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摘 要:空巢老人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在離退休干部隊伍中已占相當大的比例,成為新形勢下離退休干部工作必須面對的現實。因此,著重分析關注空巢離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其特征及影響因素,對進一步做好空巢離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相應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離退休;空巢老干部;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D669.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0-0189-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干部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資源,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空巢現象逐漸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近年來,離退休老干部的空巢比例相對較高,并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因為長期缺乏子女的照料及相應的家庭關愛,離退休空巢人員更多地面臨著各種心理困擾,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在提供相應的物質保障、護理服務、生活照料的同時,對離退休空巢老干部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探討,準確把握離退休空巢老干部的心理特征,更好地為他們提供科學有針對性的心理慰藉、心理關愛等,是做好新形勢下離退休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體現生活待遇“略為從優”的重要途徑,是保證離退休空巢老干部“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重要前提,是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關于“認真做好離退休干部工作”總要求的重要內容。
一、離退休空巢老干部心理特征
(一)離退休老干部空巢類型及原因
空巢是指身邊無子女共同生活的離退休老人,既包括無子女,也包括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根據空巢程度的不同,又可將子女都在國外或外地,或無子女者定義為“絕對空巢”;將與子女在同一城市,僅不在一起共同吃住者定義為“相對空巢”。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我國家庭的空巢現象越來越多。造成離退休老干部空巢的主要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積極空巢型。這部分空巢老干部從主觀上都有空巢的愿望,他們經濟上相對獨立,希望擺脫兒女的束縛,過清靜的生活,愿意自己(或老年夫婦二人)獨自面對生活的各種困難和挑戰。目前,離退休干部相對較好的生活和醫療待遇保證了這部分積極空巢老干部自我生活的可能性。積極空巢型的老干部往往具有較好的心理適應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生活態度比較樂觀,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
2.客觀空巢型。客觀空巢是指老人及其子女都有共同生活的愿望,但由于子女的工作、家庭、住房等因素導致他們在客觀上處于空巢狀態。這部分離退休老干部大多能從情感上接受自己空巢的現實,非常理解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唱歌、跳廣場舞等方式為自己營造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氛圍。
3.消極空巢型。這部分空巢老人主要包括無子女,或個人有與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但因為各種原因不被子女接納,尤其是喪偶的獨居離退休老干部,一直都過著形單影只、深居簡出的生活。其中,一些性格內向的空巢老干部時常會因為追憶往事而黯然神傷,再加上缺乏子女及親友的關愛,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自卑甚至悲觀厭世等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我們予以更多的關注。
(二)離退休空巢老干部心理特征分析
總體而言,離退休空巢老干部和其他老年人一樣,都具有如下幾類主要的心理需求:(1)生存與安全的需求;(2)歸屬和愛的情感需求;(3)共享社會發展(物質與精神)成果的需求;(4)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的需求;(5)奉獻的需求。但離退休空巢老干部社會角色的轉變和適應過程與一般老年人不盡相同,因此造成他們有異于一般老年人的特殊心理狀態。
1.孤獨心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城市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這意味著子女長大成家后要擔負照顧四位老人的重任。可是,現在絕大多數已婚子女由于主觀或客觀因素不愿或不能和父母共同居住,導致空巢老干部特別是獨居、喪偶的老干部越來越多。其中,一些性格內向的空巢老干部由于缺少家庭溫暖,對生活感到悲觀絕望,甚至可能產生厭世情緒。
2.失落心理。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倔強的空巢老干部,他們在職期間可能身居高位,擔任黨政領導、學科帶頭人,由于離退休后生活環境突然改變,他們一時從心理上無法接受,加之缺少與家人的溝通和傾訴途徑,導致他們困惑不安甚至出現消極抵觸心理。
3.恐懼心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和病變,導致一些空巢老干部產生了懼怕死亡的情緒,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這種情緒使他們無法得到正常的休息,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時候他們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舉止。
