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嵐
摘 要: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群眾文化素養、發展群文事業、滿足群眾需求、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等有重要作用。在信息化的發展背景下,如何順應服務模式的轉變、加強自身建設,并使自身職能得到有效發揮,成為文化館積極探索和努力解決的問題。本文站在信息化的發展視域下,簡單闡述了文化館建設意義與服務轉變,重點討論了文化館建設策略及其職能的有效發揮,希望為推進文化館建設、落實群眾文化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信息化;文化館建設;職能發揮
一、引言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館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即數字文化館、“文化館+”等。傳統文化館服務形式與內容單一,難以為群眾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這就影響到了其本身職能的發揮。這些新的發展方向給文化館指明了建設的道路,文化館可通過信息化建設豐富自身資源,拓展自身服務范圍,同時體現出服務形式與內容的多元化,進而提升文化服務質量,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進一步使自身職能得到有效發揮,為完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貢獻力量。
二、信息化背景下文化館建設意義與服務轉變
(一)建設意義
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提升群眾文化素養、發展群文事業、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等責任。信息化背景下,文化館可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思想教育文化活動來強化群眾的道德意識,并通過新媒體平臺上的文化宣傳拉近傳統文化與群眾的距離,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并促進群眾文化素養的提升。另外,文化館也可通過開展非遺展示、宣傳等活動,尋找并培養“文化傳承人”,進而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然而,由于當前文化館建設普遍不足,其職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因此,文化館有必要加強自身建設。
(二)服務轉變
信息化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在文化館建設中的廣泛應用,文化館服務模式、范圍、內容、路徑等均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此同時,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的特點。就服務而言,數字文化館、信息管理平臺的出現推動了傳統文化館服務向移動化、數字化發展,也給后者整合與利用現有文化資源提供了便利,同時還拓展了后者的服務范圍。而總分館制的提出與實施也讓傳統文化館區域合作成為可能,給其豐富自身資源提供了新的路徑。此外,隨著地方非遺文化工作的逐步落實,非遺項目也讓地方特色文化成為了文化館服務中的重要內容。面對這些服務的轉變,文化館必須要加強自身建設,有效落實群眾文化服務工作,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三、信息化背景下文化館建設策略討論
(一)強化網絡資源建設
網絡資源是文化館數字化、信息化的基礎,對于傳統圖書館而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強化網絡資源建設。一方面,將現有的文化資源數字化,借助地方圖書館資源優勢建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另一方面,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入分析,挖掘群眾需要的文化內容,如戲曲、民族舞、書法等,基于此,推出針對性的文化服務。為了保證服務工作的落實,完善軟硬件設施,通過構建具有網絡咨詢、文藝展示、文化體驗、虛擬展館等多種功能的“文化云”平臺,優化文化館服務。
(二)推動便捷式文化服務
傳統文化館開館時間與場地的限制讓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受到了約束,對此,文化館應當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推動便捷式文化服務。例如,開發特色APP,或者是建立微信、微博公眾號,借此延伸服務。
(三)重視線上線下服務
線上線下聯合服務模式,不僅能給人民群眾以新的服務體驗,也能夠增強文化館自身的生命力。因此,文化館應當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在此過程中,堅持“以群眾為中心”,通過線上發布文化活動相關信息、文化館建設與發展通知等,線下積極響應群眾呼聲,開展他們喜歡的群眾文化活動,并鼓勵他們參與到自身建設中。
四、信息化背景下文化館職能的有效發揮
(一)構建區域文化服務網絡
總分館制的提出與實施,給文化館職能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筆者認為,文化館應當在總分館制的指導下,積極探索與鄉鎮文化站、村居文化室的合作之路,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并借助后兩者熟悉群眾文化生活、掌握群眾文化特點的優勢,通過信息化服務平臺構建區域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打破傳統文化服務分散性強的困境。在此過程中,選擇發展相對較好的鄉鎮文化站、村居文化室作為自身在基層的分館,并樹立文化典型,同時優化資源配置,將現有資源重點傾斜于設施少、無管理、經費不足等文化站(室),爭取讓每一個基層服務點有設施、有管理、有經費,以促進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滲透,為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奠定堅實基礎。
(二)緊抓特色文化建設
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與文化資源,如鳳翔年畫、景德鎮瓷器等。對于人民群眾而言,他們與地方特色文化的接觸較多,對其具有較強的親切感,而地方特色文化也符合他們的認知與審美習慣。所以,筆者認為,文化館應當緊抓特色文化建設。在此過程中,立足于地方文化,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并對一些瀕臨消失的特色文化進行保護性開發,同時以地方民俗民情為基礎,開展多元化的民族特色活動及主題傳統活動。例如,有很多地方都有廟會、集會,文化館可以借此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并運用信息化手段對其形式加以創新,對其內容進行豐富,使其滿足當代人的喜好,如用抖音拍攝文化活動短視頻,吸引群眾的注意等,同時,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播,推動文化活動從“內容匱乏、質量低”向“內容豐富、質量高”發展。
