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楠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很多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我在小學一年級數學練習課中常用“編故事”活動,它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感悟建模過程,發展學生建模思想,對提高教學效率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小學 ?數學 ?編故事 ?活動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需求,如渴望被關注、渴望得到表揚、喜歡參與活動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的不同,借助一些活動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從羅森塔爾效應中得到啟示,把積極心態傳遞給學生,學生便會以積極結果反饋給教師;還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十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我進行過很多嘗試,其中,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等進行“編故事”活動,效果不錯。
關于“編故事”,我和學生已經有了默契,通常在練習時,我們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把經過探究得到的知識融入帶有情境的幾句話中,根據內容的不同編出不同版本、不同題材的數學題或者簡短的數學小故事,或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題材編故事,或結合生活經驗創造性地改編故事;或在班內展示,或在組內分享;或是自己編,或是教師引導編;或是接力續編,或是幫助緊張的同學編……在“編”的過程中鞏固新知、發展數學思維。例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編的故事可以是一年級數學中常用的“三句話”模式,包含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也可以設置“陷阱”,即增加無用的條件;還可以提出多個問題。只要能說出符合所學知識特點的幾句話,我們都稱為“編故事”。當然,這樣的活動需要老師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梯度、有方法的指導,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情境,甚至還需要借助一些道具和學具,畢竟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習數學知識還需要具體表象的支撐,思維還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
一、以學生為主角編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我在課堂上開展過很多種活動,“編故事”即是其中一種。通過多種活動得出一個結論——學生在活動中比較興奮,很容易開展教學;如果能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滿足學生被關注、被認可的需要,就容易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33~34頁內容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如果把要比較的事物單獨呈現出來進行比較,學生都知道誰多一些、誰少一些、誰多得多、誰少得多,但要用“誰比誰多得多”“誰比誰少得多”這樣的句子來表達時,相當一部分學生就轉不過來彎。就拿43和8這兩個數來說,學生都知道43多得多、8少得多,但是把43和8放在一句話里表達比較的結果時,即使是借助小棒和計數器,仍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說成“43比8少得多”。通過詢問這部分學生了解到,他們覺得“8是少得多的那個”,所以他們在用句子完整表達時就自然而然地把“少得多”一詞放到“8”的后面,結果就說成了“43比8少得多”。顯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及時采用“以學生為主角,編數學故事”的方法,先示范編一個故事,然后學生根據我編的故事進行模仿。我以說錯的學生小明和他的同桌小華為主角編了一個簡單的數學小故事:小明有43張卡片,小華有8張卡片,比一比(同時撥算珠),小明的卡片多得多,小明的卡片比小華的卡片多得多,43比8多得多。編完以后,學生以自己和同桌為主角或任意兩人為主角反復模仿著編故事,并借助學具體會這幾句話的含義。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非同尋常:一是老師沒有因為他倆回答錯誤而批評,反而耐心地引導,給他倆編了一個小故事,滿足了他倆獲得尊重的需求。二是老師編故事的時候以他倆為主角,滿足了他們希望被關注的需求。三是故事雖只有幾句話,卻涵蓋了需要掌握的知識,滿足了學生求知的需求。四是在老師編出故事后,通過指導小明和小華理解、掌握知識點,調動了其他學生參與編故事的積極性,爭先恐后地向我示意,希望能以他們為主角編個故事。這樣的活動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開展教學活動非常有利。
二、從探究新知到編故事,感悟建模過程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感悟數學建模過程,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而這里的建模過程實際上就是指學生獲得具有模型意義的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就非常注重讓學生感悟數學建模過程,滲透建模思想。比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一節內容是“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在教學例題時,要求出“小星比小梅多多少張”,學生很容易就知道要用減法計算,甚至有的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脫口而出減法算式。學生之所以會達成這樣的共識,要歸功于我們在教學本冊第四單元例7“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在探究新知后開展了編故事活動。在這節課里,從探究新知到編故事,借助以下幾個環節來感悟建模的過程,建立“大的數—小的數=相差多少”這一模型:①探究例題,初步感受模型思想;②完成“想想做做”,在練習中體會模型思想;③進行新課小結,得出初步模型——要解決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需要用減法計算;④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剛才的例題和習題,發現解決此類問題時有一個規律“大的數—小的數=相差多少”(學生說的這個“規律”,其實就是他們對這一數學模型的獨特感悟);⑤學生利用剛才發現的“規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編故事,在運用“規律”的過程中體驗使用模型解決問題的簡便,為以后能主動、熟練地解決此類問題夯實基礎、積累經驗。
三、編故事進行變式練習,發展模型思想
在練習課上,“編故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編故事的過程中融入一個個經過探究得到的“規律”,通過有層次地改變故事內容、組織編故事活動的形式,在變式練習中達到鞏固知識、感受簡單的數學模型思想,以達到在以后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主動聯想并使用這一模型,甚至以后可以通過某個數學原型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模型,從而逐步發展學生的模型思想。下面以上文提到的“大的數-小的數=相差多少”的模型為例,分享部分學生編的故事:
1.同一個模型,不同的人物
故事1:我有13塊糖,給妹妹8塊糖,我還剩幾塊糖?(其余學生解答13-8=5)
故事2:小明有13塊糖,給媽媽8塊糖,小明還剩幾塊糖?(其余學生解答13-8=5)
故事3:我同桌有13塊糖,給老師8塊糖,我同桌還剩幾塊糖?(其余學生解答13-8=5)
上述故事里短短的三句話,版本相同,只改變了主角人物,容易操作,可以作為“熱身運動”讓基礎薄弱一點的學生編,旨在激發興趣,初步感受模型思想,三兩個學生編過之后即可進行變式訓練。
2.同一個模型,改變情境
故事4:媽媽去文具店買了13個本子,我用了8個,還剩幾個?
