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哲 張涵 王佳琪

摘 要:隨著基層治理實踐的互動,多元化的治理主體成為時代發展的需要。三社聯動模式作為社區治理模式的一種在社區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困境。本文主要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探索了蘇州市吳中區一拆遷安置小區社區再造模式,借助S-A-P的分析框架,挖掘“主體聯動——精英資源——社區再造”行動模式下,各行動者的治理策略、治理邏輯、治理偏好等,以了解城鎮化過程中動遷社區的再造,推動三社聯動模式的創新改進。
關鍵詞:三社聯動資源活化;社區精英;社區再造
一、研究背景
作為江蘇省首個試點地,蘇州市社區服務社會化起到了示范性的效果?!蛾P于加快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意見》對深化街道和社區體制機制改革、拓展延伸“政社互動”、探索推行“三社聯動”,以及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等做了具體部署。
同時,蘇州市項目的推行帶動了社會組織的發展,為社會工作者展帶來機遇與挑戰。以舟山花園社區為例,蘇州城鄉一體化穩步推進,香山街道四村四社區拆遷,但它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成熟社區,是需被再造的共同體。
二、研究綜述
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后,基層社區治理模式面臨新的變化,原來由單位包辦一切的福利模式不復存在,各類轉移出來的職能落在了社區和社會組織的肩上,政府將部分管理職能交給社區,與此同時社區的發展為社會組織的培育、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這為“三社聯動”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2015年10月,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全國社區社會工作暨“三社聯動”推進會上明確指出要專業社會工作要介入社區服務,成為三社聯動的重要力量。本課題選取蘇州市舟山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作為樣本,計劃通過座談和問卷調查,在全面了解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三社聯動”機制運行情況、存在困難、發展方向的基礎上,試圖為“三社聯動”機制的完善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以促進平安社區、美麗社區、幸福社區和文明社區的發展。
三、研究思路
首先,做好前期準備,夯實基礎。其次,規劃方案協調及比選討論,選擇研究方法。再次,優選規劃方案,做好替補規劃。最后,挖掘社區“三社聯動”機制的創新點和運作方式,找出獨特的挖掘社區精英、活化社區資源的途徑。
(一)文獻研究
研讀、分析“三社聯動”的相關文獻,收集社區一手資料,為調查做出文獻支持。
(二)案例研究
選取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花園社區,了解社區該機制落實現狀,探討如何有效挖掘社區的精英資源,實現資源活化,社區再造。
(三)田野的調查
訪談與參與觀察,課題組成員對社區20個相關人員進行了無結構訪談
四、基本概念
蘇州市項目采取“街道打包、社區落地、試點引路、以點帶面”的方法,向專業社工機構購買服務,并駐扎社區開展專業服務,實現社區基層自治。舟山花園社區項目率先成為試點,由香山街道負責招標,蝴蝶媽媽社工機構首輪中標,開展“增能和治理”的相關服務,延續至今。
王思斌認為“三社聯動”是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的聯動,含“主體聯動”和“要素聯動”。“社區”可指居委會等傳統機構;“社會組織”既與前述機構不同又與社工機構有別,可以是社區內外參與事務的非營利組織;“社工”是專業的社工機構和社會工作人才?!叭缏搫印笔莻鹘y機構、社工機構和社區內外非營利組織在主體層面的聯動,即“要素聯接”。
五、理論基礎
(一)社區參與理論
社區參與是公眾參與的一種表現形式,肩負著實現社區自治、促進民主政治發育的使命。居民有權也有責任參與社區的發展,揭示問題、表達需要、評估資源,解決問題。這既是政府及相關組織介入社區發展的手段,更是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行為。