二、影響離退休空巢老干部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離退休空巢老干部心理素質較非空巢老人差,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非空巢老人。影響空巢老干部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也較為復雜,涵蓋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等多個方面,如疾病、喪偶、離退休待遇調整等都可造成空巢老干部情緒激動,造成這些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時好時壞。
(一)社會因素
當前,我國主要推行的養老模式是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離退休工作由于社工人員編制不足,對空巢老干部服務力度不夠。因此,對他們應該服務到什么程度(既不可能完全包辦,又不能不管)是目前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既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充分體現黨組織對他們的關愛,又要調動他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以便提高空巢老干部的生活質量。
(二)家庭因素
現代家庭模式雖然已從擴大型家庭向核心家庭轉變,家庭的職能不斷削弱,但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來自子女的孝敬和陪伴仍然是老年人的強烈期盼和精神支柱。但是,空巢老干部卻很少甚至無法享受到子女的親情關愛,他們孤獨地待在家里,既不能享受兒孫同堂的天倫之樂,無形中還增加了很多對子女的牽掛與思念,缺乏精神寄托可能導致強烈的寂寞與孤獨感。
(三)自身因素
有的空巢老干部身體欠佳,常有病痛纏身,以致很少出門,難以與外人交流,更不愿參加社會活動,久而久之可能造成抑郁、失眠、行為能力降低等癥狀,嚴重的甚至可能誘發老年癡呆、老年性抑郁癥等老年性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空巢老干部高齡后,隨著社會角色轉變和社會聯系逐漸減弱甚至中斷,行使的社會權利和得到的社會尊重也不斷減少。此外,由于子女在經濟和思想等方面的獨立與成熟,老年人的父母角色越來越模糊,在家庭中的權威性也逐漸降低。這一切也容易造成空巢老干部情緒低落、消沉抑郁,進而出現焦慮、孤獨,甚至被社會拋棄的感受。
三、對策與建議
目前,我國傳統的以子女為主體的縱向老人關照體系正在受到沖擊,以社會、單位、家庭、個人、社區、政府等組成的橫向綜合關照體系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因此,做好離退休空巢老干部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家庭、離退休干部部門、社區及空巢老干部自身等各個環節來應對策略。
(一)建立空巢老干部檔案
空巢老人自己在家,發生什么意外情況無人知曉,因此必須建立空巢老干部檔案,結合離退休工作的特點,及時做好空巢老人的信息反饋及情況跟蹤工作。
(二)充分發揮離退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
老干部的黨組織觀念很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黨組織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希望組織上能夠多關心他們,多照顧他們。在對空巢老干部工作中,要充分發揮離退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組建了一支老年志愿者隊伍,將一些身體好、有熱情、愿奉獻的支部委員或其他老同志吸收進來,根據居住地進行分組工作,每個人分工負責一位或幾位空巢老干部,有重點地對他們提供信息服務和做空巢老同志的思想工作,為這些人解決實際困難,充分體現黨組織對空巢老干部的精神關懷。
(三)建立空巢老干部互助組
盡力把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干部組織起來,形成空巢老干部互助組,并在重陽節、春節等特定節日開展聯誼活動,發揮老干部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作用,鼓勵空巢老干部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同時,將互助組作為離退休工作處的信息源,便于我們主動工作,掌握他們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實際困難。
(四)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
加強工作人員與空巢老干部的聯系做好服務工作應胸懷愛心,情暖人心,生活關心,后顧放心。離退休工作處指定專人負責此項工作,每半個月與空巢家庭的老人電話聯系一次;每學期家訪一次,與他們隨時保持信息暢通。將單位的信息傳達給他們,同時將他們的身體狀況、生活狀況以及生活上的困難及時反饋給離退休工作處的領導。通過這些活動,掌握第一手的資料,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及時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便于全方位、多視角地為他們服務。
(五)空巢老干部們要轉變觀念
調查中發現很多空巢老干部不愿雇保姆,也不愿去養老院。這些老人怕陌生人來到身邊,會給自己造成傷害,會騙錢騙物;他們也不愿意與養老院的陌生人打交道。考慮到空巢老干部們的這些想法,離退休工作處要主動到社會上進行調研,了解各家家政服務公司和養老院的情況,向老干部們推薦有保證的家政公司和養老院,增加老人的信任度,嚴格幫助他們把關,解決老干部們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 ?陳天勇,李德明,李貴蕓.高學歷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1):742-744.
[2] ?王雪麗.“空巢”老人健康問題的研究現狀及對策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8):30-32.
[3] ?連明漆.國外空巢家庭及其對我國構建和諧家庭的啟示[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08,(2):15-18.
[4] ?李國和,楊偵,倪晶晶.空巢老人問題與社區養老模式[J].管理觀察,2009,(9):146-147.
[5] ?穆光宗.空巢老人需要長效關愛機制[J].中國社會工作,2010,(2):63.
[6] ?陳建蘭.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社會科學輯刊,2009,(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