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楨 陳元藝

摘 要:采用CiteSpace軟件生成可視化關鍵詞知識圖譜,結合國內外對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現狀的分析,構建基于CMS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動態目標管理運行機制,促進機制完善和協同創新效益提升,以期豐富其研究理論。最后提出了后續實證研究的方向,為高校、企業、政府及相關機構提供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發展的決策參考。
關鍵詞:CMS;產學研;動態目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3.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0-0191-03
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要加強各類創新主體間合作,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進科教融合發展。
CMS(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oftware 的簡稱)即協同管理系統,是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各主體提供信息門戶、知識管理、項目管理、流程管理以及內外網一體化一站式應用的管理網絡平臺。產學研協同創新指學研機構和企業在輔助主體的協同配合下,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新要素優勢,協同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動態目標管理是一種動態性、實時性、連續性的目標管理方式,通過建立動態目標管理體系,用目標規定、“量化”各自的任務,從而形成以目標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達到持續激勵和制約被管理者的行為偏差。
按照黨和國家加強科技協同創新的要求,根據國家推進產業升級、協同創新的政策與文件精神,結合國家政策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運用動態目標管理這一新的方式構建基于 CMS 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
一、研究現狀述評
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選取2008—2017年國內期刊發表文章的關鍵詞對“產學研協同創新”文章進行可視化分析,手動去除會議側記、述評類,得到867條結果,通過軟件運行生成關鍵詞,歸納出該主題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從目前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熱度來看,相關研究可歸納為運行平臺與基礎、協同關系穩定性、收益分配與風險分擔、績效評價四個方面。
(一)運行平臺與基礎方面
吳顯嶸(2018)將產學研合作平臺融合在高職學院專業重構與學科發展中,實現多方共贏。Michael D.Meyer(2017)構建了交通行業產學研協同“混合模型”,強調機構主體、研究團隊、研究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提出訂立協議。續總成(2017)從高職院校的角度,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動力機制與路徑研究進行了研究。胡昌送、李明惠(2017)認為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協同需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并提出如何實現創新的若干建議與思考。Abhijit Senguptaa,Amit S.Rayb 等(2017)研究指出學術研究對知識商業化具有邊際效益影響。劉璐、李劍玲等(2016)提出基于生態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方向。杜棟、任燕妮(2015)提出CMS作為支持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信息化平臺。Mário Franco(2015)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平臺的溝通交流機制進行研究。金惠紅(2015)等提出運用“協同池”模型探討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陳尚華、張巨聲(2015)等對目標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進行研究。目前,學者們主要研究基于信息化、生態理論、云平臺基礎上的運行機制,但尚無基于 CMS 并且將目標管理用于產學研協同運行機制的研究。
(二)協同關系穩定性方面
Sigrid Rajalo,Maaja Vadi(2017)等研究認為,信任是產學研協同的“黏合劑”,對主體間關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李曉、張慶華(2017)采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分析認同度、溝通度、利益共享性在產學研運行穩定性中發揮的作用。Ana Isabel Canhotoa.,Sarah Quinton(2016)研究認為社交技能、專業知識互補、定期會議等對主體間關系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王進富、薛琳等(2016)認為伙伴選擇、制度建立、利益分配等對組織穩定性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董恒敏、李柏洲(2015)認為三螺旋模型有助于維持協同關系穩定。
(三)收益分配與風險分擔方面
趙璇(2017)從合作博弈的角度構建產學研聯盟收益分配模型。張克、黃清云等(2016)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風險分配進行研究。黃彬、周梓榮(2016)指出采用“系統分擔模式”分擔風險與分配收益。葛秋萍、汪明月(2015)運用層次分析法等進行協同創新技術轉移風險評價。胡刃鋒、劉國亮(2015)提出平臺環境下的產學研隱性知識共享協同機制。目前關于收益分配與風險分擔的定性與定量研究均有,但其本身是運行機制的一部分,如放到機制整體中考量應考慮目標的影響及其他變量因素。
(四)績效評價方面
孫善林、彭燦(2017)構建包括顯性績效、隱性績效和協同績效三個維度的協同創新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王海軍、于兆吉(2017)等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設計了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海爾集團進行分析。Mazen Hassanaina,Shirin Anil(2016)構建了機構研究評價模型(IREM),分析產學研中的組織(如高校)研究產生的影響與應用效果。張愛琴、陳紅(2015)從知識共享、網絡能力、創新績效構建知識網絡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大部分學者對績效評價的研究是單純從如何考核評價的角度進行,而更全面、更有效的評價應考慮從目標的設定、執行到結果、反饋整個過程中的相關因素。
綜合分析來看,對于國外研究,由于市場機制、社會文化、管理體制等方面不同,在應用時可適當借鑒分析的方法與角度,但應結合我國具體情況。至于國內研究,其中部分是對協同創新運行機制進行定性探討,部分是對運行機制的單個要素如穩定性、收益分配、績效評價等進行定量或定性研究,而未將這些要素置于協同創新運行機制整體中進行研究。經過大量文獻研究發現,目前基于 CMS并且將目標管理用于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的研究還是一個空白。
二、運行機制構建