(二)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是指個人在一種組織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的價值,是指群體中使成員之間互相支持的行為和準則的積蓄。中國社會并不缺乏社會資本,但多為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資本。因此,挖掘傳統社會資本中的積極因素,促使其向現代公民意義的社會資本轉變,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民主治理至關重要。
(三)S-A-P分析框架
張晨構建了“體制空間—核心行動者—治理績效”(S-A-P)的理論框架,以地方核心行動者為切入點,整合宏觀體制空間和微觀行動者的互動關系,銜接主客觀偏好。
體制空間為地方治理行為提供約束與激勵,多維度體系造就了同一體制不同地方核心行動者的差異化行為及其效果。
地方核心行動者是治理過程的中軸變量,行動資源與行動能力是其治理工具。
治理績效是地方治理的目標訴求與評價體系,是行為的落腳點;行動者的治理成效也能改變體制空間。
六、調研場域: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花園社區概覽
(一)社區環境分析
舟山花園地處太湖之濱,穹窿山南麓,是香山街道三大安置小區之一,環境整潔優雅、綠化覆蓋率高。其占地面積為2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4萬平方皮,并將其劃分為一區多層51棟房屋和二區高層14棟房屋兩塊住宅區。目前社區內基礎設施完善,設有黨員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學校、超市、菜場、休閑廣場、喪喜事禮堂等基礎設施。其中居民活動中心可供400余人休閑娛樂。
(二)社區變遷歷程
隨著蘇州城市化進程推進,作為度假區核心區的香山街道,為使度假區全方位縱深發展擁有充足的戰略空間,加快了推進拆遷安置,精心布局區域配套,讓眾多香山百姓搭上了幸??燔?,最真切地分享著度假區改革發展的成果。
舟山花園社區作為香山街道拆遷安置小區之一,從2010開始搬遷,共安置舟山、香山、郁舍、梅舍四個村以及蔣墩、小橫山、長沙、墅里等四個社區2 339戶,共計6 000多人。從一個熟人社會“洗腳上樓”,舟山花園的社區居民要完成身份上和思想上的轉變。從剛搬遷進來時的互不認識、互相陌生、各人自掃門前雪,到將社區當作自己的“大家”,鄰里和諧,氣氛融洽,新社區面臨過不少的挑戰。一就是居民對公房的排斥。拆遷之前,居民對公房存在排斥心理,對拆遷過后生活是否舒適穩定也存在質疑。二就是社區居民間角色認知轉變。居民要完成農民意識到居民意識的轉變。入住小區后仍有居民保留了種地習慣,在小區中“開墾土地”。三就是居民社區共同體概念模糊。居民難以融入社區,抵觸社區參與,與社區割離。
(三)社區社會結構
舟山花園社區目前已安置90%的社區居民。現住常駐人口以老人為主。社區有約五分之一的外來人口。
作為香山街道城市社區建設示范點,近年來,舟山花園社區主動對接群眾需求,積極培育群眾性社會團體,積極打造群眾文娛載體,營造欣欣向榮的社區文化活動氛圍。社區各類文體社團,如戲曲隊、腰鼓隊、舞蹈隊、太極拳隊等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樓道文化建設、老年大學、暑期夏令營等活動層出不窮,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群眾的業余生活,引導安置小區居民移風易俗,知禮守節。
舟山花園社區的文化特色是核雕。香山街道以“建設九大工程體系”為要求,以“一軸兩帶四區”為總體規劃,以文旅融合發展為追求,高起點、高標準打造蘇州美麗村莊示范點舟山核雕村,項目總投資1.3億元。核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列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部分社區居民的經濟來源和收益渠道,也是該地區特有的文化傳統。
(四)社區治理結構
舟山花園的主要治理結構有社區兩委、街道、社工組織。
舟山花園黨支部,成立于2011年4月,現共有支部成員4名,即支部書記一名,副書記一名,支部委員兩名,支部現有黨員12名,在住黨員193名。
舟山花園社區居委會成立于2013年,現有工作人員8名,管理舟山花園一區、二區,對社區進行了綜合管理,購買了兩家物業公司的物業管理服務,加強社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使得目前社區內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宜人。
蘇州市吳中區香山街道是舟山花園社區的上級管理政府,目前主要負責社區便民服務、全科社工和社區黨建活動的引導和管理。香山街道作為社區上一級的基層政府下放了部分職能給社區居委會,使得社區居委會在現有場域下得以彈性治理,完成社區再造。同時街道大力推行社區社會化,通過市場方式招標,以項目的形式將社區事務治理打包給定點社工服務機構,并引入了第三方的機構對項目進行評估和監督,保證項目質量。
舟山花園社區的駐點機構為蝴蝶媽媽社工服務社,它是一家綜合類的社工服務機構,總部駐扎在姑蘇區。在吳中區民政局的關心和推動下,蝴蝶媽媽于2016年7月競標成功,成為首家進入香山街道的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此后開展了基礎服務和增能治理兩大類的社區服務活動。
