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力云
摘 要:幼兒在繪本閱讀中產生了對“豆豆”的探究欲望。幼兒種豆豆,豆豆發芽了,教師通過持續關注、深入探究,激勵幼兒長期陪伴、養護豆豆;豆豆長出藤蔓了,教師讓幼兒搭建支架、比拼“魔力”,支持幼兒比較誰的豆豆爬得高;豆豆結果實了,幼兒通過識別、品嘗,發現、了解豆豆果實的外形和結構,感受豆制美食的豐富多樣。研究發現,幼兒通過種豆豆、養豆豆、助攀爬、品美味等實踐,對活動有了強烈的探究興趣,積累了有關豆豆的豐富經驗,發展了良好的探究品質。
關鍵詞:豆豆;小班;主題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1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127-02
一、研究背景
小班幼兒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喜歡擺弄各種物品,好奇、好動、好探索,但很難對一種事物進行持續探究。我班幼兒自從聽了《杰克與魔豆》這一故事,對魔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丁丁:“魔豆的藤蔓那么長,好神奇呀。”宇杰:“世界上真的有魔豆嗎?”可可帶來了一顆黃豆種在植物角,說:“這是我的魔豆。”受可可影響,其他幼兒也紛紛興致勃勃地種起魔豆來。可沒過幾天,大家便把這件事拋在了腦后。由于疏于照顧,很多豆豆并沒發芽,偶有長出來的,幼兒已經記不起它是誰種的,更不知道那是什么豆。
“魔豆的故事是真的嗎”“魔豆能長多高”,這些問題對小班幼兒來說既新奇、有趣,又貼近生活,具有持續探索的價值。受年齡和發展水平的限制,小班幼兒在探究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易受干擾,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沒有教師的有效引導,很難獲得完整的知識經驗。
主題式探究活動立足于幼兒的內在需求,以魔豆為載體,引領幼兒圍繞魔豆進行不斷的觀察、探索、發現,幫助幼兒學習基本的觀察方法,積累較系統的認知經驗。
二、研究構思
三、實踐與操作
(一)別出心裁種豆豆
1.挖掘資源:豆豆種類可真多
① 尋找收集。開展“尋找魔豆大行動”,教師發動幼兒和家長尋找、收集不同種類的豆豆。幼兒在超市、農貿市場找到了許多不同種類的豆豆,如四季豆、花豆、蕓豆、刀豆、金絲豆、蝴蝶豆等。幼兒在尋找的過程中直接感知到了豆豆種類的豐富多樣。
② 整理記錄。由于年齡限制,小班幼兒很難用圖畫或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家長的介入,有效彌補了幼兒記錄能力的不足。幼兒說,家長畫(寫),這樣既能真實地表達幼兒的發現,又能準確地記錄豆豆的特征。
2.精挑細選:我的豆豆很特別
① 百里挑一。鼓勵幼兒在眾多的豆豆中挑選最獨特的魔豆種子。有的幼兒選體積大的,有的幼兒選顏色鮮艷的,有的幼兒選花紋特別的,有的幼兒選形狀特殊的,大家都找到了自己最滿意的那顆種子。
② 別樣居所。收集藤籃、杯子等作為種植豆豆的容器,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容器為豆豆安家。“魔豆養在土里、沙里還是水里”,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或經驗做決定。
③ 專屬標簽。標簽一,實物標簽:豆豆種下去后,土里(沙里)的種子就看不見了。每個容器里種的是什么豆豆呢?為方便觀察和記錄,教師引導幼兒將同種類的豆豆種子粘貼在種植容器上,以實物為標簽,幼兒能夠直觀地看到從種子到豆苗的變化。標簽二,照片標簽:每盆豆豆上都有一張幼兒大頭照,這是豆豆主人的照片。教師讓幼兒明白這是專屬于他們自己的豆豆,激發他們對豆豆的責任心。
(二)長期陪伴養豆豆
1.實踐操作:陪伴豆豆很有趣
① 趣味操作。第一,投放適合幼兒操作的工具材料,如小水壺、小鏟子、小鋤頭、放大鏡等。幼兒容易被造型小巧、顏色鮮艷的種植工具吸引,一有機會就去給豆豆澆澆水、松松土,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豆豆的變化。第二,投放豆豆“心情提示卡”。當幼兒給豆豆適當澆水、曬太陽,豆豆的狀態比較好時,他的盆子里就會出現豆豆健康快樂的卡通圖片;當幼兒對豆豆疏于照顧或過度澆水時,他的盆子里就會出現豆豆傷心難過的卡通圖片。在這些卡片的提示下,幼兒更關注自己的豆豆的生長狀態,逐漸掌握了照顧豆豆的方法。
② 放大驚喜。豆豆的生長過程雖然緩慢,但某些關鍵節點總能給幼兒帶來莫大的驚喜,如長出第一對葉、開出第一朵花、結了第一個莢,這些都是幼兒的“哇!”時刻。當這樣的時刻出現時,教師可以請豆豆的主人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并為他和豆豆拍照,并制作展板展示這些照片,讓豆豆成長的過程在展板上呈現。展板旁邊則是正在成長的豆豆,豆豆的過去和現在都直觀地呈現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感知和了解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
2.深入探究:豆豆問題很有爭議