故事5:奶奶在菜園里摘了13根黃瓜,被弟弟吃了8根,還剩幾根?
故事6:我的好朋友有13張小畫片,送了8張畫片給我,她還剩多少張?
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環境為原型,可以編出很多個用“大的數-小的數=相差多少”的模型故事,繼續感受模型與規律的聯系,并以“13-8=5”來表征。這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也說明一年級學生在思維上還很依賴具體情境。
3.同一個模型,改變數量關系
故事7:我有13塊糖,吃了一些以后,還剩下8塊糖,我吃了多少塊?
故事8:我原來有13塊糖,送給老師一些,還有8塊,送給老師多少塊?
故事9:我現在有8塊糖,原來一共有13塊,被弟弟吃掉了一些,弟弟吃掉了幾塊?
無論改變故事中的哪一要素,都是為了使學生能熟練運用“大的數-小的數=相差多少”的數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這里繼續使用算式“13-8=5”來表征。只要學生勇于編出屬于自己的故事,就邁出了建立模型思想的關鍵一步。
4.靈活運用模型
學生比較熟練以后,教師便可鼓勵學生編不同題材的故事。
故事10:星期六,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去六安玩,我們從一棵桃樹上摘下了13個桃子,被爸爸、媽媽和我吃了幾個以后,還剩下8個,請問被吃掉了幾個?
故事11:這次疫情很嚴重,爸爸和媽媽好不容易才買到13個口罩,可是因為我不小心弄臟了8個,我很怕媽媽會訓我(此時,有其他學生在偷笑),后來爸爸讓我以后做事小心一點,最后媽媽沒有訓我,她只是讓我算一算還剩幾個口罩,讓我珍惜口罩。你們知道還剩下幾個干凈的口罩嗎?
故事12:我家過年吃飯的時候一共有18個人,我們8個小孩坐一桌,你們知道我家有多少個大人嗎?
其實單純地看,故事12里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沒有什么錯誤??墒瞧渌麑W生聽完以后就覺得不行,有個愛發言的學生就提出了質疑:“我們剛才說的故事都是用13-8=5來解決的,你這個故事是用18-8=10,跟我們說的不一樣?!本o接著,一個高個子女生站起來說:“難道你忘了嗎?13-8=5,18-8=10,他們都是用大的數減小的數得到的??!”
一節練習課40分鐘,就這樣圍繞著模型“大的數-小的數=相差多少”,學生的故事越編越多、越編越長,雖然只是一年級學生編的故事,但如果記錄下來,再做指導和修改,完全可以成為充滿童真童趣的“數學短文”集。整節練習課,盡量做到人人編出故事、人人發展模型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既是與語文學科的融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為培養學生寫數學小論文、小日記或錄制小視頻積累經驗。
四、編故事的注意事項
“編故事”活動雖然有很多作用,給數學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因為教師開展的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及時改變編故事活動的組織形式
因為一節課只有40分鐘,如果要面向全班學生并達到活動效果,在時間上就不允許學生一個一個地站起來展示。那么可以在每個環節進行引導示范后,同桌兩人編后互評、前后桌編后互評、組內編后互評,教師進行巡視,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2.給予學生平等的活動機會
教師要給予沒舉手的學生編故事的機會,即使有的學生編得不通順、有的學生說得結結巴巴、有的學生因緊張而說不出口,也要盡量照顧到這一群體的感受,不批評、多鼓勵、多引導。一般情況下,遇到編故事吃力的學生,教師不要強求一定要說得完美,可以讓學生先坐下再思考思考,完全想好以后再舉手展示。如果個別學生始終編不出故事,可以向其他學生尋求幫助,也可以教師進行指導,畢竟只是一年級的學生,只能盡量要求句子通順、語義準確。
此外,還要有配套的激勵機制和課堂管理機制,否則“編故事”活動很難開展。
在編故事的過程中,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了發展,這是在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宗旨助力?!熬帯钡倪^程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模型思想,是數學與語文學科融合的過程,是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過程,是學生認真思考、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是學生認真傾聽、豐富自己思想的過程,是學生在集體中體驗合作的過程,是學生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是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展示自己、得到肯定、獲得自信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張冬梅.積極心理學在地里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中旬),2017(2):79.
[2]李炳淑.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方法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9(07):128-129.
[3]王光明,范文貴.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析與教學指導叢書.《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數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