在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的三個構成要素基礎上,結合AHP三層級動態目標體系、KPI績效評價,構建基于CMS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動態目標管理運行機制(圖1),促進機制完善和協同創新效益提升。
AHP三層級動態目標體系:將決策問題按總目標(第一層目標,如研發出一種新產品盈利多少)、子目標(第二層目標,研發、生產),具體目標(第三層目標,具體進度、各階段具體任務與活動)順序分解為不同層次結構的目標,然后按求解判斷矩陣特征向量的方法計算權重,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第一層次目標由“協同創新管理委員會(總體管控的“中心”機構)”制定;第二層目標為“交叉目標”,由相關方根據總目標協商確定;第三層次目標由各主體根據第二層次目標確定并執行,各層次主體根據研究進展與市場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明確清晰、可操作、可量化的多層級 AHP 動態目標,指導相關主體完成任務,解決“無用研究”和“研究未用”問題,有助于引導產、學、研活動方向,滿足及引領市場需求。
KPI績效評價模型:為量化反映組織目標實現程度,構建包括協同創新管理委員會、產學研各主體、個人三維度的“關鍵績效指標(針對AHP動態目標體系進行相關績效指標設計,內容包含目標值、實際值、改進措施)”評價模型,量化分析各主體目標完成情況。
AHP、KPI在數據計算過程中,誤差在合理范圍之內;在規定時間內,各層因素結構不會發生變化。運用“動態目標管理”的方式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KPI構建績效評價機制,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進行更為全面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CMS 能幫助各主體更好地實現連接、溝通、協作、監控及調整,從而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目標。本文構建的運行機制圖豐富了關于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的研究,契合當前時代知識、技術快速更新變化的要求,符合國家推進科學研究、協同創新的相關政策。下一步的深入研究為如何實踐創新,將選擇具體實例進行實證分析,提出促進協同創新效益提升、推動產業升級的針對性保障措施與對策,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發展,為高校、企業、政府及相關機構提供決策參考。
參考文獻:
[1] ?Ludwig Bstielera,Martin Hemmertb.The changing bases of mutual trust formatio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A dyadic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5):47-54.
[2] ?MárioFranco,Martin Hemmertb.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Researchers motivations and interaction channel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5,(6):41-51.
[3] ?Abhijit Senguptaa,Amit S.Rayb,University research and knowledge transfer:A dynamic view of ambidexterit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J].Research Policy,2017,(6):881-897.
[4] ?Sigrid Rajalo,Maaja Vadi.University-industry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Reconceptualization[J].Technovation,2017,(4):42-54.
[5] ?吳顯嶸.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產業學院建設機理及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9).
[6] ?續總成.我國高職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動力機制與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17,(10).
[7] ?胡昌送,李明惠.高職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
[8] ?劉璐,李劍玲,等.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的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6,(7).
[9] ?杜棟,任燕妮,等.基于 CMS 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工作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5,(6).
[10] ?王進富,薛琳,等.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穩定性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8).
[11] ?胡刃鋒,劉國亮,等.云平臺環境下產學研隱性知識共享協同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15,(4).
[12] ?王文亮,肖美丹,等.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機制影響因素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3).
[13] ?冀晴.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的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5.
Abstract:Using Cite Space software to generate visual keyword knowledge map,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earch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to construct a CMS-base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dynamic goal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promote mechanism improvement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nefit enhancement,in order to enrich its research theory.Finally,the direction of the follow-up empirical research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enterprises,governments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to cooperate in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M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Dynamic Objectiv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