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麗
甘肅省隴南市一中
教育,是促進個人發展最重要的途徑,也是一種傳承文化和思想的手段[1]。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學習獲得相應知識,也會潛移默化的形成各種個性。對于未成年學生而言,個人思想、素質尚未完全形成,仍處于不斷融合階段,因此教育內容對個性塑造和人生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勞動屬于人類本能,在學校教育工作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增強個人實踐水平,對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為此,本文將分析學校勞動教育對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作用和實現途徑。
人類發展離不開勞動,勞動是推動歷史演變、促進社會進步、創造物質財富以及美好生活的根本。人類與動物的差異在于,前者能夠制造并使用工具完成勞動。勞動是人類及其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一旦缺少勞動,人類無法生存,社會也就停滯不前。人類生存、發展同時伴隨著勞動,與人類歷史活動相互交融,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其實是勞動發展歷史的真實寫照。因為勞動的存在,衍生出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這是因為勞動貫穿于人類生存、發展各個階段,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工作均無法離開勞動。因此,對于勞動教育一直是政府和相關部門重點關注內容,在相關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在校內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落實系統化勞動教育。同時每周勞動教育課時應在一課時以上,學校應對學生每天勞動時間做出詳細規定。由此樂見,現階段勞動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必修課,需要做好勞動技術教育,提升勞動教育水平,使其成為終生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人才。
勞動教育屬于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基礎,勞動教育具有立德樹人、增強體魄、促進智力發展等綜合教育作用,體現了全面發展教育理念。
學校生活是學生身心成長最為重要的時期,在此階段需要重視學生個人培養,積極尋找內在潛能,提升個人信心[2]。學生時期,對于個性發展極為關鍵,學校在教育工作中不應只關注學習成績,而應該深思竭慮的從多方面創新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這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勞動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組織學生進行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提升參與的積極性,在勞動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有利于形成吃苦耐勞的品質。同時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生學會獨自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逐漸養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性格。對于學生的勞動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幾次的實踐活動,更要做到長期堅持。可見,勞動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需要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關注,不斷優化實踐方法,豐富活動內容。
智力屬于一種抽象思維,主要指個人判斷和理解實際事物的能力,同時還包括對于附近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處理能力,個人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智力成熟。智力的發展、成熟是一個長期過程,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學校勞動教育是學生時代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是智力發展不可獲取的特定條件,通過勞動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發展。體力勞動與腦力發展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正所謂勞動出真知,勤勞出智慧。在勞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合理運用,使理論和實踐有效結合,對于知識內容理解更透徹、掌握程度更深。同時在勞動實踐時,學生親自操作、觀察過程中有利于培養邏輯思維,形成創新思維。在進行勞動時能夠增加閱歷,豐富見識,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勞動教育還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塑造個性思維,能夠更好的面對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深入激發學生學習潛能,不斷提升智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增強綜合素養。除此之外,在進行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聯系理論知識,實現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交替,更能深刻感受勞動價值。研究人員發現,手指尖的觸覺極為靈敏,大腦皮層中控制手指神經中樞的面積最大,因此通過增加學生勞動實踐,能夠激發大腦皮層局部生理活動,促進思維活躍,有利于智力發展[3]。
勞動教育和體育運動具有密切關系,雖然體育運動的作用不能被勞動替代,但是通過勞動也有利于增強個人意志,提升身體素質。許多父母對于勞動教育都存在錯誤的觀念,父母不愿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溺愛心理較重,認為勞動過程中存在一定危險,并且對干擾正常學習。但其實勞動是學生體驗生活的過程,在進行勞動時,能夠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同時研究發現,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體力勞動,能夠調動身體機能活動,改善機體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同時,勞動過程中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交替進行,能夠一定程度減輕學生長時間學習帶來的疲憊。科學研究證明,人體大腦存在左右半球,各自具備不同的功能,其中左半球承擔語言中樞的作用,負責抽象思維和語言思維;右半球承擔神經中樞作用,負責形象思維活動[4]。學生合理的進行體力勞動,對于右腦開發具有良好幫助,有利于促進左右半球的協調發展。
在現代教育背景下,要求學校構建起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化教育體系,學校應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對促進學生發展極為關鍵,也是確保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學校應積極通過多種教學形式開展勞動教育,例如品德教育課、實踐課等。教師首先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達到滿意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學校還應該在其他學科的實踐教學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比如與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上講解勞動知識,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勞動觀念。集中組織學生進行班會,以小組形式開展手工制作、勞動和實踐,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對事物的探索欲,促使養成良好勞動習慣。
家庭教育對學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父母也是學生最關鍵的老師,直接影響學生個性的養成與發展。因此父母有必要給予學生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做好對學生的引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習慣,為以后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一些父母過于看重成績,認為課堂學習才是學生最重要的事,輕視勞動教育重要性,覺得勞動影響學生學習。父母應該意識到勞動最光榮,重視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影響,通過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父母改變教育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平時在家庭中多做一些家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勞動思想,感受勞動的不易和艱辛,提高獨立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過程中需要向學生提供良好實踐平臺,積極引導個人創造和個性發展,逐漸形成優良品格,建立勞動習慣,充分發現自身價值,走向個性化發展道路。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需求,調整教學策略,給予有效指導,從多方面落實勞動教育,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價值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