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考察探究”活動案例為例,論述活動指導的策略,提出教師不能只注重活動開展的表現形式,忽略對學生在實踐中資料的積累、情感態度及反思評價的關注,應適時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的教學建議,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考察 探究 活動案例 指導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41-02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考察探究”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主題,以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各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問題解決和意義獲取的學習活動。“考察探究”包含“考察”和“探究”,相對于傳統的研究性學習,更突顯了其內涵拓展。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應該以什么形式進行考察探究活動,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求教師具備開發、管理、探究、收集、處理、反思課程等能力。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更有效的研究方法,更清楚地認識到存在的優勢和不足,筆者試圖通過考察探究類案例讓學生反思整個活動過程,并對自己的研究活動和研究過程進行反思評價。如何使考察探究類主題案例開發更具趣味性、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現筆者結合案例描述,闡述一些看法。
一、創設情境,領會考察探究的價值與意義
在六年級開展考察探究類研學活動策劃課中,巧妙地創設情境,對學生進行研學活動策劃非常有意義。例如,在導入《大朗一日游》研學主題時,筆者這樣開展教學:
師:同學們,我們都是大朗人,你能用一句話來贊一贊我們的家鄉——大朗嗎?
生:大朗非常美!毛織服飾是大朗特色,荔枝是大朗特產,蟬鳴果熟時節,請大家來大朗荔香濕地公園品荔枝……
師:大朗是中國羊毛衫名鎮、國家衛生鎮、全國千強鎮,有荔香濕地公園和鳳山農業科技園兩個旅游景點,每天到大朗毛織中心購物和游覽的人非常多。作為大朗人,請你當一回小主人,向各位遠道而來的客人介紹一下美麗的大朗。現在我們要組建四個“旅行社”,每個旅行社的成員要分工合作,共同設計一套《大朗一日游》的旅游方案,向游客推薦一條黃金旅游路線。讓我們四個小組來比一比、賽一賽,看看哪個小組介紹的旅游路線最受旅客的青睞。
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出《大朗一日游》活動方案策劃話題,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大家都想嘗試策劃《大朗一日游》活動方案。可見,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激發學生策劃活動的熱情,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活動狀態。
有效創設情境能使學生明確活動方案的策劃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而讓學生明確活動方案策劃的重要性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同時,“考察探究”也能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學習和交流,有助于學生從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然后帶著主題參加實踐探究,最后通過實地考察和調查,完成主題研究活動。學生只有明確研究的目標,才會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當中。
二、關注學情,是指導學生開展考察探究活動的前提
方法指導是為學生服務的,便于學生進行活動探究。因此,教師要關注學情,抓準學生的興趣點、困惑點指導學生開展考察探究活動,滿足他們的探究需求。教師只有關注學情,通過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考察探究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準確把握指導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一)激發內驅力,讓方法指導更具趣味性
在考察探究實踐活動中,當學生急需了解某種方法時,此時的方法指導對學生會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需要”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在方法指導課中,“激活內驅,引發需要”尤為重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在于“通過精心預設問題并進行智慧的引導,有效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關注方法指導。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端午節知識多少》時,一上課,筆者就組織學生參與主題熱身賽——群龍飛渡,百舸爭流,萬粽飄香……讓學生一邊看有關端午節的視頻和圖片,一邊猜猜端午節里“主要舉辦什么活動”,引出“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話題。緊接著,繼續播放龍舟競賽的精彩視頻,在學生觀看的同時趁機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在端午節里進行龍舟競賽活動,讓大家帶著問題來了解“端午節知識知多少”主題的考察探究。
接著出示有關端午文化歷史淵源典故知識的圖片,介紹端午節中各地舉行的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如端午節來歷、吃粽子、做香囊、掛艾草、劃龍舟等,然后談談過端午的情景,聽端午歌謠,引發學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學生紛紛講述自己過端午節的情景,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在后繼學習中,學生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的狀態。
(二)了解學情,讓方法指導更具層次性
