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茂 端家琪


關鍵詞:良渚文字;書契;甲骨文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長江流域最重要的一支文化,以雕琢精致的玉器而聞名。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這是自1936年施昕更發現良渚黑陶80年來良渚文化研究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1996年為紀念良渚文化遺址發現60周年,浙江文物局編著了《良渚古玉》,書中記載現已發表的刻有圖畫文字的良渚古玉共181件,分別藏于我國以及美、英、法等國的文物收藏機構。美國紐約亞洲文化基金會曾發表刻有文字的良渚玉器多件,其文字多有為筆者所能考辨者。上海、安徽多位資深高古玉鑒藏家藏有刻有文字的良渚文化玉器10余件,計700余字,其中3件玉器上的文字經筆者考辨已大部分可以釋讀出。一個解開良渚文字謎題的歷史機緣呼之即出。
一、良渚文字的書契
從已見良渚玉器上的契刻文字來看,其為非常成熟的表意文字已毋庸置疑。它不僅有字、詞、句、章,而且常與“神人獸面紋”“神鳥立祭壇紋”同時出現在玉璧、玉璜、玉冊等大型器物上,這些契刻文字和圖形也可以看作是新石器晚期良渚先民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就文字的書契而言,它比甲骨文表現出了更多的“書寫性”以及情緒的生動傳達,在用筆(刀)、結體、章法(分行布白)三個方面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與今天的“硬筆書法”可以等量齊觀。
(一)用筆(刀)。良渚文化玉器主要用料為江蘇溧陽梅嶺軟玉,摩氏硬度為5,低于紅山文化河磨玉(摩氏硬度6~6.5),它是良渚先民用高于梅嶺玉硬度的燧石(摩氏硬度7),如今天手持硬筆一樣直接在玉器上書契出來的。從筆跡上看,為中鋒用筆(刀),正直不偏。用筆有起止、提按、頓挫,一波三折,流暢飛動。一些筆畫之間有呼應、牽連,如同行草書的用筆,逶迤灑脫,非常富有表現力。這種線條是在甲骨文里未曾見過的,是一種高質量的線條。
(二)結體。良渚文化玉器契刻文字的結體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走之結構。它的單字書寫順序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有些字的單體部件被用于多個字的結構中,實際上已經成為“偏旁”,如“扌”“牜”。良渚文字的結體蘊含著豐富的形式美法則,有平行、對稱、曲直、長短、斷連、平衡、變化、協調等,表現了良渚先民在書契過程中審美意識的流暢傳達。
(三)章法。良渚文字的排列組合有橫式、豎式、橫豎同章、文圖共篇等多種形式。豎式布白,字距較密,行距較疏。橫豎同章、文圖共篇者則整飭有序,變而不亂,從中可見書契者嫻熟地駕馭通篇的高超布局能力。
二、良渚文字考辨
擔綱“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的復旦大學博物館學教授高蒙河說:“良渚已發現700余個刻畫符號,其中有許多刻畫符號排列在一起,具有文字的功能特征,被古文字學家視為原始文字。”筆者從事古文字研究,書法創作、研究和高古玉鑒藏、研究凡50年,釋讀良渚文字一直是密切關注的重要課題。筆者曾經在鑒賞一件良渚文化玉鼓時,發現玉器上的一個字(圖1)與甲骨文中“中”字形相同,于是從《甲骨文編》[ 1 ]檢索“中”字(圖2),果然毫厘不爽。《辭源》釋:“中,兩旗之中,中正之意。”又見玉鼓上有一字(圖3),與《古籀匯編》[2]中的古文字(圖4)字形相近,該字釋為“沱”,意為“江之別流”,今作“池”。于是,我們決定從一件刻有11個字的良渚玉鐲入手,將上面的契刻文字全部考辨,釋讀如次。
(一)圖5,甲骨文作圖6字形,釋為“尊”,會意字,雙手捧一酒器,奉酒以示尊貴。
(二)圖7,甲骨文作圖8字形,會意字,釋為“徹”,《古籀匯編》釋:“食畢而徹去。”
(三)圖9,甲骨文作圖10字形,《古籀匯編》釋為“工”,意為“巧飾也”,為裝飾、加工、制作之意。
(四)圖11,甲骨文作圖12字形,陶制“鼎”之象形,為容器、禮器,商代用青銅鑄造,為禮制重器。
(五)圖13,甲骨文作圖14字形,陶制“鬲”之象形,為容器、禮器。
(六)圖15,甲骨文作圖16字形,會意字,釋為“游”,持飄旗之杖以出巡。
(七)圖17,甲骨文作圖18字形,會意字,釋為“析”,以斤(斧)伐木,用于制作、建筑。
(八)圖19,甲骨文作圖20字形,釋為“衣”,衣飾。
(九)圖21,甲骨文作圖22字形,陶制“壺”之象形,盛酒、水器。
(十)圖23,甲骨文作圖24字形,象形字,釋為“婦”,頭飾美麗羽冠的貴“婦”。
(十一)圖25,甲骨文作圖26字形,會意字,釋為“鼓”,以手持槌擊“鼓”以宴樂也。
佩戴玉鐲是良渚貴族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其詞法、句法也與今日不同。良渚玉鐲上的11個字,連起來是“婦鼓尊徹工鼎鬲游析衣壺”,大意是:佩戴玉鐲的貴族享有美貌的婦人,“鼎鬲衣壺”的華服佳肴,鼓樂巡游的娛樂儀仗,伐木巧作的舒適建筑。這些玉鐲上的契刻文字內容與良渚遺址考古的相關成果是完全可以無縫對接的。
考古證實,良渚文化后期,因受特大洪水等自然災害影響,良渚先民分成兩支向外遷徙:一支溯長江而上,進入陜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給當地文化,尤其是巴蜀三星堆文化帶來巨大影響;一支向北,融入中原的華夏部落聯盟。據此筆者認為,向北一支的遷徙為良渚文字直接衍生為殷商的甲骨文字提供了契機,換言之,良渚文字正是殷商甲骨文字的直接源頭。
對良渚文字的考辨、釋讀目前還未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筆者期望更多的學者在“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后的新時期里,更多地關注對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文字的考古發掘、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