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珠
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相信自己,喜歡自己,并且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殊性,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更為豐富,獲得的信息更加全面,自我意識很強,想要靠“制服”學生來提高教學的效果,明顯行不通。只有讓學生從心底佩服你,喜歡你,敬重你,才能讓學生在愛的指導下將智慧的光芒發揮到極致。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想成為學生信賴的好教師,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在于教師本身,教師要從以下方面去努力。
“愛人者,人恒愛之。”不管教師教什么科目,愛的教育必須都要融入課堂之中,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溫度的,學生和教師才是活生生的師生關系。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責任在于“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話的核心是教師的愛,只有教師對學生付出關愛,將愛的教育融入課堂,融入學生每一天的生活,學生才會和教師建立信任關系。
教師要懷著一顆愛學生的心,遇到事情能和學生“共生活,同甘苦”。成長中的孩子關注自我,追求理解,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孩子,正處于青春發育期,行為叛逆,但他們希望與教師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動,從而獲得成長的資源與養分。只有教師打開心扉和學生真情涌動,才能為教育注入生機。在互相信任的氛圍中,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認同感,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就更有可能。
教師應有慈母一般的愛,不僅要關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更要關愛那些學習困難、表現落后的學生。如果教師總是在學生身上找毛病、挑刺,教師眼中就永遠不會有優生存在;如果教師總是在學生身上去發現優點和長處,那么教師心中就永遠沒有差生。所以,教師要發自肺腑地熱愛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到慈母般的溫暖,并在這種溫暖下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皮格瑪利翁效應”的啟示是: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教師面對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教師要用智慧的眼睛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和閃光之處,把愛的期待送給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
記得曾經教過一個學生,他的英語口語水平很普通,但音色很美,聲音也洪亮,我一直期待他能夠做得更好。于是,我在課堂上多次請他朗讀,并且每次我都會對他的優點進行表揚,并說一些諸如“你再回去模仿一下語調這一塊,你將來有可能去為外國影片配音哦”“老師相信下次你會讀得更棒的”等鼓勵的話。不到兩周時間,我就發現,我每次請同學朗讀的時候,他都向我投來渴望表現的目光,分明在告訴我,“老師,先讓我試一試!”漸漸地,他的朗讀有了很大的起色,甚至后來成了班級領讀員。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他覺得我對他充滿了期待,他不取得成績就等于辜負了我,所以他就很努力地做到更好。
所以,教師要把愛的期待送給每一位學生,他們會給教師驚喜的回報。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高尚的情操去感召學生,先讓學生“親其師”,進而“信其道”。
曾經教過一個叫小恒的男孩,他的性格比較開朗,而且也有禮貌,因此比較受老師喜愛。可是后來發現,他有好幾次家庭作業未完成,但是他卻不承認,總是說忘記帶了或者其他理由,總之不會承認沒做。剛開始,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直接揭穿他要求讓他補做作業,但是我發現他下次還會用各種理由來搪塞我。有一次提到要找他家長的時候,發現他開始緊張,眼里含著淚光。開始我以為他害怕家長,后來經過了解發現他生活單親家庭,他的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所以他回家要先做晚飯、做家務。而且他的爸爸脾氣不好,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如果這時我選擇告狀來解決問題,肯定會把這個孩子越推越遠。后來,我和他談心,從他的家庭談起,舉了一些和他情況相似但仍非常優秀的學生的例子,讓他樹立起自信心,同是,將他的一些閃光點列舉出來。那個時候,我發現他眼睛亮亮的。終于在幾次交流過后,他跟我拉鉤說:“老師!我一定能行!”后來的學習中,他有了點滴的變化。雖然作業質量還是不太好,但是進步明顯,我也相信他會越來越好的。
親其師,信其道。信任是獲得良好教育的基礎,讓我們牢記住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賴這朵嬌嫩的花朵”。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