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蕾 王正梁 許帆
摘 要: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的快速增長,來華留學生的管理和培養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通過加強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以期有效提升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成為研究熱點。本文從來華留學生群體的特征分析入手,分析了其與本國學生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并在此差異的基礎上提出了對趨同化管理的認知,同時嘗試構建了基于來華留學生與本國學生差異性的趨同化管理模式。
關鍵詞:留學生群體;差異性;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
早在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留學中國計劃》中就提到“積極推動來華留學人員與我國學生的管理和服務趨同化,加強中國法律法規、優秀傳統文化和國情教育,幫助來華留學人員客觀了解中國社會發展情況”。計劃中同時還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根據教育部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評述中”公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在高等院校學習的來華留學生數量已達到48.92萬人,規模增長連續兩年超過10%。早已完成了《留學中國計劃》中設立的2020年目標。來華留學生數量的激增一方面說明我國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不斷深入,教育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給來華留學生的管理帶來了挑戰。基于此,2017年7月,教育部頒布第42號令,2018年9月又頒布了教外第50號文件,分別從留學生管理方面以及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要求和具體的管理實施。也再一次提到國際學生的趨同化管理問題,可見,在來華留學生數量規模快速擴張的當下,如何更好地實施趨同化管理已經成為實現高等教育管理水平與國際學生培養質量雙重提升的有效路徑,也是教育界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話題。
一、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的內涵
“趨同”一詞來自于生物學概念,原指不同系統的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表現出相似的形態和性質特征①。這一概念被引入社會科學領域是在20世紀40年代,并在隨后不斷發展的國際化過程中被廣泛使用和認可。
我國學術界將趨同化管理概念引入教育界的研究和分析是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提出,所謂趨同化管理是對外國留學生的教學、研究、生活等趨向與中國學生相同的管理,是比照教育本身的含義和國外對留學生教育所采用的方式而提出的一種留學生管理模式②。隨后學術界針對留學生趨同化管理的問題展開了最為廣泛的討論。研究的重點也主要集中在管理理論的探討(黃展,劉晶,2014)管理領域的分類(尹鴻慧,2015)、管理經驗的借鑒(郭德紅等,2018)以及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黃凱鋒,印超慧,2018)的探討等方面。這些研究都從來華留學生在華管理的實際工作出發探討了趨同化管理的理論依據、方式方法以及經驗總結。但是很少有人從來華留學生群體的自身特征和與本國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角度去探討如何進行趨同化管理以及如何改進趨同化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這就給趨同化管理的工作內容的針對性和工作成果的有效性帶來了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很有必要從來華留學生群體這一研究主體入手,明確來華留學生與本國學生的差異性及其表現,并在此基礎上討論如何進行趨同化管理以及可能的趨同化管理模式。
二、對留學生群體差異性和趨同化管理的分析
鑒于趨同化管理在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高校雙一流建設以及加強國際學生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如何能夠更好地將趨同化管理在國際學生中進行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更加合理完善的管理措施的制定取決于對國際學生差異性的理解以及在差異性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趨同化管理的理解。這樣才能使趨同化管理的目標設立更加明確,措施手段更加合理,效果評價更加科學。
(一)對于留學生群體差異性的分析
國際學生與本國學生相比較,其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背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于國情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如國際學生更重視契約關系,也更希望個體具有可選擇權、更強調對個體發展需求的尊重等。
第二,認知基礎的差異。國際學生對于中國的學校環境和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流程缺乏必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指導,在與相關管理人員進行溝通時,如果存在語言方面的問題,就可能出現信息溝通的不對稱和無效。
第三,學習結果訴求的差異。根據國際學生類別的不同,其學習的目的和對于學習結果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此差異基礎上會對管理工作提出個性的需求,如額外的學習信息的認證等。
(二)對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的分析
