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歡歡
摘 要:積點策略在文章中指學生完成既定目標后累計積點,并向教師換取實物或特權獎勵的班級管理策略。教師可以與學生合作制定相應規則,并通過賺積點、用積點、扣積點的方式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為了有效提高班級管理效率,教師可以采用抽獎、換獎、換特權等方法進行班級管理。
關鍵詞:積點策略;賺積點;用積點;扣積點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17-02
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步入正式學習時期,雖然對小學生活充滿興趣,但因性格活潑好動且自我管理能力較低,造成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常面臨諸多難題。通過實踐發現,運用積點策略能對班級管理產生正面影響,具有良好效果。積點策略在本文中指學生完成既定目標后累計積點,并向教師換取實物或特權獎勵的班級管理策略。其與生活中常見的“以物換物”“積分兌換獎品”的策略相似。積點常用撲克牌、貼紙表示,其他實物也可當作積點,但要保證方便耐用、易記數量、不易丟失。其中最實用的屬貼紙,如小紅花、小星星、 小紅旗,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專用的本子,每獲得一張貼紙就及時貼在本子上。積點策略簡單有效,賺積點、用積點、扣積點三步走可讓小學班級管理更輕松 。
一、賺積點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雖然自覺性較差,但多數個性天真,期待得到教師的獎勵。獎勵經常帶給他們自信、動力。教師實行積點策略前應該先列一張任務清單,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做什么可以獲得積點,同時運用該策略應該注意幾個原則。
(一)制定易執行的任務
制定任務是積點策略實施的第一個環節,任務內容可以包含教師希望學生養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需要學生糾正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還未充分發育,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一定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制定的任務應該簡單明了,如“一天沒遲到”“舉手發言一次”“今天上課沒睡覺”“今天午休沒講話”“今天地板沒垃圾”。低年級的學生需要教師把任務化整為零,諸如“上課認真聽”“到校講文明”“做好值日”這類比較籠統的任務,學生完成度較低,因為他們不清楚“上課認真聽”要做到哪些事情,以及怎么做才算“講文明”。“做好值日”除了掃地、擦黑板,還有嗎?教師需要把這些籠統的任務變成單件具體的事情,這樣便于學生完成,也便于自己考察與監督。清單列好后,教師要給每項任務分配積點,簡單的任務可分配一個積點,即一朵小紅花或一面小紅旗、一顆小星星等。較難的任務可配以較高的積點。積點策略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問題學生額外制定少許任務。
(二)積點及時給予
實施積點策略要講究時效性,以天或周為單位及時獎勵。每當學生完成一項任務,就要給他相應的積點,這樣學生才容易將他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得到積點”這一正面的結果聯系起來,及時樹立信心。實施積點策略的過程中,教師常會被一些其他事情耽擱,跟學生說“一會兒再給你”“下課的時候再到老師辦公室領取”“放學后找老師領取”……學生出于對教師的敬畏之心,不敢主動找教師領取積點。有時候,教師在下課后因為其他臨時性事務,來不及兌現課堂上的承諾,而把獎勵積點給忘記了。幾次下來之后,學生容易產生失望的心理,逐漸覺得表現好也不一定能獲得積點,對積點不再抱有強烈的渴望。還有學生可能覺得,同樣表現優秀,為什么教師能及時給予一些人積點,而忘記了給另一些人,造成學生認為積點分配并不公平。當教師的權威受到質疑,那么積點對學生行為產生的積極影響就顯著下降。好的做法是,教師準備數量充足的積點,放在辦公室和教室固定的地點,順手可得,方便及時發放。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領到積點后及時貼在本子相應的位置,以防丟失,讓積點變得寶貴,并以“天”或“周”設置固定的時間統計獲得的積點,讓學生“曬一曬”獲得的積點數量,營造積極爭取積點的氛圍。
(三)積點不提前給予
教師要引出任務清單讓學生知道哪些具體行為可以獲得積點,并嚴格遵守積點不能提前給的重要原則。教師應該讓學生清楚,只有完成了相應的任務才有可能獲得積點。有時候,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較難糾正,教師會提前給予積點以激勵他完成,但多次實踐證明,這樣做效果不佳。比如,教師曾多次嘗試在糾正學生作業習慣時,為了贏得學生的好感,拉近師生關系,先給作業習慣特別不好的學生一些積點,鼓勵他們按時完成作業。結果是,教師經常提前給積點,不僅讓這些學生覺得積點過于容易獲得,對主動爭取積點失去了積極性,表現出對積點的不以為然,讓積點策略失去了效用,也沒有明顯改善學生作業拖拉的現象。同時,這對那些通過優秀表現積極爭取積點的學生不公平,極易給學生造成錯誤的認知:表現不好反而可以提前獲得積點。因此,這種“雙標”的做法不可取。
二、用積點
