他就是朱偉業,瀚藍綠電固廢處理(佛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瀚藍綠電”)社會責任部負責人。
如今,作為企業屆開展環境科普教育的一面旗幟,瀚藍綠電已是名聲在外;而朱偉業作為這面旗幟上的一點星輝,也是熠熠生光。
比學趕超,個人追求與集體追求不謀而合
很多沒有親身去過垃圾處理廠的人,往往都會有一種偏見和擔憂——這種地方注定是骯臟、混亂、危險、有損健康的。但真正去過瀚藍綠電的人就會發現,這里環境清爽、建筑現代、宛如景區,絲毫沒有令人感覺不適的污跡或氣味。
朱偉業說:“這正體現出瀚藍綠電的自我定位和多年來的努力方向——不僅僅是開展一個環保項目,更要成為一個旅游項目。從單一的固廢處理項目發展到系統化的產業園。”
為了貫徹這一宗旨,更好地向普通受眾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增進環保理念,早在2007年,南海綠電(瀚藍綠電前身)就組建了一支環保志愿者隊伍——南海綠電環保義工總隊。
當時義工總隊的成員主要是公司員工、學生志愿者、企業人員和周邊居民。后來其他方面的會員陸續減少,內部員工力量不斷增強,現在基本都是南海綠電的內部員工。
“在2007年,一年有200多人到南海綠電參觀,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2萬多人。隨著接待人數的不斷上升,公司也將負責接待的同事從完全兼職轉到兼職和專職相結合,這些人既包括職能部門的同事,也包括生產部門的同事,現在固定有60多人,接待能力是足夠的。每次講解時,大家也都會發揮所長,盡可能把一些專業知識更生動、更直觀地介紹給大家。”
作為這支志愿團隊的帶頭人,朱偉業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金牌講解員。我原以為他是學習相關專業,至少也有類似的基礎,可實際上他卻實實在在的屬于“半路出家”。
朱偉業就讀于武漢工業學院,學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08年大學畢業后,他來到廣州找工作,應聘到一家企業做了一年銷售工作。2009年,適逢南海綠電二廠籌備建立,朱偉業便投去簡歷,順利被錄取后,成為了綜合部的一名后勤管理員。
“在當時,義工隊都是歸口到我們綜合部,所以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綜合部的員工都直接成為義工隊的成員。所以我一去綜合部就加入了義工隊,也算是比較早的一批義工隊成員之一。”
2012年,朱偉業從后勤崗轉到行政崗,此時他已經有了幾年工作經驗。隨著對公司情況了解的深入,他越來越感覺自己在知識結構上的欠缺,于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學成才”。
“因為知識儲備不夠,最初帶團講解還是有點心虛的,所以遇到重要的接待任務,我就會請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跟隨,以備不時之需。但畢竟人家也有專職工作,總被占用時間也說不過去,所以我想求人不如求己,還是要自己懂業務、懂原理,才能更加勝任工作。”
為此,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積累實操經驗、掌握運行原理,朱偉業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跟隨運行崗和檢修崗的同事去到生產一線,跟班學習;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他利用業余時間自學了從基礎到運用的多階段教材。他不斷思考、琢磨,將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終于一舉考下了環保工程師中級職稱,成為了文科生依靠自身努力趕超理科生的一個成功范例。
也是在2012年,南海綠電成功申請下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的資格。為了更好地開展環境教育、打造園區科普活動,公司安排朱偉業等員工由兼職接待員直接轉為專職,好讓他們能更加心無旁騖地鉆研業務,提高水平。
這樣的轉變又激發了朱偉業的上進心,他想,自己現在已經具備了環保專業方面的知識,應對一些專家等業內人士的提問是沒有問題了,但如何能夠更加深入淺出、饒有趣味地將講解內容傳達給觀眾,讓他們通過這一趟參觀能更有收獲,更有感觸呢?