社區治理結構特征是:黨政領導。蘇州市人民政府、民政局等政府機構將職能下移到吳中區香山街道,再由香山街道將部分職能下移到舟山花園居委會,本質上政府起到了領導的作用。在治理的運行機制上,舟山花園居委會主任同時擔任黨委書記、其他的領導班子成員也擔任了部分的黨的職務,形成了黨委和居委并行的格局,確保了黨對社區各項事務的有效決策。
多主體共同治理。在國家現代化治理的背景下,社區建設逐漸向“社區制”轉變,社區不在是一元治理格局,而演變成多元主體共治,由此除政府主體外,其他如物業公司、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主體的治理空間得到了釋放,治理權力得以加強。其中三社的三個主體的治理方式、治理能力、能動關系成為了影響治理績效的重要內容。
共同創新治理模式。社區居委會作為基本了解社區情況的法定基層政府組織,引領了治理模式的改良創新,這其中專業的社工機構利用自己的優勢提供專業建議,而社工就是實施這些創新模式的一線人員,在通過實踐來進一步完善治理模式。
七、社區“三社聯動”機制的建構:行動者及其互動關系的形成
(一)社區“三社聯動”機制建構的核心行動者:社區書記
舟山花園社區現任黨支部書記張明霞是社區的第一掌舵人,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積極發揮著中軸變量的作用,上鏈接街道、下聽取社區民意,其在優先的體制框架內努力撬動社區資源,搭建社區資源網絡,打造社區生活共同體。張明霞書記在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搭建共治平臺、社區文化打造中發揮著“領頭羊”和“中間人”的作用。
張書記圍繞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牽頭共創社區治理模式,通過牢抓黨建引領,創建“紅色領航”“鮮藕沁香”的黨建品牌;結合社區特點,創新基層社區治理模式,先后推出“擔鮮藕”“網格化管理”等治理模式;落實社區服務社會化,引入蝴蝶媽媽社工機構,著力打造一個共建共治共享共管的舟山花園社區,在“街居型”向“社區型”的社區治理模式的過渡中實現社區創建,通過優秀社區創建為社區爭取豐富的創建資金,完善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良性循環。同時不忘滿足了居民的多樣化需求,讓居民參與進社區治理管理,打造出社區共同體。
社區書記讓渡出治理空間,引入多元治理主體共創社區,在“精簡法”的指引下,通過與專業社工的合作,挖掘篩選社區精英,打造社區骨干團隊。同時書記放開社區社團注冊限制,提高社區草根組織數量。為加強組織間關聯度,為社區骨干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調動居民入場參與、培育社區社會資本,與其他兩社聯動建立社區組織聯盟,為骨干精英提供了組織共治平臺。由此社區精英的挖掘和培育成為了社區人力資源活化的重要方式,而社區組織再造為發揮組織合力作用,提供組織資源。
社區書記在深知社區“過渡型”社區性質的同時,努力發掘社區文化資本,取精華、去糟粕,在社區內既倡導傳承優秀評彈文化又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由此引導居民的精神健康,增加了社區的文化動力,形成社區精神文化內核。
(二)社區“三社聯動”機制建構的次級行動者:社區兩委及社區工作者
居民委員會是建設社區的核心力量,是上級政府的“代理人”,是政府在社區的延伸,作為實現“社區制”的行政載體,居委會的行政力量推動了社區“三社”的互聯互動。職責上,居委會對上級政府負責,承接上級政府委派的行政任務,在重構地方政府和基層社會的過程中,居委會發揮其創新能力,創新了治理模式,完成行政職能的成功轉變。
社區兩委班子是社區創新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圍繞書記的指示和要求開展社區次級行動。他們與黨員關系密切,成為黨建活動的有力推動者,在網格化管理的實施過程中,社區兩委成員響應管理要求,做好居民需求的傳話筒。兩委在此治理中還依托互聯網優勢創新治理媒介,創建網絡共治平臺,打造社區微信公眾號,讓其發揮社區社會服務信息的平臺的作用,既保證了服務信息和居民聲音傳達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又借此宣傳出舟山花園治理的成績,因此在社區治理模式再造的過程中展現了高效行動能力。
在蝴蝶媽媽社工機構入駐后兩委派專人與蝴蝶媽媽負責人對接,形成了有效聯動,并認真學習、應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推動了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讓自己成長為社區人才資源中的重要部分。
(三)社區“三社聯動”機制建構的協同行動者: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執行方——“蝴蝶媽媽”及其一線社工