學生賺得積點后應該兌換他們的獎勵。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積點策略受學生歡迎并讓學生樂于參與獲取積點的活動,教師可事先調查學生喜歡的獎勵。獎勵一般分為實物獎勵和特權獎勵兩種類型。教師可以設計清單,讓學生列出他們喜歡的獎勵。學生列出的獎勵有時候可能不太合適,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小學低年級學生常常希望獲得價格較高的玩具獎勵,如電子遙控汽車、變形金剛、橡皮泥、芭比娃娃等。雖然如此,教師也不能全憑主觀愿望設置獎勵,要讓學生參與策劃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列出的愿望清單中挑選合適的作為獎勵。如果是實物獎勵,可以設置金額界限,如只能購買不超過5元的實物獎勵;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協助提供一定的獎品,同時監督、鼓勵學生。積點兌換的形式可以多樣,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喜歡多種方式、富有花樣的獎勵。
(一)抽獎
抽獎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兌獎方式,更適合用于兌換實物獎勵。教師可以對一定的積點數量提供相應的抽獎機會,讓學生按照抽到的獎項兌換獎勵。抽獎這一兌獎形式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價格相同的一些實物獎勵放在一起,并將這些東西統一放在一個抽獎箱里,作為“抽獎一次”的獎勵,多數學生渴望獲得抽獎的機會。另一種是把價格不同的實物獎勵放在同一個抽獎箱里,抽獎箱里的獎品不一,小到鉛筆、橡皮,大到學生特別心儀、價格較高的玩具。這樣學生都會渴望獲得抽獎箱里最好最誘人的那樣東西。實踐表明,這兩種抽獎形式均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爭取積點的欲望和參與熱情。
(二)換獎
換獎是一種“明碼標價”的兌獎方式,即教師事先跟學生討論、制定出積點數量與某種獎勵直接關聯的兌獎方式,實物和特權獎勵均可。例如,5個積點換一支熒光筆,10個積點換一個轉筆刀,20個積點換一盒巧克力,30個積點換一輛玩具汽車等。這樣學生對積點和可兌換的獎品清清楚楚,目標相對明確。采用這種方式時,教師準備的兌獎獎品需要有足夠大的吸引力,一定要是學生喜歡的,并且是不太容易獲得的。實踐發現,小零食、小玩具比學習用品受歡迎,激勵的效果更好。
(三)特權
特權是非實物獎勵,但深受學生歡迎。教師設置特權獎勵前同樣也需要調查學生喜歡做和不喜歡做的事。調查完成后,教師就可以根據調查結果羅列特權清單。實踐發現,小學低年級學生喜歡的特權主要有三類:一類是減免任務的特權,如免一次聽寫、免一次早讀、免擦一次黑板、免一次作業簽名等;一類是擔任班級管理職務的特權,如當一天班長、當一天衛生檢查員、當一天小組長、當一次帶操員、當一周語文科代表等;還有一類是要求教師完成任務的特權,如請教師分享薯片(餅干、棒棒糖等)一次、請教師做操一次、請教師播放動畫片一次、請教師讀繪本一次等。請教師完成任務的特權受歡迎度很高,教師要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
三、扣積點
積點策略同其他班級管理方法一樣,在實施過程中也會遇到學生不愿意配合的情況。學生之間具有個性差異,大人做事的積極性尚且時高時低,學生更是如此。學生出現不配合的情況時,首先要想辦法提高他的積極性。因此,實施積點策略時,還要把“扣積點”納入其中。
(一)不懲罰
學生做了錯事,教師可以不采用傳統的懲罰方式,而是以沒收一定數量的積點來作為懲罰他的方式。這樣做既可以保護低年級小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體現“賞罰分明”的原則。當然,扣積點前也要同學生制定出“積點損失清單”(而非“懲罰清單”)。當學生出現說臟話、大聲喧嘩、打架、偷拿東西等行為時,“扣積點”的方法很有效。
(二)針對性
在積點策略實施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扣積點”要有針對性,也就是應該從班級學生普遍最需要糾正的某一種不良行為開始,而非面面俱到,杜絕一人一策。同時,教師一旦決定要對某個學生“扣積點”,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獎扣積點應該只能由教師說了算。因此,教師要見到、聽到學生的不良行為,才能實行“扣積點”的懲罰。如果只是學生打小報告,教師就要通過調查查明真相,再決定是否扣除學生的積點,否則這一策略會失去公平性。
(三)久清零
在策略實施中,有的學生獲得了很多積點,卻沒有兌換獎品或特權,并且不太愿意繼續完成任務。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任務設置過于簡單,沒有激發學生挑戰的欲望。所以教師設計任務時應充分了解班級情況,面向全體學生,制定的任務要難易適中,有階梯性。同時,針對學生“只賺不花”的現象,還可以使用“積點清零”的對策。教師可以周或月為單位,在每周五下午或者每月最后一天進行“積點清零”,“積點清零”后積點作廢。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讓學生重新回到同一起點,讓學優生和后進生的差距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拉越大,讓大部分學生都持續保持獲取積點的興趣。這樣做會對積點策略長期有效實施起到調整作用。
參考文獻:
[1]單志艷.小學低年級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20-23.
[2]喬治·M.卡帕卡.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抵觸[M].葉小蘇,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