(三)獲取黨政部門支持
黨政部門能夠指導文化館落實各項工作,并監督、促進文化館提升工作質量。文化館的建設,不僅是文化館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有利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要加強文化館建設,僅憑文化館自身還是不夠的。無論是策劃、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還是收集、整理地方文化資源,抑或者是進行文化人員的專業培訓,都需要資金的支撐。因此,文化館應當積極獲取黨政部門支持,由黨政部門為自身建設提供各方面的保障。資金方面,黨政部門根據文化館需要,通過層層審批劃撥建設資金,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文化館建設。建設規劃方面,黨政部門將文化館建設納入到地方總體建設規劃中,針對文化館實際制定合理的建設方案,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與文化館、社會力量形成多方共管。活動方面,黨政部門與文化館聯合舉辦地方特色群眾文化活動,增強活動的權威性,并擴大活動的影響范圍。
(四)利用基層業余文化隊伍優勢
人民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受益對象,更是文化建設的主力。只有將人民群眾吸收到文化隊伍中,才能夠做好文化館建設,落實好群眾文化工作。當前,基層已經形成了很多的業余文化隊伍,如戲曲劇團、腰鼓隊、武術隊、書畫協會等。對于文化館而言,應當利用基層業余文化隊伍了解群眾文化需求的優勢,吸引群眾參與文化館建設。在此過程中,加強對這一隊伍的文化培訓,提升其整體的文化素養,發掘其中有領導組織才能的骨干力量,帶動整支隊伍投入文化館建設以及群眾文化工作中。為了使其隊伍優勢得到充分利用,文化館可以建立微信群對其實施管理,并發布相關信息,同時運用微信群開展線上文化培訓。
(五)開展多元化群眾文化活動
群眾文化活動質量的好壞與否,能夠直接表現文化館工作效能的高低。面對當前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匱乏的困境,文化館應當基于對群眾文化需求的充分把握,開展多元化的群眾文化活動。首先,組織調查組深入到各個鄉鎮中,通過實地走訪、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了解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求。其次,以所獲群眾文化需求信息為參考依據,開展適用于廣泛群體的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如歌唱大會、藝術表演、農業種植專題講座、先進農機技術會展、書法展等,吸引群眾參加,營造濃厚的群眾文化氛圍。為了拓展群眾范圍,可以應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新媒體以及農村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媒體對活動進行宣傳,讓人民群眾對活動信息有所了解。再次,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原則,將文化館引入的多種文化資源如農技、藝術等,通過培訓推動其走進基層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豐富群眾文化知識,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另外,樹立家庭文化典型,改善基層社會風氣。在此過程中,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文化活動,如親子服飾設計大賽、“我和我的家庭”故事會、才藝展示等,推進基層社會健康發展。最后,通過文化下鄉、一村一場戲等為鄉鎮文化站、村居文化室提供支持,做好基層群眾文化服務的工作安排。
(六)發展“文化館+”模式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館的社會職能日益突出,與此同時,“文化館+”成為文化館新的發展方向,這有利于文化館發揮自身的社會職能,對加強自身建設、落實群眾文化活動有積極作用。筆者認為,文化館有必要發展以下的“文化館+”模式:其一,“文化館+地方圖書館”模式,文化館對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給予文化方面的指導,圖書館對文化館的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文獻資料,促進雙方的合作共贏。其二,“文化館+地方學校”模式,文化館在學校招聘學生擔當文化志愿者,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解決自身人力不足的問題,學校借文化館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將文化館轉變為學生的課外學習場所,推動課外社會教育的落實,從而實現共贏。其三,“文化館+地方藝術協會”模式,文化館給攝影協會、戲劇協會等提供舉辦活動的場所,同時借這些地方協會擴大自身的群眾影響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文化館有必要加強自身建設。筆者認為,文化館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強化網絡資源建設,推動便捷式文化服務,并對線上線下服務予以高度重視,完善軟硬件設施,同時通過構建區域文化服務網絡、緊抓特色文化建設、獲取黨政部門支持、利用基層業務文化隊伍優勢、開展多元化群眾文化活動、發展“文化館+”模式等使自身職能得到有效發揮,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酈偉華.基層文化館、站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如何發揮職能作用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5(12):77-78.
[2]馮延軍.對新形勢下文化館建設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7(8):45.
[3]黃育奇.文化館的社會職能轉變與職能發揮思考[J].大眾文藝,2017(6):13.
[4]張羚.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探究[J].傳媒論壇,2018(7):144.
[5]張志松.基于互聯網+的數字文化館建設新思考[J].戲劇之家,2019(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