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至威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530000)
糖尿病主要是指一組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和(或)胰島素利用異常導致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性疾病。病患可出現食量、飲水量增多以及尿液增多表現,同時體重還會出現一定程度降低。伴隨病程發展,可引起多系統損害,使得血管、心臟、神經、腎以及眼等組織器官出現慢性進行性病變、功能減退和衰竭,當病情嚴重或機體處于應激狀態時,還會導致急性嚴重代謝紊亂情況。據臨床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年齡在20歲至79歲之間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可達到8.40%,而同年齡段男性患病率則為9.10%。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會對機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早期診斷以及治療對改善疾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臨床診斷糖尿病的常規檢測指標是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但是上述檢測指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無法對病患近期血糖改變情況進行準確反映[1]。糖化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同血清內糖類通過非酶反應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良好的敏感性[2]。為此,本文分別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120例糖尿病病患以及120例健康者,對其開展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檢測,現就研究相關內容作出以下介紹。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開展糖尿病治療的120例病患為實驗組,治療時間開始于2019年1月,結束于2020年1月。另選擇同時期在本院實施健康體檢的120例健康者為常規組。常規組與實驗組中,女性病患例數依次是52例、54例,男性病患例數依次是68例、66例;年齡平均值依次是60.32±3.89歲、60.39±3.95歲;體質指數平均值分別是22.96±0.78Kg/㎡、23.01±0.82Kg/㎡。將全部一般資料錄入在統計學軟件內并開展計算,P>0.05表明能夠以該種分組方式繼續開展研究。另外實驗組病程平均值是5.98±1.05年。實驗組納入標準:(1)全部病患經臨床診斷均屬于糖尿病[3];(2)臨床資料完整;(3)病患及其家屬知情。排除標準:(1)機體肝腎功能存在嚴重異常情況者;(2)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4];(3)病患存在精神功能障礙情況,正常言語無法順利溝通;(4)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常規組是既往無異常糖分攝入、糖尿病病史以及重要器官系統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采集兩組空腹上臂靜脈血樣本4ml以及餐后2小時上臂靜脈血樣本2ml,其中2ml空腹靜脈血樣本放置在無抗凝劑的采血管內,用于空腹血糖水平檢測,剩余2ml空腹靜脈血樣本放置在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鈉的抗凝管內,用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檢測。其中使用抗凝管保存的靜脈血液樣本使用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設置每分鐘轉速為3000,持續離心5分鐘,選擇上層血清開展檢測。使用iChem-74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購自深圳市庫貝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兩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檢測方式選擇葡萄糖氧化酶法,所有措施均嚴格依據儀器操作說明開展。選擇KH-101型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采購自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方式選擇高壓液相法,,所有措施均嚴格依據儀器操作說明開展。另外,實驗組病患在開展持續三個月的規律治療后復查,二次檢測上述指標。
1.3 觀察項目 (1)對比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2)對比實驗組病患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1.4 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中,數據均使用SPSS22.0軟件開展計算,其中計量資料采用(±s)的形式表達,實施t檢測;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達,實施 X2檢測,當檢測結果顯示P<0.05時,表明數據存在研究價值。
2.1 對比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常規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實驗組(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2.2 對比實驗組病患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實驗組病患治療前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療后(P<0.05)。見下表2:

表2 實驗組病患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差異
當前臨床對糖尿病病因未能完全明確,并且不同疾病類型在病因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總體而言,環境因素以及遺傳因素共同引起糖尿病發生、發展。主要是因胰島細胞功能異常引起胰島素分泌降低,或者是機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或兩者兼備,導致血液內葡萄糖無法被有效利用和儲存[5]。當前除部分特殊類型糖尿病的分子病因明確外,大部分糖尿病的分子病因還未能完全明確。在糖尿病早期,病患通常無任何臨床表現或是臨床癥狀較輕。伴隨病程發展,病患會逐漸出現多系統損傷,同時出現與并發癥相關的臨床表現。由于疾病早期無顯著表現,并不存在前兆,故而需要及時開展檢測對疾病進行判斷。為此,臨床將探尋何種有效的檢測方式作為研究關鍵。
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極易受到病患飲食習慣、藥物治療等客觀因素影響,使得檢測記過出現較大差異,無法真實反映病患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是由血紅蛋白以及血糖組成,為復合物,并且該種結構是不可逆性結合。通常情況下,機體內血糖水平同糖化血紅蛋白間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當病患血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水平呈平穩狀態時,血糖濃度可一定程度上決定糖化血紅蛋白生成量;若病患血糖水平發生異常,其中糖尿病病患血糖水平有顯著升高,因此其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也會出現一定升高表現[6]。在科學技術水平進步的同時,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技術也得到明顯提升。而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技術使用的因素主要是在早期,糖化血紅蛋白結構穩定性不足,在反應過程中容易形成葡萄糖,對血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產生影響。診斷糖尿病時,開展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檢測,能夠準確判斷病患血糖水平,從而有效預防并發癥,提升病患生活質量水平。在何健祥[7]的研究中,其對2型糖尿病病患開展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檢測,結果發現相較于健康者,病患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明顯升高,并且在治療后病患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一定下降。因此其認為開展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檢測,能夠診斷疾病和判斷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在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方面,實驗組相較于常規組均有升高,另外治療后水平相較于治療前均有一定下降。分析結果可知,形成糖化血紅蛋白的非酶反應存在緩慢、持續、不可逆的特點,故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是由過去的而非即時的血糖水平所決定,同檢測前是否使用降糖藥物、是否使用胰島素以及是否空腹等因素無明顯關聯性[8]。血糖水平以及血糖同血紅蛋白接觸時間會對其濃度產生影響。將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應用在糖尿病病患,能夠對疾病進行有效診斷。若病患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出現上升情況時,提示其機體近期呈高血糖水平狀態。在開展檢測后,實施針對性治療措施,并再次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檢測,能夠一定程度上對治療效果進行監測。
綜上,開展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檢測在診斷糖尿病方面可發揮一定效果,并且其在判斷疾病治療效果和預后方面也有顯著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以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