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玲
(福建省廈門市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福建 廈門 361009)
歌唱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將表演、語言、舞臺等結合在一起。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歌唱教學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以及國內外一些新的觀點的提出,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歌唱教學也有著新的認識和思考。在小學歌唱活動中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于歌唱的熱愛,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信表達的能力和舞臺展現力,同時也能提高課堂的教學和學習效率。
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能充分地感受音樂興趣,從而更好地把握歌曲表現力和歌唱素養的提升;然而,筆者發現許多地區和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或是任務,帶著目的性,短時期內把學生的聲音塑造成預期理想的聲音,但卻忽視了訓練方法和過程的科學合理性,以至于后期訓練時學生在唱法上會有發聲、呼吸或咬字等問題不容易糾正;在歌唱訓練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不同階段的學生年齡差異和身心發展狀態規律。所以,教師應采取科學、正確的訓練方式引導學生在唱好歌曲的同時掌握正確的演唱技巧。
優雅而正確的歌唱姿態是唱好歌曲訓練的開端。 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歌唱技能訓練之初,就必須要對學生的歌唱姿勢給予正確的指導。如果只是純理論地對學生講歌唱的姿勢,小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所以,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能夠判斷正確的歌唱姿勢。例如:筆者通常會做出示范,讓學生通過對比、模仿來感受不同姿態下的演唱狀態,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就會發現站著唱歌時是挺胸抬頭、目視前方、身體和雙腳自然放松的打開站立;而坐著唱歌時是在站著唱歌的姿態基礎上,只坐半張椅子;同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腹部與橫膈膜的作用力,筆者通常會讓學生在練習坐著唱歌時,一手摸著小腹,另外一只手掐腰側。學生基本掌握之后,通過這些訓練,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唱歌時要有積極飽滿的精神和樂觀的心態,技巧和表達相輔相成,才能在演唱時聲情并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注意力有時不集中,所以在練習過程中演唱狀態有時會懈怠,出現這種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演唱狀態時,教師應及時糾正并引導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所以,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歌唱姿態, 這種歌唱姿態的基本訓練,其過程就是一種歌唱美好的傳達與體驗。
“誰掌握了呼吸就掌握了歌唱”。呼吸是唱好歌曲的根本,正確的呼吸可以使演唱者氣息飽滿更具有表現力。在小學生的歌唱訓練中,教師應運用簡單和形象、生動的語言讓學生容易理解,避免枯燥和乏味,抓住學生好奇心的特點,來引導學生正確的呼吸方式。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吸氣與吐氣的訓練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放松,通常會以聞鮮花的方式,慢慢地用鼻子、嘴和身體來感受吸氣與吐氣;在練聲時為了讓發出的聲音更為飽滿結實,會通常引導學生用身體先往前、再往左,最后是回到起點;這樣的縱向畫圈的方式來做心理暗示,并結合練聲曲和歌曲中,運用不同音區、節奏、音程等旋律的走向來訓練。
筆者通常會選擇一些長樂句來引導學生練習,例如《牧歌》這首歌曲是東蒙民歌,所以,筆者設計學生分組合作,用合唱中“循環呼吸”的方式來感受草原的氣息和情懷,在訓練時要提示學生,氣息不是憋著多長,而是要飽滿和支持。通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學生的氣息和聲音較之前更加飽滿,而且對于聲音審美的認知也更強。為了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該關注小學生所處的年齡心理階段,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表達方式相結合,采取合適的訓練方法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和主動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歌唱藝術有著自身的綜合性和特殊性,它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唱歌相似又有所不同,主要分為流行、民族和美聲三種唱法;而小學生的演唱訓練方法大多是“童聲唱法”。然而,人們針對“美”的追求有所不同。所以,筆者在對學生演唱訓練時,為了避免喊叫、音區不統一等問題,在“童聲唱法”的基礎上借鑒了“美聲唱法”的發聲原理。