正因為國際學生與國內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在進行趨同化管理時就應該考慮趨同化管理的真正內涵以及應在哪些方面進行趨同化管理。本文認為對于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的理解可以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第一,工作對象身份的趨同化。不管學生來自哪一個國家,之前接受過怎樣的教育,形成了怎樣的價值認知,只要來華學習,其主要身份就是學生,在這一點上與中國學生并無本質區別。因此針對學生這一身份所設置的培養管理模式應該進行趨同化管理,而不能在學生身份之外再設立國際學生專享的身份特權或者針對于留學生身份實行的差別化對待。
第二,培養目標設立的趨同化。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培養符合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要求的人才是培養目標,針對這一目標所設立的目標體系、管理措施等應該進行趨同化。不能基于其國際學生的身份而設立不同的目標和要求,甚至降低教育培養的目標要求。
第三,培養質量監管的趨同化。不管是哪一個層次學生的培養,在培養方案設置上,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和學習要求上無本質區別,都是以學位培養的要求為前提進行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作為雙一流大學其學生培養的質量,而不存在因為國別差別而進行不同的質量要求。
第四,培養環節設置的趨同化。根據培養目標和培養質量要求所設立的培養具體實施環節也不能因為國際學生的國別差異而給予不同的操作流程,不管是流程的簡化還是流程的復雜化,都應該進行趨同化管理。
第五,管理標準建立的趨同化。學生事務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無論涉及哪個層面的管理,管理的標準應該統一,如簡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增強管理效果等,而不能因為其國籍的區別進行差別化對待。
三、基于差異性分析的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模式構建
基于上述對“趨同化”和“差異性”的理解,在國際學生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5個方面的措施去更好的實施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工作。
(一)管理頂層設計的“趨同化”
趨同化管理是目標,需要在自身工作中不斷的從思想上去強化對此的理解和認知,要從頂層架構層面去理解和實施“趨同化”管理,而不是在管理的具體細節和要求上一味的追求趨同化甚至同一標準。趨同化管理的目標仍然是培養符合高等教育培養要求的學生,是培養有擔當、有責任、熱愛國家的學生,國際學生就要求要培養其知華、友華的情感,并最終升華成愛華的一種情懷。
(二)學生身份認知的“趨同化”
國際學生其本質仍然是學生,所存在的差別僅是國別的區別,這一區別并不表示其在華學習生活期間應當獲得特殊的待遇或者享受特權。應該從根本上認同國際學生的學生身份,而非國別身份,不要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而對其進行區別對待,或者不敢于提出合理的管理要求,應當從國際學生對契約精神以及規則意識的理解習慣上去實施國家以及學校的要求和相關管理工作。
(三)工作標準要求的“趨同化”
從事國際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在充分認知國際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在工作的要求上也能做到“趨同化”。與從事本國學生培養管理工作一樣,要熟悉工作規則和要求,能夠給到國際學生同樣專業的解答和相關工作操作,不能因為其國別差異而放松工作標準要求或者產生工作標準要求存在差異性的錯誤認知。將工作要求的一致性貫徹到整個工作內容和流程中。但又要避免固守工作規則和要求,要經常以全新的思維去了解國際學生的真實訴求,避免由于工作思維慣性而產生的信息傳遞和理解方面的偏差,進而影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工作素養要求的“趨同化”
作為國際學生的管理者,在熟悉自己工作要求的同時,在工作素養上也要進行“趨同化”。要能夠理解并真正接納國際學生的一些個性需求,尤其是在事務層面上的差異性需求,在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培養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給予人性化的幫助,并將之視為一種工作常態,而不是對工作的額外要求和工作負擔。要使國際學生也能夠在管理中感受到與中國學生相同的人文關懷和服務精神,而不是差別化對待,不管這種差別化是優化還是劣化。
(五)工作流程質量的“趨同化”
在本國學生的培養與管理中,我們市場會強調工作流程的合規性和嚴謹性,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率。在國際學生管理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工作流程的合規性和嚴謹性,盡可能降低甚至避免由于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差異所帶來的矛盾和問題。并在合法、合規、合理以及合情的基礎上組織更加豐富的傳播中國文化的活動,幫助國際學生更好的適應中國的學習生活,更好的理解中國文化,更加熱愛所在的學校。
注釋:
①魯越,郭慶祥總編;石治軍主編.基礎教育小百科生物知識(卷五)[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54.
②高英學.關于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對策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1998(06):64-65.
參考文獻:
[1]趙原.趨同化視閾下高校國際學生社團管理建設探析[J].百色學院學報,2015,28(6):138-141.
[2]黃凱鋒,印超慧.高校留學生趨同化管理機制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4-6.
[3]徐倩,謝志芳.來華留學生教育趨同化管理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7(17):153-154.
[4]吳舒程,張輪,劉欣.我國高校留學生趨同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7(8):1-3.
[5]伊鴻慧.高校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