蘇州市姑蘇區蝴蝶媽媽社工服務社在2016年7月通過項目招標的方式成為首家入駐香山街道的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
社工機構及其一線社工作為社區書記的協同行動者,圍繞社區總結創新的“擔鮮藕”模式,抓住“管好老的,帶好小的,接力中堅”的宗旨,制定了以基礎、治理、增能、增值四大類服務為核心的服務計劃,設計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區專業服務,重點挖掘老人和孩童的社區建設資源,讓其在社區創建過程中充當志愿者,同時也讓這兩類人群帶動中青年人群參與社區治理,充分發揮了社區參與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在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社工協助社區書記挖掘社區中的精英資源,通過活動發掘、自愿報名等方式補充社區精英人選,對其進行培育,讓其發揮領袖作用,帶動社區居民在社區建設中發光發熱。在構建社區組織聯盟的過程中,社工運用自身專業能力,幫助構建現代化的社區組織體系,完成“草根”社團到專業的社區內生組織的轉變,以此有效地發揮內生性組織在社區中的自治作用。總體而言,社工組織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社區建設中,任務目標和過程目標并行,努力團結居民,引導居民參與,加強居民間信任感,培育出社區社會資本,從而提升居民社區共同體意識,構建和諧社區。
(四)社區“三社聯動”機制建構的參與行動者:社區社團與社區志愿者
舟山花園社區目前正有序培育草根組織。社區內擁有多個文體活動社團,為發揮合力效用,“三社”積極聯動將其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紅色領航”的社區社會組織聯盟,為社區內生組織形成治理合力提供平臺。作為居民文化生活的反映,社區社團是居民融入城市生活的突破口,為這些“洗腳上樓”的農民順利轉型提供的渠道,也是開展居民公共生活的平臺,發揮社區參與網的中介效應,居民通過參與組織活動,加強了鄰里交流互動,創造出鄰里資本,加深居民間的信任感,繼而培育出社會資本,同時社團活動的開展也有益于引導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社區優秀的文化資源。
社區志愿的參與者是社區內的熱心成員,參與志愿活動最終是為了營造社區,使社區回歸本質屬性。目前社區內擁有一支志愿者隊伍——七彩小隊,這支隊伍主要是由社區內的青少年兒童組成,其他的志愿者隊伍多是因不同活動需要組建的臨時性志愿者隊伍,這些社區志愿者由社會工作者帶領,在服務中實現自我,完成自我身份的轉換和社區的創新建設。舟山花園社區的大部分志愿者通過參與集體行動,創造出了集體層次的社區社會資本。
雖然社區活動已由社區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的普及力度還不理想,成年人組建的固定的社區志愿者隊伍還未形成,還需各方主體聯動大力打造,以此發揮出更多集體行動的優勢。
目前,由于資金和利益問題,社區組織聯盟還未注冊。聯盟注冊問題在經過幾輪商談后被擱置,這是三社聯動過程中平衡各方利益的結果也是社區草根組織在正式化和非正式化模式中的權衡,但這阻礙了社團朝更現代化的方向發展,也不利于激發組織聯盟更深層次的合力作用。
(五)社區“三社聯動”機制中行動者互動關系的形成
治理模式再造。依托社區兩委組織,社區書記積極掌舵、蝴蝶媽媽機構積極配合,在調研考察、分析社區服務需求和社區基本情況后,探索出在黨建引領下的“一部四議”“網格化管理”的創新治理模式,應用該模式開展社區創建,由此拓寬了社區的物質資源、文化資源等。
共治平臺再造。通過社區書記讓渡治理空間,蝴蝶媽媽通過“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招標嵌入社區配合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建設,在此過程中,社區書記和蝴蝶媽媽共同挖掘培育出社區精英骨干、打造精英隊伍,激活了社區中的人才資源。社區精英通過社區組織聯盟的建設完善,打通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的渠道,構建出社區支持網絡,從而活化了社區資源,尤其是培育出了社區社會資本。
文化再造。舟山花園社區的文化再造再生了社區中的文化資源,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新舊文化融合交替的產物,如有熱愛評彈的社區居民在社區文明創建的垃圾分類活動中,創作的宣傳民歌,為垃圾分類在社區內的推廣普及添上了文化的韻味。社區書記在表明了文化再造意圖后,與蝴蝶媽媽機構、蝴蝶媽媽社工合作聯動,由蝴蝶媽媽制定活動方案,吸引居民移風易俗、傳承優良文化,從而打造出文明社區。
功能再造。“擔鮮藕”的服務模式成為了社區功能再造的關鍵連接,該模式貫穿了社區各治理主體開展服務的始終,以此更容易激發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帶動更多的潛在資本的浮現。(上述模式如圖1、圖2、圖3所示)