例如:第一次訓練時,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到唱歌時的共鳴,所以,筆者會對學生講“做一下五官糾結在一起,發出“en”的聲音”,通過這種練習,學生會感受到鼻腔共鳴,此時,教師就可以展開一些針對“鼻腔共鳴”的練習。例如:發聲時我們的嘴巴可以放松張開一些,然后演唱“heng、hong”等韻母一些發聲訓練,在“胸腔共鳴”練習時,筆者只是在訓練上多作引導并不刻意強調;由低音區到中音區過度做上行或下行的連音、跳音等練習,隨后,再挑選與學生情況相貼合的歌曲來練。例如:學生演唱《七子之歌》時,通常只演唱歌曲的前半部分,在學生能很好地演唱后,教師再塑造良好的環境啟發學生、誘發他們歌唱美感的產生。在筆者的合唱隊唱歌練習時,發聲一般會由單個元音“wu、ma”再到“li、lao、lu”多個聲韻母的發聲視唱練習;在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從聽覺或生理上直接感受到“胸腔共鳴”“鼻腔共鳴”在到“頭腔共鳴”,在“頭腔共鳴”訓練時,前期可以做一些級進,跨度小的旋律練習,再慢慢過渡到跨度大的視唱練習。所以,在訓練時,教師在方法的選擇上應適當靈活,選擇最適合學生的訓練方法;還要采取正確的聲音訓練,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共鳴技巧。
《樂句》說:“凡音之起,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生”。所以,在古時人們就認為音樂是可以賦予情感的,是人們交流思想的一種方式。歌唱者賦予聲音上的情感表達,在演唱時用音樂來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不同的音樂又可以激發人們不同的想象和感受;以不同的音樂體裁、風格和演唱形式等,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貼近音樂角色,提高音樂審美。小學的歌唱教學在歌曲風格或是體裁的選擇上,教師都應適當選擇。例如: 少兒經典的紅色歌曲《只怕不抵抗》,唱起第一句“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就好似走進了中華民族保衛戰場,愛國情懷油然而生;高唱一曲《我們走進十月陽光》,激情的音樂喚起學生向往著明天的洪流;再唱一首《紅蜻蜓》又喚起童年的美好。所以,唱歌自身就是一種教學方式,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強調,就可以透過藝術感染學生,學生通過二度創作,結合自身的體驗,并賦予歌曲情感再次表現出來,這個過程已經證明學生有了一定的自我鑒賞水平,審美能力明顯提高。
在小學1-6年級的歌唱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段以及心理的發展水平,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衡量設計合理的訓練課程加以實踐。把枯燥乏味的技能訓練與其他文化認知的有機結合,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來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與表現,增加學生的音樂興趣,領悟其中的音樂內涵;借用國內外優秀的教育理念來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和課堂訓練,在1-2年級的歌唱訓練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感性認知與形象思維能力,例如,以游戲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模仿小貓或小狗的叫聲,建立起對美好聲音的初步認知。而3-6年級的學生,處于感性到理性的學習過程,以歌唱藝術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比較普遍使用的是“達爾克羅茲”“奧爾夫”和“柯達伊”這三種教育方法,這三種教育理念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獨特性,它們可以滲透在各個年齡階段中來學習;以筆者所授課的范圍來說,“柯達伊”的一些訓練方式更適用一些,例如:學生先齊唱一首如下“柯達伊”的視唱練習,可以邊唱,邊左右踏步,在熟練之后,分成兩組,第一組先唱,而第二組在第9拍開始演唱;在兩組能很默契地配合后,再分成三組,第三組以同樣的方式在第二組后的9拍開始演唱;這樣就會形成輪唱的一種方式;最后可以讓學生邊唱邊走成一個大圈,或是停下來傾聽自己的聲音能否跟其他人的聲音相融合,通過這種訓練,學生的音準、橫拍、節奏都會得到提高。所以,教學手段和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根據學情來設計適合自身學生所能接受的訓練方式(譜例)。

教師在音樂課堂中開展歌唱技能訓練,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唱好歌曲,培養學生對美妙聲音的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并增強自信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演唱技巧,豐富他們的音樂素養。筆者只是針對自己學校的學生和合唱興趣班的情況來發表一些拙見,每一個地區、學校、學情和教師自身的發展情況都不相同。所以,具體的訓練方法和設計還需要教師們斟酌思考,但是,無論我們的教學任務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教師們要學會因人制宜,小學階段應盡量以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把復雜枯燥的訓練過程變得豐富有趣,發展學生的形象思考與能力感受,把這種技能的訓練滲透到不同年段的教學中去,從小開始給予他們對美的“聲音”的感受,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整體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