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童
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
耀州窯在今陜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宋代名窯之一,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開始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窯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金、元開始衰落,終于元初。本文選取一件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蓮瓣紋碗作為保護研究對象,在前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篩選了粘接和補配材料,擬定了保護修復方案,并實施了科學修復。
此件待修復的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蓮瓣紋碗高7.5厘米,口徑14厘米。敞口,口沿微微外撇,深壁收腹、圈足,足削修規整,胎質堅密,胎體輕薄。底部略施黃褐釉,器身內通施青釉,釉色清潤淡雅內壁無紋,光素釉中氣泡分布均勻。外壁淺刻蓮瓣紋,該碗刀鋒犀利、瀟灑,深淺有致。此碗造型古樸,釉色均勻,花紋清晰,濃淡相間,紋樣微凸,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紋路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遺憾的是器物碎成了五塊,有粘接史,口沿有小范圍毛邊。(圖1)
根據文物保存現狀及未來展示需求,擬對蓮瓣碗進行展覽修復,主要包括清洗、碎片粘接、補缺、上釉等幾個步驟。其中粘接材料、補缺材料及修復工具的選擇至關重要。所用材料及工具有22號手術刀、20號手術刀、自制坯粉刀、瓷板、醫用石膏、雙組份膠水、醫用滑石粉、砂紙、礦物顏料、硝基稀釋劑、仿瓷釉、白云羊毫毛筆、鼓風機、自制網刷等(圖2)。主要步驟為先拍照留檔進行記錄后清洗,把口沿破損處用環氧類樹脂和醫用石膏進行補全,通過打磨塑形并且繪制好圖案進行上釉作色使破損處與碗身完美融合。
在修復工作進行之前先對器物進行病害評估,確定器物殘損程度,根據器物本身胎釉的保存狀況制定修復方案。此件蓮瓣紋碗有修復史,破碎成五塊,口沿有毛邊。
根據器物時代和釉層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清洗劑。本次待修復的耀州窯青釉蓮瓣紋碗有粘接歷史,所以必須去除歷史修復殘留。首先將器物浸泡在有機溶劑中,5小時后粘接劑老化器物成為5塊。(圖3、4)解膠之后的瓷片斷裂面比較干凈,選用表面活性劑清洗之后用超純凈水浸泡一天時間,再將蓮瓣紋碗放置超聲波清洗機中清洗一小時以上,待徹底清除蓮瓣紋碗斷面的附著物后,將瓷片擦干靜置一晚使其徹底干透,以便下一步驟的操作。
拼接過程需要足夠精細,否則會擴大修復面積,影響粘接效果。瓷片拼接前要進行試拼,反復調整兩塊瓷片的接觸位置直到用手摸起來平整不劃手。然后用棒膠固定,調整好器物表面后用雙組份膠滴在接縫處,使其滲入縫隙中。
配補材料一般選用醫用石膏、環氧樹脂混合醫用滑石粉做成坯粉加固,用雙組份膠與石膏粉的混合物涂在破損口沿處進行補缺。靜置24小時待膠水完全固化。
找平決定是否能夠成功上釉作色的關鍵,所以打磨時必須十分細致,保證打磨后的部位與瓷器本身完美融合,摸起來融為一體。為了提高打磨效率,可以先用手術刀把凸起的部分大概修理一下形狀,再用粗砂紙進行打磨塑型,然后用細砂紙進行加工,保證配補部分的光滑和平整。最后用金相砂紙進行打磨拋光,使配補部位與斷面接口摸起來平整光滑,并保證整個口沿處摸起來沒有接痕才算完成打磨成型的步驟。如果打磨后配補部位與斷面接口摸起來仍然有接痕高低差,可調制坯粉進行填補修整,再重復上述打磨步驟,一直到口沿處與配補處沒有接痕為止(圖5)。
根據外壁圖案,堅持對稱、延伸的原則用鉛筆輕輕畫在配補部位,隨即在色板顏料中找出圖案中相對應的顏色進行調色。調色要循序漸進原則,不斷調色使其與器物無限接近,直至肉眼觀察不出色差為止。調色時依照器物表面釉層的薄厚透亮程度添加仿釉料。首先在需要上色部位刷上透明釉,等第一層完全干透之后,重復多次上釉,有稍微厚實的底釉可以防止顏色脫落或者不上色的現象出現。接下來就用勾線筆蘸取一些稀釋劑調好的顏料以及釉混合均勻,按照鉛筆描繪的圖案進行繪畫。由于器物本身繪畫的圖案有凹凸感,所以在繪畫過程中,需要把顏料配的粘稠一些,使顏料畫上去之后有堆積感。當補缺邊緣變得模糊時,用勾線筆勾勒出紋飾輪廓并過度調整顏色與器物一致,最后上一層透明釉即可。
上釉結束后將蓮瓣紋碗放置在陽光下,幾天后再觀察文物修整部位顏色和碗身其他地方顏色是否有差別。如有差別要再調配顏料進行上釉作色,重復上述步驟。如無差別,用超純水清洗一遍,晾干,修復工作結束(圖6)。
在修復蓮瓣碗的過程中,從一開始的打磨塑型到上釉作色,繪制圖案,每一個步驟都囊括了許多專業知識。筆者在修復了很多破損的瓷器以后,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 ,作為展覽修復則要遵循“遠看一致,近看有別”的原則。
第二,上述的修復步驟是現代修復技術與傳統工藝的結合。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物保護技術的提高,新材料、新技術在文物保護修復中應用越加廣泛,在陶瓷修復中,也使用了環氧樹脂、3A 膠、雙組份膠水等現代高分子化合物,這些修復材料的使用,都要遵循材料環保、可逆等原則。現代科技給文物修復工作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我們依然要傳承好中國傳統修復技術,它是幾百年來一代代工匠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傳統修復技術是文物保護修復中無法代替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筆者長期致力于古陶瓷純手工筆涂修復,這樣的修復理念與方法恰恰滿足了社會收藏家們和博物館展覽的需求。在當今主流噴筆上釉上色的時代中,掌握手工筆涂修復方法的人相對更少一些。因為效率低,工序復雜不好掌握。但其優點是瓷質感強、細節刻畫深入。古陶瓷釉面紋理變化微妙,釉色的色相較為復雜,噴筆的單一色彩和大面積遮蓋根本不能達到精準修復。如:在修復青花瓷時,噴筆無法做出青花的暈散效果。所謂精準修復就是要做到修復手法精準到毫米級別。按照器物完好處的面貌,準確地描畫出每一毫米的紋理與色彩變化。這就需要較高的美術功底與修養,還需要熟練掌握修復的操作步驟,并發揚工匠精神,手工是機械化無法代替的。所以想要達到古陶瓷修復的精準化,就必須多思考,苦練手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