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師 賴立川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530022)
尿路感染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的主要機制是由病原菌侵襲尿路系統組織所造成的炎癥反應,患病者在癥狀表現上并無特異性,多體現為尿頻、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則會造成病原菌順著尿路上行對人體的腎臟組織造成侵襲,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尤為重要[1]。目前,單純依靠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體征無法對尿路感染作出準確的診斷,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診斷才可明確患者的病變的主要位置,以此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現階段,尿液的細菌培養是診斷尿路感染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該方式在實踐中存在耗時較長、費用較高的劣勢,容易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因此臨床廣泛應用受到限制;相比之下,尿常規檢驗具有操作簡單、耗時較短且經濟實惠等優勢,近年來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愈加廣泛[2-3]。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8月間本院收治的95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和95例行健康體檢正常人為研究對象,其中95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納入研究組,納入標準:(1)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征;(2)配合度和依從性較高;(3)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的內分泌疾病;(2)合并泌尿系統腫瘤患者;(3)合并嚴重心臟、肝臟和腎臟病變的患者。組內男性50例、女性45例,年齡范圍在34~56歲、平均(43.85±2.74)歲,體重指數(BMI)在18.5~24.8kg/m2、平均(22.45±0.37)kg/m2。另外95例行健康體檢正常人納入對照組,納入標準:(1)無感染性疾病;(2)無膀胱刺激征;(3)體檢顯示血壓、血脂和血糖等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排除標準:(1)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2)合并器質性病變;(3)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組內男性49例、女性46例,年齡范圍在35~57歲、平均(44.02±2.88)歲,BMI在18.6~24.7kg/m2、平均(22.41±0.35)kg/m2。兩組受檢者均對本項研究知情同意,性別、年齡和BMI資料經對比有分組比較價值(P>0.05)。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尿常規檢驗,設備采用由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全自動尿液干化學尿液分析儀(型號:UA-6800)和由重慶天海醫療設備有限公司開發的全自動尿沉渣檢測分析儀(型號:US-2026),兩組受檢者選用一次性容器收集清晨時的中段尿,女性受檢者需避開生理期收集尿液,在尿液標本留取好的1~2h內行尿常規檢驗。研究組患者同時進行尿細菌培養,設備采用日本Bio-Theta研發的全自動微生物快速檢測系統(型號:DOX-30F),同樣取患者中段尿,選用定量接種環將尿液標本置于血瓊脂平板上進行接種,隨后置于培養箱中培育,培養箱的溫度設定在35~37℃,連續培育16~24h后統計菌落數。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對照組和研究組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水平;②以細菌培養結果為金標準,觀察研究組行尿常規檢驗診斷尿路感染的特異性、靈敏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準確率;其中尿常規檢驗顯示尿白細胞計數>20個/μL、細菌計數>3000/μL、亞硝酸鹽檢測為陽性則代表尿常規結果為陽性;細菌培養顯示革蘭氏陽性球菌菌數>1×104CFU/mL,革蘭氏陰性球菌菌數>1×105CFU/mL則代表細菌培養為陽性,若雜菌數超過兩種則表明樣本被污染需重新鑒定[4]。具體計算公式: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靈敏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準確率=(真陰性+真陽性)/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經由SPSS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如性別、特異性、靈敏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和準確率等行X2檢驗,以n(%)表示;計量資料如年齡、BMI、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等行t檢驗,以x±s表示。檢驗結果均以P<0.05代表該項資料有意義。
2.1 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水平 研究組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水平比較[x±s]
2.2 研究組尿常規檢驗和細菌培養的陽性檢出結果 研究組經尿常規檢驗和細菌培養的陽性檢出結果對比無明顯區別(P>0.05),見表 2。

表2 研究組尿常規檢驗和細菌培養的陽性檢出結果比較[n=95]
2.3 研究組尿常規檢驗診斷結果 尿常規檢驗的特異性為93.33%(14/15)、靈敏性為95.00%(76/80)、陽性預測值為98.70%(76/77)、陰性預測值為77.78%(14/18)、準確率為94.74%(90/95),詳情見表3。

表3 研究組尿常規檢驗診斷結果[n=95]
尿路感染在臨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若治療不及時則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導致病情的加重,嚴重者甚至會演變為慢性尿路感染,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患者有重要意義,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5]。目前,臨床對于尿路感染的診斷除結合其臨床體征和既往病史外,還需參考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從而保障診斷的準確性,減少漏診、誤診的發生率。
尿常規檢驗是現階段臨床較為受用的檢查手段,通過對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水平的檢測可以清楚的判斷患者的尿液中是否存在感染現象,加之其檢測迅速、操作簡單更使之成為診斷尿路感染的常見方式[6]。但有研究發現[7],受結晶、脂質、氣泡和灰塵等因素的影響會造成其結果出現假陽性的現象;加之尿路感染的致病菌較多,克雷伯菌、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和大腸埃希菌等均可造成感染的發生。對此臨床可采用細菌培養的方式鑒別引發感染的致病菌,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從而保障患者的治療更具有針對性,但細菌培養的方式耗時較長、操作較為復雜,并不適用于臨床大規模篩查[7]。而在本研究中,研究組95例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在經過尿常規檢驗和細菌培養檢測后發現,兩種檢查方式的陽性檢出率對比并無明顯區別(P>0.05),由此可見,尿常規檢驗對于判斷受檢者是否存在細菌感染癥狀同樣具備較高的應用價值。在尿常規檢驗中最常見的兩項指標是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在人體出現尿路感染或腎功能損傷時,尿液中白細胞數量則會隨之增長,且數量越高表示患者機體的感染程度越嚴重;而對正常人而言,其尿液中極少有紅細胞存在,當患者的尿液中檢測出紅細胞時輕者可提示受檢者出現尿潛血癥狀,重者則提示受檢者出現血尿的癥狀,且無論哪一種均提示受檢者的泌尿系統存在炎癥[8]。在本研究中,研究組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足以證實研究組患者存在泌尿系感染癥狀。此外,研究組以細菌培養結果為金標準,計算出尿常規檢驗的特異性為93.33%、靈敏性為95.00%、陽性預測值為98.70%、陰性預測值為77.78%、準確率為94.74%,更進一步凸顯尿常規檢驗的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尿路感染患者白細胞和紅細胞計數呈高表達的狀態,經尿常規檢驗的陽性患者與細菌培養結果高度一致,且診斷的特異性、靈敏性以及準確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