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
他常年暴曬,皮膚黝黑,但臉上仍然有一份難以掩蓋的“稚氣”;他個頭不高,身板單薄,骨子里卻有一股西北漢子不服輸的勁頭。
他叫張建武,是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以下簡稱“中電建集團”)的一名工程技術負責人,也是深圳市光明區治水工程管網溯源排查工程人員。張建武23歲入行,原本只是中專畢業的門外漢,卻迅速成長為光明治水工程重要的一員。近兩年,他曾半夜臨危受命處理項目附近的路面塌陷險情,也曾無數次忍著惡臭鉆入讓人窒息的污水管,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已經成為他的工作常態。
對張建武而言,治水就像打仗,治水兵就是一個狙擊手,污水排口就是敵人。他堅信,只要瞄準敵人,消滅敵人,就一定能打贏這一場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潛心鉆研,成為中建電集團“特招人員”
出生于甘肅隴南的張建武,2015年畢業于甘肅文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的是汽修專業。自小就喜歡修理各種東西的他,曾干過修路、修橋等苦力活。2017年年初,他因機緣巧合來到深圳,成為中電建集團水電項目的外聘人員。同年3月,又隨所在單位加入光明治水隊伍。
進入新領域,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張建武深知自己專業知識欠缺太多,也因此,他堅持白天在外跟工程,晚上擠時間看圖紙,通過不間斷地學習,逐漸掌握熟悉了水環境治理的整套文件和流程。盡管如此,他仍不滿足于現狀,希望可以更系統地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在同事的指引下,張建武報名參加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管理專業在職進修班。在此期間,恰好光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正本清源工程項目相繼啟動,工作連軸轉、假期不停歇成為工作新常態,但張建武總能利用碎末時間進行網絡學習,并于2019年底修完全部科目,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大專文憑。
2020年1月9日,張建武與中電建集團子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成為了中建電集團“特招員工”。說他是“特招員工”,是因為中電建集團招聘正式員工,學歷門檻要求是本科以上,對他降低學歷要求,全因他表現突出。
“勤快好學、愛動腦筋、善于鉆研。”作為張建武的頂頭上司,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光明消黑總承包部副經理孔維濤說,從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再到進入廠區開展正本清源工程,參與這些工作的過程中,張建武總能琢磨出更快捷有效的辦法來,并不斷提醒自己和團隊要認真做,朝著排頭兵努力。
最初,張建武所在的班組只有六個人,卻承擔著至少十個人的工作量。身為主要負責人的他,既要協調、統籌整體進度,還要管技術、保證工程質量。他時刻記得治水工作會議上領導的“唯其艱難,方有永毅;唯有磨礪,始得玉成”的囑托,發揚攻堅克難、連續作戰的精神,一次次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也因此,張建武先后被評為茅洲河(光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2018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在2018年度“大干90天 確保十一月中旬完成治水達標任務”勞動競賽活動中獲得“優秀員工”稱號。
臨危受命,15個日夜投入一線搶險
2018年3月16日,張建武如往常一樣在單位值班。晚上8點許,正在處理瑣碎事務的他,突然接到電話稱,茅洲河項目部附近塘尾工業園路段路面出現大面積裂縫,周邊雨篦子掉落,底部路基軟化。經工作人員現場排查發現,因污水管道年久失修,長期漏水沖刷巖層,地質坍塌導致路基空洞。險情出現路段屬于繁華的城市建成區,工廠、居民小區眾多,若不盡早處理,一遇重車碾壓,混凝土路面可能會發生更大面積裂縫,隨時有可能引發路面坍塌,后果不堪設想。
險情就是命令。接到電話后的張建武迅速擔當起排危搶險的重要使命,組織人員、設備、物資投入到搶險工作中。到達現場后,張建武第一時間安排同事拉起警戒線,然后對開裂的水泥路面進行切割作業,破碎錘破除損毀路面并清除破損的水泥砼面板,利用鋼板樁對坍塌路基坑洞進行支護。經過一個通宵的緊張施工,排險前期開挖準備工作才基本完成。
第二天一大早,專家組趕到現場查明分析路基缺陷原因,進行搶險方案討論。由于此次險情坍塌規模大,地基破壞嚴重,搶險工作涉及的交通、原有管線等部門多,施工難度大。中電建集團先后投入近60人,采取輪班制,晝夜不停,按照專家組研究確定的搶險方案,有條不紊的進行施工……
經過15個日夜漫長而緊張的作戰,險情才得以順利排除。期間,張建武竟一刻沒離開搶險現場半步。這15天沒洗過澡,吃住全在工地解決。天天面朝工地吃盒飯,累了就在附近的綠化帶躺一會。問其同事們都輪班,為何他不輪班?張建武說:“其他人對工作不了解,會影響搶險工期。”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透露出一個90后的責任擔當。
沖鋒在前,勇當“消黑”戰役的“人體探測儀”
2019年3月,光明區正式打響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殲滅戰,誓在2019年內消除全區所有小微黑臭水體,按期保質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任務,推動光明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在這場硬戰號召下,張建武主動投身“消黑”工程一線。
由于歷史原因,光明區內有些排污口缺乏規劃,雨污不分流,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道凈化能力下降,發黑發臭。也因此,做好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是消除黑臭水體重要的一環。“如果現在不搞清楚,黑臭水體永遠都會存在,而且會反反復復出現,想根治黑臭只能紙上談兵。”
在水網密布的光明區,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工作并非易事,特別是暗渠,更不容易發現問題。使用儀器也存在遇到障礙物或者管道拐彎無法通過的難題。這讓施工人員束手無策,壓力劇增。
為此,張建武帶領同事們采用最笨的辦法,變身“人體探測儀”鉆進又黑又臭的暗渠里,摸清管道走向、深度、長度、源頭、屬性等情況,進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整治。張建武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下暗渠時的感受:雖然身上拴了安全帶,也提前給暗渠做足通風工作,但惡臭的濃烈程度還是超乎想象,呆在狹小黑暗空間里,內心也是很恐懼的。盡管環境很惡劣,但他沒有因此退縮,而是懷著一顆必勝的決心,把暗渠的底細摸清,找出問題所在。
如今,張建武已記不清下暗渠檢查的具體次數,但卻清楚地記得,2019年他和同事溯源排查出來的排污口多達1100多個。“在最黑臭的地方,從事最光明的事業,工作雖然很臟很累,但是很光榮。”看著河道水質得以明顯改善和提升,張建武有著說不出的自豪感。
事實上,在光明區全面消除小微黑臭水體的路上,張建武并不獨行。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張建武一樣一心撲在項目上的治水人,光明治水才有現今一張張能夠拿出手的階段性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