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華
摘 要:培養一年級新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可以為學生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夯實基礎,文章淺談一年級課堂好習慣的養成的常用方法。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課堂習慣;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1-0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05-02
一、課堂好習慣及其表現
課堂好習慣是指學生能用最佳的精神狀態安靜、認真地聽教師講課,按照教師的要求做課堂上需要完成的與學習相關的事情。擁有課堂好習慣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坐有坐姿、要發言先舉手、不隨意下座位。
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特點
剛入校的一年級學生,臉上稚氣未脫,心智還不成熟,言行舉止還像幼兒園小朋友。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大部分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坐姿往往不規范,或者坐規范了,但保持時間不長,甚至在坐不住時隨意下座位;有的學生按教師要求放好手腳,可不到五分鐘便做小動作,如摸摸抽屜,玩玩鉛筆、橡皮或者文具盒,且對什么事物都很好奇,只要聽到一點響動,他們就會被吸引;有的學生只要有奇思妙想,便會自由地在課堂上大聲喧嘩,沒有規矩意識,若是遇到感興趣的話題,沒有經過教師同意便會滔滔不絕地站著或坐著發言。
三、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習慣的策略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萬事開頭難。教師應該趁一年級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正處于養成期的時候,想出良策,促使他們盡快養成課堂好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以具備良好的習慣為前提,學習起來定能事半功倍。
(一)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擺正心態
作為一年級的教師,必須明白:一年級學生上課的表現與習慣,遠不及小學階段其他年級的學生,坐不住、無紀律是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最大的特點。
林占財在《森林中的遠征》中寫道:“他很同情地說道:‘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么走這么遠的路?”
同理,在一年級學生正式開始學習之前,教師要備好足夠的“糧食”,讓學生能在學習這條路上越走越順利。作為他們的啟蒙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讓“糧草先行”。
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碰到一群這樣的學生,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無論學生課堂表現如何,都要拿出本事來“降”住他們。
經驗豐富的教師如果習慣了帶高年級,“空降”到一年級來是有點不習慣的,一年級的小學生純凈得像張白紙,同時課堂紀律意識和習慣也是一張白紙。教師應該掌握這些剛入學的小學生的基本情況,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培養其良好的習慣。
(二)教師要足智多謀,做好行之有效的策略準備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從接到任務開始,教師就要制定應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的策略,并想好怎么向學生提出要求,爭取打有準備之仗。
一年級學生對課堂規矩沒有概念,教師要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們遵守規矩,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良好的課堂習慣。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做席卡和學生胸貼,便于快速認識學生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教師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識學生,迅速叫出學生的名字,對學生課堂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教師可以在學生入學前做好席卡,用膠帶固定在座位上,給每個學生制作帶有班級、名字的胸卡。年級內各班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制作席卡、胸卡,以便于迅速區分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了席卡和胸卡,不僅能讓教師迅速叫出學生名字,也能讓學生之間相互認識,讓學生更快地適應校園新環境,提高班級凝聚力。
2.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針,學生有了正確的思想,才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思想是奮斗的動力、是航標,指引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入學初期,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人生觀教育,讓他們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現在已經進入小學階段,學習是當下的主要任務,要爭取用最優秀的表現來報答父母,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時,可以講一些愛學習的偉人的故事來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如“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的馮夢龍;如“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的袁牧;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如“于鬧市南門口菜場靜心讀書”的毛澤東。
書是甜的,學習是趣味的,努力學習,才是正確的方向。
