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琨楨
摘 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文章作者在教學中努力踐行“做”這一宗旨,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讓學生在真正的“做”中深深地愛上語文。文章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在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讓學生在真正的“做”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陶行知;“教學做合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45-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而所謂的“語文實踐”與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陶行知先生一生提出了諸多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為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教學做合一”是他所有教育理念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主張教育應落實到“做”上,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都有著深遠的指導作用。
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如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教學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念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以下,筆者將就這個話題,聯系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談體會。
一、通過課前“做”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中來。但是,課前預習又常被教師忽視。有時,為了避免麻煩,教師只是簡單地讓學生讀課文,寫生字。教師這樣布置預習作業是不走心的,學生對預習作業自然也就是應付了事。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重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課前就多“做”,讓他們未入其課而先“動起手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幫他們獲得課堂的主動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風箏》一課前,當時正值秋高氣爽的金秋時節,筆者便在周末作業中添加一項: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放風箏,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制作風箏。這項作業,雖說是讓學生去玩,但是在玩中卻激起了學生動手的興趣。周一一走進班級,筆者就發現個別學生甚至把自己制作的風箏都帶來了,他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上這節課了。此時,筆者問了一句:“你們是如何制作風箏的?放風箏有趣嗎?”學生因為有了周末的親身體驗,表達的欲望如泉水般汩汩而出,一只只小手高高地舉起來了。因為有了課前的“做”,所以學生對文中的做風箏、放風箏就了解得非常清楚,直至最后風箏飛走了,作者的失望之情,學生也真切地體會出來了。
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前就先“動起手來”,在“做”中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那接下來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通過課中“做”來挖掘學生的潛能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必須做得好。”可見,我們要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就應該多給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古語有云:“三分文章七分讀。”可以說,瑯瑯的讀書聲是小學語文課堂的主旋律。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語文課堂漸漸沉寂下來了,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課聲取代了學生瑯瑯的讀書聲。
新課程改革告訴我們,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做的是“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大腦”,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閱讀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讀出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為例,本文文質兼美,描繪了小興安嶺四季的美麗景色,非常適合朗讀教學。因此,在教學中筆者便運用各種朗讀方式,如全班齊讀、自由誦讀、想象賞讀、合作品讀等,讓學生通過反復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
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實踐,學生的想象之門被打開了,腦中形成了各種新穎生動的意象,對文本的解讀也更為深刻了。例如,“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一句,有的學生讀出了激昂,讀出了自豪,問其原因,他說他覺得霧是一名偉大的設計師,為森林設計了一件美麗的婚紗,他很自豪;而有的學生卻讀出了俏皮,讀出了可愛,問其原因,她說她覺得霧是一個調皮的孩子,此時正在林中與小鹿嬉戲玩耍呢。
這樣的教學,解放了學生的嘴巴,讓朗讀真正落實到“做”上;解放了學生的大腦,讓各種優美的意境在他們的腦中形成。這樣,他們就由被動的“聽者”變為真正的“讀者”,不僅成功地解讀了文本,完成了對文本的升華,也拓展了學生的審美空間,漸漸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這一形勢讓語言表達變得尤為重要,但大部分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的。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口語交際”的練習,這是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專題,教師應該好好地利用起來。但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有時會發現,讓學生自由表述時,學生可能半天都憋不出一句完整的話。這時就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切不可覺得學生的吞吞吐吐是在浪費時間而無情地打斷。這樣不僅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還會使學生的口語表達因不能落實到真正的“做”上而無法提高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的“口語交際”練習以“我們的課余生活”為話題,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課余做了些什么事,又有哪些收獲。剛開始,學生只會回答:“踢足球、跳繩、看書,我覺得很快樂。”這樣的表述是不完整的。但是,教師如果能多給學生幾次“做”,即實踐的機會,學生就會慢慢地表述得更完美了。在教學中,筆者不斷地引導學生反復地在“做”中學。最后,學生已經能說出:“老師,我的課余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喜歡踢足球、跳繩、掰手腕等,但是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踢足球。雖然踢足球很累,但是這項運動卻讓我明白了,要想贏得比賽,我們必須團結。”
對學生口語表達的訓練,我們在每一堂語文課中都應有所滲透,在課上給學生充足的“做”的時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切實地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在“做”中一步一步地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魯迅先生說過:“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他告訴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教育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生活,積累習作素材。而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得來的。
在一次習作課上,筆者要求學生寫最喜歡的一種小動物。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那天習作課上,筆者把一盆可愛的小金魚帶到了課堂上,讓學生分組觀察金魚的外形,以及靜止與游動時的狀態。對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一掃往日叫苦連天的情形,開始積極投入對小金魚的觀察中來,圍著小金魚做全方位的觀察。其間,筆者又引導學生適當地發揮想象力,想想小金魚之間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觀察外形的學生寫道:“小金魚穿著一條紅色連衣裙,美極了!它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像兩顆黑寶石。那一搖一擺的大尾巴,好似一把美麗的大扇子。”
觀察金魚靜止狀態的學生寫道:“小金魚像個受了委屈的小姑娘,正躲在魚缸的一角生悶氣呢。”
觀察金魚動態的學生寫道:“這群小金魚像一群調皮的小男生,他們一會兒橫沖直撞地追逐打鬧著;一會兒又似在比賽游泳,“嗖”的一聲,從這頭游到那頭;一會兒又游出水面,在比賽吹泡泡呢。”
這樣的教學,緊緊圍繞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念,把“做”滲透到課堂中,留給學生充足的觀察時間。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也讓學生明白了認真細致的觀察對習作的重要性,長此以往,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三、通過課后“做” 讓語文走向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在其他課程、其他場合中也可以學到語文,拓寬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可見,脫離生活的語文是狹隘的。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樹立“大語文”觀,不應將語文束縛在課堂這一小方天地里,而應讓語文走向生活這個精彩的人生大舞臺,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語文的印記,從而開闊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遨游漢字文化王國”為例,本單元講述了漢字的起源、發展與演變,趣味漢字、漢字誤用等。學生對本單元內容很感興趣,尤其是對漢字的誤用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于是,筆者抓住了學生感興趣的這一點,在本單元教學結束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化身為“小小啄木鳥”,走向生活、走進大街小巷去找一找誤用了漢字的廣告語、招牌……學生調查得很認真,在成果展示中,有“羊名天下”“衣衣不舍”“茶言觀色”……
這樣的教學,讓語文走向了生活這個廣闊的天地,不僅讓學生明白了生活處處有語文,而且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發現了語文的趣味性,激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真正地愛上語文。
徐志摩先生在《再別康橋》中寫道:“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想帶領學生走向語文這片芳草萋萋的“青草更青處”,那我們就必須撐起“教學做合一”這支長篙,在教學實踐中努力踐行“做”這一宗旨,讓學生在真正的“做”中學得輕松、學得快樂,讓學生在真正的“做”中深深地愛上語文,讓學生在真正的“做”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文嶺.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羅晶晶.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6(8):39.
[3]饒杰騰.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啟示——兼及“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J].教育藝術,201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