八、舟山花園社區“三社聯動”機制創新的經驗與啟示
打造社區黨建品牌,促進社區營造。由于拆遷安置小區的特殊性,針對社區邊緣化意識和邊緣化人群,舟山花園社區牢牢抓住社區黨建,精心打造“紅色領航”黨建品牌,充分發揮黨組織開展”三社聯動”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并通過黨建引領,調動社區中的黨員精英力量,創建黨員志愿者隊伍,從培育黨員志愿者開始,發揮社區精英骨干“穿針引線”的作用,轉變“事不關己”心態,將“社區是大家”的概念播種人心,讓社區事務進入每個家庭,促使社區由地域共同體向精神共同體轉變。
明確發展規劃,實現模式轉型。舟山花園社區居委會制定“三年計劃”,明確自身發展規劃,致力于實現三社聯動模式由嵌入式向內生式的轉變。由專業社工機構依托社區原有的非正式組織,組建領導孵化社區內部專業化的社會組織,激發社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從而促進社區不斷內生社會組織和人才資源,逐步扭轉“強國家,弱社會”社會發展現狀,實現社區基層治理的去行政化和自治化目標。
多元主體合作治理,明晰定位高效聯動。舟山花園社區順應時代需求,有效整合社區各方資源,通過建立“一部四議”模式、黨建聯盟、監督委員會,協同蝴蝶媽媽社工機構、社區兩委,明確各方定位、各司其職、相互監督,發揮多元化社區管理主體作用,打破參與主體“邊緣化”困境,提升“三社聯動”模式的運行效能。
營造社區文化氛圍,建設精神文明。在文明城市創建中,作為香山街道城市社區建設示范點,舟山花園社區高度重視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在街道文明城市創建領導小組的帶領下,主動對接群眾需求,積極打造群眾文娛載體,大力培育社區群團組織,營造欣欣向榮的社區文化活動氛圍,引導安置小區居民移風易俗,知禮守節,為譜寫文明城市創建的社區篇章吹響了號角。
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拓寬居民發聲渠道?;趯ι鐓^參與理論的思考,為了充分發揚民主,舟山花園社區探索推出“一部四議”管理法,切實打造民主管理的新型社區;建立監督委員會,充分發揮民主監督、參事議事作用;創建社區微信公眾號,提供社情民意反映平臺。通過打造多元化的居民發聲渠道,切實了解居民訴求,促進居民參與、激發居民自治意識,提升居民自我效能感,真正做到居民“實有權”。
九、結語
蘇州市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花園社區在以張書記為核心的社區干部、“蝴蝶媽媽”專業社工機構、社區精英骨干、第三方監測機構、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等的積極配合下,在資源活化、社區治理、社區再造的過程中已經建立了一套適合社區內部發展的“1+3”特色模式,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社區自治組織群體,開展了大量符合居民需求的一系列活動。社區各主題體圍繞“三社聯動”的社區發展模式積極探索,把握好社區“在地化”優勢和社區“過渡型”特征,有效挖掘社區的人力、文化、物質、組織、社區社會資本資源,在社區治理模式、打造共治平臺、文化、功能方面形成再造,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治理成果,提升了社區治理績效。雖然目前社區建設仍然存在問題,但通過細節打磨,完善聯動機制,社區創建就能夠提升到新的高度,離打造社區居民幸福生活的共同體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左冰.社區參與:內涵、本質與研究路向[J].旅游論壇,2012,5(5):1-6.
[2]劉金龍.參與式發展在中國實踐的回顧和展望[C].誰是農村發展的主體.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20-38.
[3]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227.
[4]葉敬忠.參與式發展的概念[C].參與式發展概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6-28.
[5]周華偉,沈偉雄.社區參與理論淵源探討[J].價值工程,2013(30):326-328.
[6]田舒.“三社聯動”:破解社區治理困境的創新機制[J].理論月刊,2016(4):145-150.
[7]吳江,范煒烽.“三社聯動”社區治理模式的反思與提升[J].云南社會科學,2018(6):154-158.
[8]呂青.創新社會管理的“三社聯動”路徑探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7-12.
[9]高紅,楊秀勇.社會組織融入社區治理:理論、實踐與路徑[J].新視野,2018(1):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