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敏
“復盤式”評課是由江蘇師范大學魏本亞教授和他的團隊提出的。“復盤式”評課是一種新型評課范式,它是從圍棋的復盤中獲得靈感,執教者、評課者通過還原教學事件,評估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學習效果的一致性,審辨、反思、重構、優化教學方案,是一種集體性的反思研究活動。筆者所在的英語教研組在學習運用“復盤式”評課范式的基礎上,以學校成功申報的省級課題“基于學習契約的小學生自我導向學習方式研究”為方向,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嘗試進行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的實踐探索。
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是指師生組成教、學、研共同體,深入課堂中的要素、細節,深度關切教與學的問題,從學生立場、同行立場、執教者立場統籌研判教學、改進教學,建立一種三角驗證模式,讓研究、教學改進更客觀、更科學。同時促使師生對自己的課堂狀態、課堂行為等進行深度自省,根據評價建議進行自我更正,使教學方案得以進一步優化,使課堂教學效益進一步提升。
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需經歷“備盤預設”“協同復盤”“翻盤重構”三個主要階段。授課前,教研組主持人根據不同階段的要求進行組內分工,一是指導執教教師在前期備課的基礎上,填寫“復盤式”評課表中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兩項內容,引導執教者自我審視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的匹配性,初步修正教學方案;二是組織師生聚焦教學目標、教的活動、學的活動、學習效果等課堂教學要素,主要經歷以下程序:同行聽課并完成“復盤式”評課表中學生活動與學習效果兩項內容的填寫,學生觀看教學錄像完成問卷,進行反思與建議,執教者、同行通過觀看錄像,完善“復盤式”評課表,并基于學生反饋的問題進行自省、對話,協同反思;三是執教者根據同行與學生的建議進行改進,優化教學設計,進行翻盤重構(如圖1)。

圖1
筆者結合譯林版英語三上第七單元、第八單元復習課教學研討活動,具體闡述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的研究方式。
執教教師在做好執教準備、提出教學展示申請后,教研組長(主持人)要求執教者在施教前進行“備盤預設”。即引導教師從自身立場出發,將制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進行關聯,預測教學活動的可行性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通過執教者自我反思、自我對話,初步判斷教學目標設定是否科學合理,教學環節的安排是否與之相匹配。
例如,執教者在匹配三上第七單元、第八單元復習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發現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雖然基本匹配,但是4項目標中知識型的教學目標較多,涉及字母、單詞、句型等方面,且“復習字母”的教學活動僅為課前的熱身游戲。考慮到學生尚處在英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因此執教者通過“備盤”,決定將“復習字母”這一目標去掉,4項學習目標整合為3項;另外,第3 項教學目標的內容為“了解中外節日文化的差異”,這一目標比較寬泛,比對教學活動后,執教者將其修改為“了解中西方國家接受禮物的不同習俗”,使教學目標更聚焦,教學實施更順暢。
“協同復盤”是指師生通過還原課堂教學過程,匹配、分析課堂教學構成要素,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實質,實現師生群體反思與成長。教研組長(主持人)組織教師聽課,同步拍攝教學錄像,填寫“復盤式”評課記錄表后,組織師生進行復盤。
(1)學生復盤:觀察—自省—建議。學生“復盤”是協同復盤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教學錄像,引導學生圍繞“學習收獲”“學習困難”“學習建議”以及“自我學習狀態”,反思自身在課堂學習中的“得”與“失”、“喜”與“困”以及“期待”與“訴求”,引發學生加深自我認知,促使學生自覺改進學習行為。通過學生視角的“復盤”,給予教師教學建議與意見,使課堂教學的研究數據更客觀、更全面、更多元,使教學更好地從學生出發。
如執教三上《英語》第七單元、第八單元復習課后,教研組長組織學生觀看當堂課的教學錄像,指導學生填寫問卷記錄,為進一步深入剖析教學現象提供相關依據。學生通過自我課堂觀察與審視,進行自我反思。如關于“學習收獲”,學生的反饋多是“學會了談論食物以及贈送禮物”;關于“學習困難”,學生認為在補充的文本故事中,有些人物不知道如何稱呼,如Mr Brown、Mrs Brown 等,因此不敢與大家分享交流,害怕出錯;關于“內容”,學生最喜歡的環節是通關密碼游戲和角色扮演。
這種自我觀察可以引發學生發現問題、正視問題、改進問題,這種“自知”“自省”“自愈”的方式,比教師簡單說教與提醒更有價值。這種方式使教師更深入地思考教學設計對學生“學習起點”的定位是否準確,對學生的分析是否到位,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引導”作用是否已充分發揮,為全面順利復盤、反思改進教學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2)同行復盤:還原—提煉—對話。組內教師通過聽課、完成“復盤式”評課表、回看教學錄像,全面還原教學事件,審視“教學目標”與“教的活動”“學的活動”的適配性,審視“教的活動”對“學的活動”的指導與促進作用,審視“教學目標”與“學習效果”的一致性,借助教研共同體的力量,提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吸納學生的意見與建議,開展深度剖析及對話,認定教學事實,尋求教學改進策略,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本課的教學目標為歸納運用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詞匯句型;學習運用新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及 新 單 詞milk、hamburger、juice;了解中西方國家接受禮物的不同習俗。通過分析,組內成員認為,學習活動中的“唱節日歌曲”與話題相關,但與教學目標關聯不大,可整合處理。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分享食物”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能鞏固運用第七單元的主要句型,但是教師未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歸納總結,因此教學目標未全面達成。教學目標統領教學,經過3 個維度的比對,從宏觀到微觀,從預設到生成,梳理出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學生活動、學習效果中的不一致問題。教研組內就提煉出的問題進行深度追問,拓展提升。