方法指導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教師在考察探究活動中首先要關注學情,找準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進行“端午節知識知多少”主題討論時,可以利用頭腦風暴法引導學生討論:端午節具體指哪一天?有多長的歷史了?它是怎么來的?為什么要過端午節?過端午節有什么風俗習慣?并引出對香囊的探究和制作。接著,引導學生將相關或相近的問題歸類,生成子課題。教師通過與學生交談、討論、詢問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實踐中使用哪些探究方法,對考察探究活動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等,從而把握方法指導的重點,做到心中有數。然后,鼓勵學生將想法表達出來,在小組內、班上分享交流,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交流活動,教師既能客觀地評估學生運用活動方法的實際水平,又能真實地了解學生掌握方法的情況。
只有關注學情,教師才能根據學生認知層次的不同,從而在方法指導過程中體現不同的梯度。此外,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指導學生時詳細講解、示范。
三、先做后導,明確考察探究類課程的評價方式
在考察探究活動中,“先做后導”是先由學生在嘗試經歷探究后,再有針對地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方法,從而發展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在《童眼看家鄉特產——“荔枝”》的主題成果展示課上,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調查荔枝的生長情況,并將采訪田間管理、現場采摘、參觀荔枝加工、了解荔枝藥用價值過程中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圍繞主題先展示什么資料,接著出示哪些資料作補充,最后展示什么資料進行商討和論證;同時考慮在成果展示中出現的問題應如何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適時地引導或提示)。在考察探究活動中,學生能根據荔枝的生長情況、田間管理、采摘、品嘗、加工、制作藥用等不同環節進行展示,接著各小組成員先對成果展示進行評價,然后是小組之間再進行相互評價(教師也參與評價)。通過多種途徑的評價,全體學生都了解評價的內容、標準及方法,從而學會評價,提高了考察探究活動的評價能力。
四、及時運用,有效歸納考察探究的方法
方法指導的價值在于讓學生通過考察探究活動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對方法的認識來源于實踐探究中得出的結論,教師的有效點撥,能夠促使學生把方法靈活地運用于探究活動中,使方法指導得到更好的體現。
例如,在“端午節知識知多少”活動中,各小組開展了“講一講、展一展、編一編、做一做、演一演”的活動設計,小組合作學習通過講、展、編、做、演方式提出問題、小組質疑、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等。
(一)故事講述的展示
師:請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端午節知識知多少”這個主題,以講故事匯報的形式進行展示,上臺講述一個有關端午節傳說的故事(如屈原說、伍子胥說)。大家一起回顧古代有關端午節的故事,加深對端午節由來的了解。
(二)詩詞歌謠的展示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小組搜集了很多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有的編制成快板、歌謠,有的制作成電腦小報、手抄報。在成果展示中學生以打快板唱歌謠的形式進行展示,請教師和各組評委現場評價。各小組成員大膽地把自己的設計構思分門別類地進行展示、分享和交流,既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才華,又提高了表達交流能力。展示小組在自評基礎上請其他小組對本組的成果展示進行打分,教師也對各組展示成果進行評價。
在各小組展示匯報交流之后,教師小結各小組的活動表現,找出存在問題并解決。通過小組交流匯報,學生把展示活動和方法指導有效結合,從知識形態逐漸走向技能形態,并轉化為能力。成果展示、交流階段,學生在小組自評和互評、不同小組的互評中了解評價的內容、標準及方法,從而學會評價,提高了活動評價能力。
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關鍵。而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充分調動起來,探究活動的熱情就會更高漲。
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考察探究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自我動手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在考察探究類主題活動中,教師還要及時點撥、給予指導,既關注探究活動過程,又兼顧活動結果。正如我市教研員陳老師指出的:“課型應基于活動實施進程的需要來使用,也可以根據活動的需要進行組合加以運用。”因此,教師要在充分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特點的基礎上,牢牢把握綜合活動課型的操作特點,學好課型,用好課型,有所創新,實現對學生更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沈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郭元祥,沈旎.綜合實踐活動研究與培訓資源庫(上)[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歐益生,張建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實踐與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4]陳碧瑜.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六課型”設計與實施課題研究綜述[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2(3)
[5]陳碧瑜.構建“六課型”體系 推動課程全面實施[Z].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2013
作者簡介:林沖(1975— ),廣東吳川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考察探究課程類主題活動案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