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甘肅省隴南市一中
勞動,一直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勞動教育與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1]。學校通過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建立正確勞動意識,形成良好勞動習慣。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需要構建育人為本、高效公平、開放有序的德育工作體系,為學生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形成育人為本的一體化德育新格局”是現階段教育部教育綜合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標,因此需要積極推動勞動教育工作的開展,改革勞動教育開展方法,創新勞動實踐活動,建立各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從而形成特色勞動教育實踐途徑。為此,本文將分析德育一體化背景下學校勞動教育的實踐。
基于學科角度來看,勞動教育屬于一門獨立學科,具有特殊教育目標,涵蓋特定教育任務,也是德智體美勞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基礎任務來看,勞動教育和德智體美具有密切關系,也是完成其他四項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載體。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方面培養學生勞動技能,養成良好勞動行為、習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相關途徑和方法開展勞動活動,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例如,利用勞動教育課程、家務勞動、勤工儉學、社會公益活動等形式進行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勞動環境中培養勞動情感,感受勞動價值,獲得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和人生觀。
學生時代是學生養成行為習慣、建立正確觀念的重要時期。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校仍未重視勞動教育。不管是學校領導者、教師還是家長,都認為學生成績排在首位,只要分數夠高其他都無所謂。甚至覺得進行勞動活動耽誤學生學習時間,是不務正業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學校未根據國家相關部門要求設立勞動教育課程,或者僅流于表面形式,勞動教育課時通常被其他課程占用。同時,一些教師雖然進行了勞動教育,但實質通過勞動懲罰學生,忽視了勞動教育的育人作用。還有部分教師將勞動作為班級休閑方式,偶爾組織學生進行一定勞動來減輕學習壓力。但是這種形式的勞動教育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價值,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這是因為現代人越來越多的受到樂享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造成不愿意勞動的現象。同時應試教育環境下,教師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提升學生成績上,所以不夠關注勞動教育。
當前,許多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缺少相應的場所,配套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勞動教育無法離開實踐教室和實訓基地作為支撐,這些情況導致學生在勞動教育時不能真實感受勞動過程,這些狀況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學校更為凸顯。由于地區的差異,造成各個學校勞動教育場所和條件有所區別,發達地區相較于偏遠地區的設施更為完善,極大程度阻礙教育公平。而究其原因主要和兩方面因素有關,第一,一些學校校長不重視勞動教育,不愿將學校場所改造為勞動教育場所。第二,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許多學校資金相對不足,學校無法承擔場所建設帶來的資金壓力,當地政府和企業也未給予學校足夠支持。第三,學校中存在一些潛在的資源,但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綜合實踐活動以及通用技術課程,是學校落實勞動教育的關鍵途徑。因此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不斷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為開展高質量、足夠時間的勞動教育提供保障。同時,學校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整合學校內外多種教育資源,根據學生不同年齡認知特征、身心發展不同階段,開發出更多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課程。例如,學校可以結合現代信息手段,在數字化教室中建立“云廚房”,讓學生和各種美食近距離接觸,學習美食的制作方法、步驟,逐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獨立自主解決問題能力,掌握一些生活技能,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形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此外,還可以在實踐課程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活動,結合學生各個階段存在的問題開展相應的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勞動課程中進行勞動教育,從各件小事提升學生勞動意識,增強勞動能力。
近些年,國家對于勞動教育愈發重視,教育部在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將勞動教育歸入到學生行為規范守則中,為勞動教育開展提供理論依據[2]。因此,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班會活動,開展各種主題教育,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形成正確勞動觀念。在關于勞動的主題教育中,教師設定豐富的主題活動內容,通過談話讓學生認知勞動的價值和必要性;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進行勞動的方法;通過營造良好勞動氛圍,幫助學生形成勞動責任意識,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學校值周活動是進行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值周活動能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養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學校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值周活動,重視每位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閃光點,將其作為典例形成示范效應,提高學生責任感,樹立自律意識,同時也可以對其他學校產生示范輻射作用。除了學校開展的校內勞動教育外,還應該體現家庭勞動教育作用。讓學生在家庭中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感受父母的艱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獨立生活能力。
學校應基于當地豐富、多樣化的社會實踐資源,并通過各種形式、方法在校外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將學校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相聯系,形成課內外勞動教育體系[3]。積極開發更多的社會實踐基地,例如上海市黃浦區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夢課堂”,還有一些“敘友茶莊-超級茶博士”、“紅房子西菜館-小小調酒師”等熱門實踐基地,得到學生的熱烈反響。通過這種形式提升了學生參與興趣,在完成勞動教育任務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學生閱歷,豐富生活技能,感受自身勞動成果,獲得勞動所帶來的滿足感,從而建立良好勞動意識。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深入鄉村,感受田間生活,體驗村民日常生活,了解村民為農業發展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體驗勞動的價值,建立尊重、熱愛勞動的思想,傳承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
客觀、有效的評價能夠引導勞動教育良好落實,建立健全勞動教育相關評價體系,是實現勞動教育的重要基礎[4]。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根據教育部門要求和學校實際情況建立了學生綜合評價平臺,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納入勞動教育這一指標。因此,學校可基于相關評價體系,構建二級評價指標。其中一級指標主要指社會實踐等內容,二級指標將其進一步細化,涵蓋社會服務活動、社會實踐基地活動、校內勞動活動以及家庭勞動活動等。學校、教師、家長以及社會組織對學生在參與上述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記錄,隨后進行整合,做出整體評價,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提高評價的可信度,充分體現學生個性,確保學生全面發展。
化背景下,學校和教師應正確認知勞動教育,不斷探索勞動教育實踐途徑,在學校內外形成良好的勞動氛圍,促進勞動教育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