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華
摘 要:十九大明確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治理創新是時代發展和實現“中國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
關鍵詞: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對策研究;社會協同;法治化
社會治理指的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保證社會正常運轉制定的秩序,對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協調,防止系統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社會治理的各個主體之間通過平等協作的關系,按照法律實現對系統的治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創新社會治理指的是以政府為主導,利用政府手中的資源實現的綠色和環保的治理,改善傳統的治理思想和觀念。
一、社會治理創新概述
(一)社會治理的基本含義
從運行意義上講,“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或者換言之,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對于社會實施的管理。社會治理理論是西方治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西方國家治理理論奉行社會中心主義和公民個人本位,因此,理性經濟人的社會自我治理,在理論邏輯上構成了西方國家治理理論的核心理論內容。在特定意義上可以認為,西方國家的治理理論,本質上即是理性經濟人為基礎的社會自我治理理論。“如果說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的改革家們倡導建立最大限度的中央控制和高效率的組織機構的話,那么21世紀的改革家們則將今天的創新視為是一個以公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的復興實驗過程。”[1]
(二)社會治理創新的意義
一是維護社會秩序。經濟全球化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及各種社會不安定因素出現,給政府維護社會秩序帶來了困難。社會治理創新就是在政府的主導下,理清各種社會關系,沿著社會的基本矛盾出發,解決社會格局問題,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二是解決社會問題。人與人之間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訂立了隱形的社會契約,從而出現了社會。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解決了舊的社會問題,就有貧富差距拉大、房地產泡沫等各種問題出現,這些問題影響了社會正常的運轉。通過社會治理創新,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為人們辦實事提高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力,從而奠定了政府在群眾中的基礎;另一方面則是政府可以整合資源,實現政府的動態良性運轉。三是改善公共服務。“為人民服務”是社會治理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治理的結果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2]。社會治理創新通過加強政府的民主意識,提倡政府治理“以人為本”,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公共服務。
二、當前基層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職能轉變未到位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基本前提是政府職能轉移,政府權力向社會回歸。全國各地目前在簡政放權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從整體來看,政府職能轉變剛剛開始,任重而道遠。此外,在職能轉變過程中,各級政府很多時候將社會組織當成自己的伙計,尚沒有真正將社會組織當成自己的伙伴。
(二)社會治理干部思維理念比較陳舊
盡管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取得了迅猛發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強,但一些干部特別是一些部門的領導干部仍然習慣于計劃經濟下傳統的管理方式,許多事情習慣于老套路,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管理,有些權利習慣于自己攬著,怕放下去下邊管不好、管不了。這種思想觀念影響和制約著社區管理的發展。
(三)新型社會組織的監管制度與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新型的社會組織不斷產生,如網絡社團、微信社團、微博社團等,但是政府對它們的監管缺失或存在漏洞,尤其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全國社會組織法人庫已于2014年啟動建設,但目前我國沒有統一的社會組織信息公開平臺,相關法律法規與制度有限,對與信息公開有關的程序等實際操作涉及少,也缺乏相應的懲戒措施。
(四)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協同機制
一是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據x市調查問卷顯示,社會組織明確提到政府有關文件看不到或很少看到、獲取信息途徑少,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機制。二是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之間缺乏有效協同機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務方面,沒有建立與公辦機構、事業單位相對等的經常性合作機制;在開展行業管理、行業自律方面,政府部門對行業協會相關權限缺乏明確界定與賦權。
三、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服務理念,依法治理
轉變觀念是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第一步,政府要轉變傳統的“管控”的社會治理觀念。用觀念的轉變帶動社會治理體制和方法的轉變,從而實現對社會治理的全面治理。
