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居住環境的變革和報紙“臨近性”特點,近年來,國內諸多都市報已經開始固定開辦社區新聞。社區新聞有其自身特點:一是報道的主要對象為社區居民,報道內容則是以發生在社區中的新聞為核心;二是社區新聞是鏈接社區居民同政府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通過社區報,不但能夠體現社區居民的話語權,更能夠幫助社區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三是社區報相對于都市報在新聞報道風格上更接地氣,更能讓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驗。但就我國目前社區新聞發展的狀況看來,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暴露出一部分問題,諸如財力不足、新聞邊緣化、報道形式單一、版面形呆板象、缺乏互動等等。本文以社區新聞發展狀況為背景,分析目前社區新聞存在問題,并就社區新聞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區新聞;問題;發展
一、社區新聞的發展背景
其實,早在都市報誕生之際,社區新聞就開始躍躍欲試。隨著居住環境的改變,社區的發展,社區新聞開始逐漸從都市報中獨立出來。
早在19世紀初,歐洲的部分報紙開始出現以特定區域為報道對象的訃聞和社交類新聞,這部分新聞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這一現象也被稱之為社區新聞最早的雛形。
1.醞釀期
我國社區新聞在誕生初期,尚沒有從都市報中獨立出來,多是散落在都市報道的各個板塊。這一時期的社區新聞沒有獨立的名稱,這部分新聞大多歸為社會類新聞行列。比如1998年的《華西都市報》,筆者抽取了某一時期的所有新聞報道,經整理發現,有關社區新聞的報道只在社會新聞版和經濟新聞版中零星出現。這一時期的社區新聞具有不系統、內容瑣碎、占用篇幅少、版面位置較偏等特點。
2.誕生期
隨著我國社區的不斷發展,居民居住單元多以社區為單位,在市場推動和讀者需求下,社區新聞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例如2003年的《當代生活報》隆重推出了超過2個的社區新聞板塊[1],這是都市報首次以社區新聞的名義開版,內容涉獵多以社區為背景,不拘泥于社區人物,更有社區幫辦、社區水電、社區交通等等。我國的都市報道開始悄然變化,社區新聞開始嶄露頭角。
3.發展期
2005年是社區新聞發展的重要轉折期,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各大省市都市報紛紛開辟社區新聞板塊,從此,社區新聞登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北京的《法制晚報》根據東西南北四個區域劃分成四大社區的社區新聞,緊隨其后,《新京報》《北京晨報》《重慶時報》《成都商報》等紛紛設立了社區新聞板塊[1]。隨后,一些二三線城市也拉開了創辦社區新聞板塊的帷幕,一時間,我國社區新聞開始遍地開花,社區新聞的發展也開始由“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多”的方向轉變。
二、社區新聞出現的必要性分析
社區新聞的出現和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產物。
1.社區新聞是現代社區發展的必然
改革開放促使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而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引起社會管理機制的更新。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終結,以往國營企業承擔部分社會職責開始向社區轉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區開始承擔居民醫療、養老、衛生等社會職能,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及時了解社區動態對居民至關重要,而都市報更多的關注點在整個城市上,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信息需求,這就為社區新聞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也創造了天然的受眾基礎。
2.居住環境的改變是社區新聞的助推器
21世紀初,我國開始誕生商品房,由此而產生管理小區的物業制度,直至今日,我國的物業制度都處于探索期,并不成熟。物業和業主之間的矛盾似乎是我國大部分小區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業主的維權報道,為此,都市報紛紛開通新聞熱線處理小區問題,幫助業主維權。可以說,生活環境的改變,小區物業的誕生是社區新聞發展的助推器。
三、社區新聞的重塑與發展
近年來,社區新聞雖然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社區新聞在內容和報道形式上都存在不足,在某些公共問題上,因其話語權的限制,社區新聞常常缺乏獨立的發生。而且,我國大部分的社區新聞都面臨經費短缺的問題,這又限制了社區新聞的發展。針于此,社區新聞要發展,必須尋求突破和改革。
1.提高內容質量
社區新聞特點是新聞題材較多,因為在社區中新問題、新糾紛層出不窮,但社區新聞版面是有限的。社區題材大多與老百姓息息相關,而作為社區新聞記者卻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簡單地實行“拿來主義”,而是應將不具備普適性的題材過濾掉,諸如誰家下水管堵了、門打不開了等等,選題應該關系到小區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能解決大部分人問題的這類題材才能夠吸引讀者。好的題材只是提高內容質量的第一步,記者應就題材繼續挖掘,深入采訪,提高新聞的深度,增強可讀性。
2.定向解讀、精準解讀
社區新聞往往承擔了一部分傳遞政府信息的職能,所以,社區報應該做好政策“翻譯官”工作。將政府的相關政策進行解讀,解讀多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方便為居民決策前提供政策依據,滿足居民的日常信息需求。
3.注重職能延伸
社區新聞報定位不單單是單向地將外面的信息傳遞進社區,更重要的是將社區的信息傳遞給外面。社區新聞報應該注重對城郊地區建設的報道,尤其是多多展現城鄉結合部的農村社區存在的問題、矛盾及建設情況,讓城市更多地了解農民、關注農民。
參考文獻:
[1]傅曉茹.都市報社區新聞報道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4.
作者簡介:楊連登(1982-),男,山東臨沂人,漢族,助理編輯,大學本科,學士研究方向:新聞寫作、編輯及輿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