① 猜測驗證。豆豆最先發出的是芽還是根呢?當幼兒意見出現分歧時,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了猜測投票,結果19位幼兒覺得是芽,7位幼兒認為是根。孰對孰錯,靜待時間給出答案。兩天后,幼兒發現,起初的那根小芽上長出了小胡子(須根),而反方向長出一對嫩嫩的葉,“根芽之辯”真相大白。
② 去偽存真。黃豆苗旁邊那棵瘦瘦的小芽是豆芽還是草芽呢?兩位幼兒爭執不下,教師請大家一起來觀察、比較,交流自己的想法。幼兒對比了更多的豆芽和草芽,發現豆芽都胖胖的、有兩片厚厚的葉子,而那棵小芽瘦瘦的,只有一片尖尖的葉子,所以它不是豆豆,而是小草。于是幼兒果斷地拔掉了那棵雜草,打發了這位“不速之客”。
(三)提供支架助攀爬
1.搭建支架:豆豆爬到哪里去
豆豆長出藤蔓了,需要有東西做支撐,用什么做支撐呢?教師鼓勵幼兒想辦法、去嘗試。
① 東搜西羅。為了幫助魔豆爬高,幼兒從幼兒園里、家里以及其他地方找來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如細竹子、PVC管、長長的積塑、梯子等,大家的理由是“這個東西有點高,能讓豆豆爬上去”。
② 因地制宜。幼兒嘗試為魔豆搭建支架。在支架搭建中,幼兒發現并不是每一種材料都合適,養在大容器(筐子、盒子)里的豆豆可以用細竹子、PVC管做支架,養在小容器(瓶子、杯子)里的則不行(無法固定),只能用繩子做支架(將繩子兩端固定、拉直)。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各自為豆豆搭建好了合適的支架。
2.比拼“魔力”:誰的豆豆爬得高
豆豆種類不同,生長的地方不同,結果也不同。我們要引導幼兒注意這些差別,科學地進行比較。
① 繪本啟發。教師推薦幼兒閱讀繪本《動物量身高》,幼兒在閱讀中發現長頸鹿和蝙蝠比身高很可笑。相應地,在比較豆豆藤蔓時,他們會找相同種類的豆豆進行對比。比較后,幼兒發現同種類的豆豆長在土里的都比長在水里的爬得高。所以水里的和水里的比,土里的和土里的比才公平。
② 以身為尺。用目測的方法比較誰的豆豆長得高難免出現意見不同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通過測量做比較。幼兒們試著用自己的軀干、手臂、手掌等身體部位測量豆莖,雖然測量的結果不一定準確,也常常需要教師幫忙裁定,但這樣的活動讓幼兒有了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探究果實品美味
1.探索識別:豆豆果實大不同
豆豆逐漸成熟,各種各樣的豆莢成了幼兒探究的對象。我們引導幼兒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豆豆的果實。
① 多維感知。在采摘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各種豆莢。幼兒們發現:黃豆的豆莢上有很多絨毛,摸上去毛茸茸的;綠豆的豆莢很小,一端尖尖的,扎在手上有點痛;蠶豆的豆莢胖胖的,比較光滑……而且每一種豆莢的味道聞起來也不一樣。通過多種感官的運用,幼兒更加明確了每種豆莢的特征。
② 深度剖析。開展剝豆豆的活動,幼兒在剝一剝、看一看、比一比的過程中發現,每一種豆莢都可以從中間分成兩半,豆豆拿出來后,豆莢上出現一個個凹凹的坑,那是豆豆的“房間”。在實際操作中,幼兒對豆莢的認識更加立體了。
2.品嘗發現:豆制美食很豐富
豆制品的種類五花八門,小班幼兒無法全部了解,但可以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在豆豆和豆制食品之間建立初步的聯系。
① 經驗再現。教師以“剝豇豆”事件為切入點,討論豇豆的食用部位后,教師引導幼兒回憶自己吃過的豆豆,說說這些豆豆可以吃哪些部位。教師設計記錄表,幼兒根據食用部位將豆豆圖片貼于記錄表中,此活動持續進行。隨著記錄表上的內容越來越多,幼兒對豆豆食用部位的認識也逐漸豐富起來。
② 知識拓展。對深加工的豆制品,如豆腐、豆漿等,我們開展嘗一嘗、猜一猜的活動。當幼兒知道這些形態各異、味道不同的食品都是由豆豆做成的時,他們非常想知道豆豆是怎么變成這樣的。于是我們聯系了本鎮的豆制品廠,帶領幼兒進行實地參觀,獲取有關豆制品生產的直接經驗。
四、研究成效
激發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幼兒園科學活動重在激發幼兒的活動參與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從收集種子、呵護小苗生長到觀察藤蔓、收獲果實,在一次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激發了探究興趣。
積累了有關“豆豆”的科學經驗。在實踐過程中,幼兒遇到了種種問題和困難,教師并沒有急于給予幼兒正確答案,而是引導、鼓勵幼兒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探索。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得到了真實有效的科學經驗。
發展了良好的探究品質。在整個主題式探究活動中,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他們跟隨自己的興趣,動手動腦、積極討論、交流分享,好奇心、主動性、堅持性、創造性等品質得到了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