一是服務為先理念。政府要準確定位在社會治理中的角色,把服務為先作為社會治理的首要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服好務才是政府的首要責任,無論是在制定各項決策的時候,還是在規劃重大項目時,都應該把人民的利益作為衡量決策科學性和合理性的標準。二是共同治理理念。近年來,我國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其根本要義就是要政府轉變大包大攬的治理觀念,將手中的權力適當下放。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和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參與度,實現共同治理理念。三是依法治理理念。傳統的社會治理下,政府的主要治理方式是重行政手段,這樣的手段是“滅火式”治理,并沒有從源頭上治理。社會治理創新可以采用依法治理理念,培養民眾的法律意識,同時采用社會輿論、媒體報道等多種道德手段,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治理[3]。
(二)加快職能轉變,搭建溝通共治
一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編制政府權力清單、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和承接社區服務的社會組織指導目錄,讓政府和社會組織真正做到合理分工,形成相互支撐、互為補充、環環相扣的科學體系。在合作層面,主要任務是搭建多元主體的協作平臺,建立共治機制。二是要搭建政府與社會組織間的協作平臺,建立共享、溝通與合作機制,推動社會組織領域內外的交流與合作。三是聯動社區管理。第一,通過社區與業委會聯治,社區黨組織、居委會與小區業委會共同組織推選好樓院長、路段長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議提出具體的工作職責,共同負擔樓院長、路段長和居民代表的補助資金和獎勵資金,讓業委會充分參與到社區管理中來,使其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第二,社區要與區級部門聯管。主動加強與公安、城管、建設等相關區級部門聯系溝通,對車輛停放、清掃保潔、路燈管理、違建管控等具體事宜,共同商議確定各自的管轄范圍和具體工作責任。第三,社區與轄區單位聯動。對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法制宣傳、幫貧助困等工作,社區黨組織、居委會要積極聯合駐社區單位、駐社區干部共同參與,讓單位的黨員干部帶動居民除陋習、樹新風。例如,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中,社區與學校聯動,通過開展“小手牽大手”等活動,加強對學生教育的同時,也通過學生影響帶動家長。
四、完善治理機制,強化監管體系
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還存在很多漏洞,這些體制與社會發展的方向格格不入,因此完善社會治理機制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一是要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政府在制定事關當地民生決策的時候,可以對其風險進行評估,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對決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學性進行評估,及時找到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從源頭治理,盡量減少損失。二是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機制。社會治理創新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要聽到民眾的聲音,同時要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機制。三是要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社會治理創新要求及時就地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機制,社會治理中重要一環節不能積壓矛盾,防止矛盾升級。同時,政府還要注重改革信訪制度,完善網上信箱的構建,發現問題,及時調查解決問題[4]。四是要完善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監管體系。首先要加強對直接登記注冊后,社會組織監管體系的配套制度建設;其次對深入對新型社會組織特征的研究,加快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的建設;再次加快制定社會組織信息公開細則,通過年檢、評估和督查等手段加大對社會組織信息公開的促進力度;最后要加快全國社會組織法人庫及各級各類監管平臺建設,加強信息技術應用,鼓勵社會監督。
五、堅持智慧監管,運用科技手段
堅持智慧監管,著力運用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加快推進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整合與運用工作,建成全市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統一數據共享交換標準,為智慧監管提供大數據支撐。完善全市市場監管平臺,提升市場監管效能,實現空間立體可視化監管、大數據集成化監管、風險預警化監管、智能分類化監管。在工商登記、質量安全監管、競爭執法、消費維權等領域率先開展大數據示范應用,充分運用地理空間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度挖掘市場主體經營行為和運行規律,建立高風險領域市場風險監測預警機制,提高風險防控能力。
參考文獻:
[1]蔣源.社會精細化治理新路徑探索[J].人民論壇,2015(2):47-49.
[2]趙孟營.推進宏觀領域社會治理的精細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325(12):68-69.
[3]傅小隨.加強社會建設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以深圳的實踐為例[J].桂海論叢,2011,27(5):68-72.
[4]龔維斌.2015年社會治理的變遷和進步[J].光明日報, 2015年12月28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