同時,組內教師與執教者就教學目標達成過程中的根源性問題、深層問題、細節問題以及學生反饋的意見等進行對話與思辨。如在第一板塊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稱對Helen 家人的稱呼不清楚,導致對話過程存在障礙,教師是否存在活動預設不精準或在活動中指導不到位的情況?在第三板塊分享食物的環節,以聽語篇的方式呈現新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且這個板塊又在整節課的尾聲部分,學生在學習輸入和輸出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是否應將相關的句型教學提前,讓學生有更多感知運用的機會?學生的意見、組內教師的追問,引發執教者更多地從“教”“學”一致性的層面來思考問題,改進教學。
(3)執教者復盤:自省—吸收—反思。外界的意見,為執教者指出了研究改進的方向,但真正改變“被動”研究的局面,還需激發執教者的內在動機。“復盤”引導執教者進行自我觀察,發現自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通過觀課,執教者發現,雖然在教學前已通過“備盤”將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進行關聯,但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困難,沒有讓學生在更有意義的交際中運用語言、建構語言、發展語言。除此之外,通過課堂自我觀察,執教者還關注到自身教學行為的問題:如課堂語言還不夠嚴謹,多余的口頭禪、重復多次的問題讓課堂教學變得松散隨意;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全面,回答問題的學生還不夠多,課堂成了少數學生的舞臺,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改進。
教師與學生、同行、自我的對話與思辨,是理念與行為碰撞的過程,是教學認知不斷提升的過程,是自我反思、自我修煉的過程。學生、執教者與同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從目標的確立、內容資源的選擇、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的學習表現等方面進行對話與研究,形成了一種三角驗證式的數據鏈,為深入研究提供了事實依據。同時,通過“復盤”與“自省”、對話與思辨,促進執教者、學生、整個教研團隊的反思與改進。
“實踐—反思—再實踐”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的實踐探索,最終落腳點是發展師生教與學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經歷“備盤預設”“協同復盤”的過程之后,教研組長(主持人)要指導、督促教師做好各類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協同教師形成基于數據、問題分析的改進策略,執教者可以選擇教學設計重構或課堂再現的方式進行“翻盤重構”。主持人可以根據需要,再次組織組內教師進行“二次復盤”。通過組內教師扮演學生的方式進行環節演繹、重點突破,幫助執教者、組內教師發現問題,打開思路,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困難與情緒,在預設與生成中不斷優化實施方案,建構課堂教學認知,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提升群體反思能力。
近年來,“復盤式”評課在各學科的教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也得到了專家與一線教師的廣泛認同。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是在此基礎上的再發展與再豐富。
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實踐,將學生從單一的研究對象轉化為參與評價、參與研究的主體,與執教教師、其他教師組成教、學、研共同體,從不同立場、角度給予改進意見。在這種三角驗證模式中分析數據,有助于教師排除個人成見或受專家權威的影響,從單一的“自我反思”走向“群體反思”,使教學研究更客觀、更全面地反映教學事件本質,幫助教師做更合理的分析、判斷與改進。
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實踐,讓師生通過“復盤”直面教學時空中的“自己”,關聯目標,關注行為,關注效果,審視自我,由簡單的“觀外在”——用眼睛看、用耳朵聽,走向用心靈感悟、思考、判斷的“察內因”,實現問題自知,目標自知,從而產生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動機與后續行動,使教學研究、教學反思成為師生成長的源動力。
基于師生協同的“復盤式”評課實踐,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緊扣課堂教學的構成要素,聚焦“教學目標”,關聯“教的活動”“學的活動”“學習效果”。通過分析學生的“應然”與“實然”狀態,審辨“教”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審辨“學”的自主性與創造性,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教學的內涵與實質,分析基于目標教學的取徑,實現教學的思維轉向,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教師專業發展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