3.制定班規,讓學生行有所依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開學初,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小學生守則》,依照《小學生守則》,與學生共同制定合乎本班情況的班級公約,形成明確的班規,用以規范學生的行為。
新階段,新起點,一年級小學生對新學校、新班級都滿懷著期待。那么,對課堂好習慣的養成,可用學生特別喜歡的、朗朗上口的口令形式列出具體要求,如“手放好、背挺直”“小嘴巴,閉上了”“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仔細聽”“金手指搖一搖”“抬頭挺胸”“一拳一寸和一尺”。
課堂上,教師應明確要求學生坐姿端正,不隨意下座位,不舉手不能說話,手放好、背挺直,頭正肩平足安地讀書和寫字等。做到了,就獎勵,沒做到,得按班規進行適當懲罰。
4.樹立榜樣作用,發揮班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
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特別期待當小干部。教師可以在班上樹立優秀典型,讓大家知曉什么樣的行為舉止是規范的,從而模仿,以得到教師的表揚和獎勵。
在樹立榜樣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曉他們優秀在哪些方面,像他們一樣優秀也可以得到表揚和獎勵。這樣一來,班級中優秀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優秀的學生多了,自然班級紀律就好了。
5.采用多種多樣的鼓勵措施,激勵學生提升課堂專注力
哲學家泰戈爾曾說:“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頭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
根據班級文化,設定多樣化、吸引學生的獎勵辦法,對班規的落實有促進作用,對班級榜樣也有激勵作用。
(1)獎勵學生豐富多樣的貼紙。 教師可以隨身攜帶一些學生喜歡的貼紙,如大拇指、星星、紅旗、花花等圖樣的貼紙,并貼在學生的臉上、額頭上、手背上、衣服上,這樣學生即能向外人宣告自己的優秀,又可以收集在一個小本子上,兌換獎品。
(2)獎勵個性小印章。在小印章上可刻上一些鼓勵學生的語言,如“你真棒”“優秀學生”“學習標兵”“學習達人”等,激勵學生在課堂上越來越努力,養成更好的習慣。這樣的獎勵小印章,可多次使用,經濟而且方便,小印章的使用,對學生課堂良好習慣的養成,可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策略。
(3)發表揚信。對學生的進步,教師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對一周課堂表現優秀或者課堂表現有很大進步的學生,教師可以發表揚信,寫下“課堂表現優秀獎”“積極回答問題小明星”“坐姿小明星”等,對于一個能拿表揚信回家的學生來說,這可是無比的榮耀。
(4)獎品兌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和教學的藝術和技藝,是發揮每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們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績的喜悅。”貼貼紙、小印章、表揚信,最后收集在一起,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鉛筆、橡皮、文具袋用來作獎品,自然是可以的;若是換成各式益智小玩具,學生可能會更喜歡;如果是一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長輩可用的小物件,學生也會特別高興,可以用自己掙到的獎勵送給家人,是多么光彩的事情;最讓學生感興趣是的外面沒有賣、別的班級也沒有的特殊獎品,如教師親手孵化出來的彩色蠶寶寶、蠶寶寶織的彩色蠶繭、教師親自撒種培育的鳳尾花的幼苗等活物,這些物品的獨特和稀有,讓學生更感興趣,想要更加努力地在課堂上表現好,以便獲得。
6.巧借東風之力,促課堂習慣養成
班主任除了可以使用一些良招、妙招,還可以巧借一些契機,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的學生工作處、家長學校,都是為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進行而開設的部門。班級常規的形成、學生班級課堂習慣的培養,可以通過這些部門對班級工作的評比來促成,如五星班級、四星班級的評比。學生之間有了評比,會擰成一股繩,相互提醒,養成好的課堂習慣。
7.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習慣的培養,與家長的教育分不開,讓家長參與進來,更利于學生課堂好習慣的養成。
家長特別期待孩子上學后能迅速適應學校學習和生活,有突出表現。孩子獲得獎勵回家,家長高興,自然再次表揚;若是孩子課堂表現不好,教師也可以與家長溝通,找到解決辦法。
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說:“人生幸福在于良好習慣的養成。”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課堂好習慣,是一項復雜而又具體的工作,是一項基礎而又重要的工作,作為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教師應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課堂好習慣的養成,為其后面的學習夯實基礎。
做研究型、創新型的教師,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薛 雪.與學生溝通的智慧[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周 蕖,王義高,劉戶嫻,等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3]呂 林.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年級學生音樂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J].教育觀察,2019,8(14):125-126.
[4]謝化平.一年級音樂課堂中教師的定位與學生好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9(8):213.
[5]周鐵剛.淺談學生數學課堂學習思維和習慣的培養[J].基礎教育論壇,2020(13):44-45.
[6]陶富贊.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傾聽習慣的培養策略探討[J].神州,2020(9):139.
[7]吳雪娟.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習慣培養的途徑[J].師道·教研,2019(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