于是,他買了很多導游的專業書籍細心研讀,將一些生動活潑、輕松詼諧的表達技巧融入到相對深奧、晦澀的專業知識講解中。在得到觀眾認可的同時,朱偉業考取了導游資格證書,取得了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環境教育講解員的資格,還成為佛山市南海區十大金牌導賞師。現在他經常與同行交流經驗,也指導培養出不少優秀的導賞員。
創新求變,個人氣質與公司氣質相得益彰
不故步自封,不輕易滿足,這不但是朱偉業呈現出的狀態,也是瀚藍綠電展現的風格。對于環境科普、公眾宣傳這一塊的工作,他們始終在求新求變,探索新路。
2016年,為了更生動直觀地宣傳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瀚藍綠電自主創作、自主編導、自主表演了一部舞臺劇《拯救地球·環保總動員》。這部舞臺劇由真人和木偶共同演出,主要受眾是幼兒園小朋友和小學生。朱偉業是其中的導演和編劇之一。
“劇中一共有9個人物,都是由我們公司自己的員工出演。因為大家都是兼職表演,有時候演出難免會與工作產生沖突,所以每個角色我們都培養3個演員,確保每次演出時,每個角色都能有合適的演員參加。”
后來瀚藍綠電還創新性地同學校合作,在學校里培養出一批學生演員。比如在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就形成了演員梯隊,大家一起排練、一起演出,既培養了環保意識,又豐富了業余生活,起到了很好的寓教于樂的作用。
2019年12月12日,《拯救地球·環保總動員》獲得了由廣東省版權局頒發的《作品登記證書》,得到了官方“認證”,真正成為了一部“有身份”的作品。
一場舞臺劇所能影響到的受眾畢竟數量有限,那如何帶動更多的普通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呢?瀚藍綠電再次創新宣傳模式,把握時代潮流,使朱偉業等講解員有了一個新身份——在線主播。
2020年5月,瀚藍綠電開創性地同佛山南海共青團合作,舉辦了一期“探店”直播。朱偉業以科普講解主播的身份,通過鏡頭帶領受眾們詳細參觀了垃圾處理的整個過程。
“這次直播總時長30分鐘,當時我就順著通常的參觀線路,把我們日常處理生活垃圾的場面通過鏡頭在線展示給直播觀眾。雖然在我們內部人士看來,這些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對于畫面前的觀眾來說,卻覺得十分新奇有趣,很多觀眾都發來彈幕,和我們現場互動交流。活動結束后,我們還下發了問卷,內容都和此次的講解內容有關,及時完成答題同時還能保證一定正確率的觀眾,還能收到我們通過抽獎送出的小禮品。”
朱偉業說,此次直播的成功完成,也讓他們很受鼓舞,感覺一直以來求新求變的目標的確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事實證明,宣教的形式必須跟上新形勢,多樣化、趣味化才是王道。所以直播結束后,我們就和佛山共青團約定,今年在抖音平臺上,繼續推出2~3期直播,主要的內容方向就是垃圾分類、焚燒發電、污泥干化、廚余處理等。只有讓大家充分了解垃圾減量化的意義,才能在生活中減少垃圾產生,才愿意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共同努力。”
篤行務實,個人愿景與公司愿景和諧統一
除了讓更多的公眾走進來,瀚藍綠電也一直探索讓自己走出去,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更大程度發光發熱。
“農村環境質量改善一直是我們關注的一個方向,鄉村振興戰略,除了要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也要促進當地環境改善。因為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目前城市里的環境改善普遍比較明顯,公眾的環保意識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農村的環境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朱偉業說,一個孩子的講述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個孩子說,在他的家鄉,他家房子對面就是一個垃圾站,那里經常堆滿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就算是進行處理,有時候就是點上一把火燒了,燒不完的殘渣就直接丟進旁邊的河里。很多人仍然缺乏必要的環保理念,對危害環境的后果缺少應有認識。我們就想,成年人的意識比較根深蒂固,但兒童更容易通過教育受到影響,所以就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到孩子身上,希望通過他們帶動大人,從而幫助整個農村家庭提升環境水平。
為此,瀚藍綠電根據農村情況變化不斷探索改變策略,最初他們不定期安排志愿者去村里給大家講課,作宣講,雖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總感覺只是空講理論較為枯燥,而且仍然有一些距離感。
為了拉近距離,讓農村孩子也能對環境設施有一個直觀認識,瀚藍綠電安排了大巴車,專門去到鄉村,把孩子們接出來,到公司進行參觀,讓這些孩子也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這種接來孩子進行實地參觀的方式確實挺好,但是我們也在不斷總結,感覺之前的方式缺乏一些連貫性,不太好跟蹤教育效果。所以在2018年,針對佛山市對口幫扶的云浮市,我們設立了一個駐點,就在郁南,專門進行精準幫扶。在今年我們又在云浮羅定設立了一個點,制定了3年幫扶計劃,不但注重實際行動,也注重后續效果,希望通過長期追蹤,不斷改進方式,真正探索出對農村更加行之有效的環境教育方式。”
除了關注農村,瀚藍綠電還同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為了積極響應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的號召,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產學研基地,2016 年,瀚藍分別與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彼此在教育培訓、工業旅游、孵化器三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在產學研基地建設、環保人才職業培訓、行業人才標準制定、學生創新創業等多方面進行創新發展。
為了能更加有的放矢,朱偉業作為專家之一直接參與了高校專業教材的編寫,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夠充分了解如何將所學知識更好為將來工作服務,縮短從校園到企業之間的距離,減少無法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不適。
“過去我們只是在公司建立實踐教育基地,有一定的局限性,現在我們致力于同高校合作,設立‘瀚藍環境學院,希望能一條龍、立體化地培養學生,既能幫他們解決就業問題,也利于選拔人才,提高公司的業務水平。”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很多人總是認為囿于年齡、性別、專業、行業而無法施展,繼而觀望、等待、消沉、放棄,其實當勇敢地走出舒適區,大膽地打破保護帶,可能就會發現豁然開朗,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