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主政西南時期的執政思想和實踐充分表明他已具有極為強烈的執政意識。在我們黨全面執政之初,隨著黨的工作重心轉換,承擔的歷史使命發生了重大改變,黨的自身建設也面臨著全新考驗。從他在西南度過的三個建黨節開展的相關活動和發表的相關論述可以看出其強烈的憂患意識、群眾意識和民生意識。這為他在日后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新時代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強化執政意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啟示。
〔關鍵詞〕鄧小平;主政西南;執政意識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3-0021-08
〔作者〕宋鍵,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副處長,四川成都610017
執政意識,一般是指執政黨的組織或成員關于如何執掌好政權的意識。1949年10月至1952年7月,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和西南軍區政委的鄧小平和劉伯承、賀龍領導著7000多萬西南人民,為建設新西南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開創了新中國成立后西南地區穩定發展的新局面。主政西南期間,鄧小平在此度過了1950~1952年的三個建黨節。根據每年工作的實際情況,鄧小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紀念黨的生日,充分彰顯了他作為偉大的政治家,在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角色轉變的重要歷史關頭所具有的高瞻遠矚的執政意識。
一、憂患意識:共產黨人要常懷憂黨之心,永不居功自傲,保持斗爭精神,不斷自我革命
1950年7月1日是建黨29周年紀念日,是中國共產黨全面奪取政權后的第一個建黨節,也是西南解放后首次公開慶祝黨的生日。鄧小平親自起草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給全區共產黨員的公開信,與西南全體共產黨員共同慶賀黨成立29周年。西南局機關報《新華日報》推出紀念專刊,鄧小平應邀為專刊題詞:“共產黨員應該掌握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克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統一戰線中的關門主義,緊緊地聯系群眾,才能完成任務并使自己勇敢地前進。”①在熱烈慶祝黨的生日的同時,鄧小平諄諄教誨廣大黨員干部要提高認識,克服缺點,為建設新西南繼續奮斗。這一天,鄧小平還出席了西南局、西南軍區召開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9周年大會,并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團結和依靠群眾建設新西南》的講話。鄧小平在講話中高度肯定了廣大黨員干部的革命精神,指出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努力下,西南解放半年來在剿匪、財政經濟、文化教育、統一戰線、群眾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同時要求西南局全體黨員要正視黨面臨的挑戰和自身存在的問題,保持斗爭精神,不斷推進自我革命。②
極強的憂患意識讓鄧小平在看到令人歡欣鼓舞的成績的同時,對建國后的中國共產黨所面臨復雜環境下的潛在危險和斗爭也有著十分準確的判斷。他在講話中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黨內也有另外一種黨員,他們入黨的動機是不純的。他們人黨,不是來革命,不是來為人民服務,而是因為共產黨已經成為領導國家政權的黨,想利用共產黨員的地位來達到他們貪污腐化、升官發財、營私舞弊,甚至保護封建勢力、壓迫人民、破壞革命的目的。”③鄧小平指出,對這樣暗藏在黨內的敵對分子,應該毫不留情地清洗出去。同時,“對于那些由于勝利沖昏頭腦,以致迷失方向、產生蛻化思想的同志,應該熱忱地幫助他們改正錯誤,把他們從泥沼中挽救出來”④。但如果這些人,屢經教育、不知悔改,徹底成為了貪污腐化分子,那也必須在精細審查之后將之清洗出去,以保持黨的純潔性。
西南解放半年多來,鄧小平已敏銳地察覺到有少數黨員干部出現了居功自傲的苗頭。解放后,西南的形勢嚴峻復雜,百廢待興。西南黨組織除存在黨員干部嚴重不足的客觀困境外,還存在部分干部在革命勝利面前滋生驕傲自滿、貪圖享受、官僚主義等不良現象。特別是在重慶,西南局、川東區和重慶市的眾多黨政機關云集,因此干部中存在的問題也集中暴露出來:有的干部以革命功臣自居,向組織鬧級別、爭待遇;有的貪圖享受,害怕吃苦,要分房子、配車子;工作中也出現命令主義、官僚主義、關門主義之風;等等。因此,鄧小平在講話中強調,官僚主義“正因為它是脫離群眾和脫離實際的,就必然要使我們的事業受到損失,并使下面工作的同志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①。命令主義的根源很多,有的是因為辦事急躁,有的是不懂方法,有的是被人所刺激,或者是狹隘的經驗主義,甚至還有些是“個別的人品質不好,好以勝利者、統治者自居,喜歡坐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②。但結果都一樣,“就是必然大大地脫離群眾,損害黨的信譽,違反黨的政策和人民政府的法令,完成不了工作任務”③。關門主義傾向,則主要是“不懂得統一戰線是決定中國革命勝敗的基本環節之一”④。所有這些缺點,“如果不加以克服,將不但脫離群眾、損害革命工作,完成不了任務,而且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⑤。共產黨人有缺點并不可怕,因為“我們是有缺點的布爾什維克,可是我們之所以既有缺點而又能稱為布爾什維克,其道理就在于我們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并有決心去改正自己的缺點”⑥。所以,他要求西南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緊緊團結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少數民族和其他愛國分子,共同克服困難,穩步地建設新西南。在號召黨內克服享樂思想時,鄧小平要求西南地區黨的高級干部以身作則,帶頭示范,不建私人公館,房子擠著住,伙食集體辦,嚴禁鋪張浪費。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和劉伯承、賀龍一起,三家人合住一幢樓房(現在重慶市委大院的二號樓)。經過互相謙讓,最后按三人年齡排序,劉伯承年長,住一樓;賀龍次之,住二樓;鄧小平最年輕,住最為狹小、最不便利的三樓。西南局首長們的率先垂范為全西南黨員領導干部樹起了繼續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的標桿。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如何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如何永遠保持青春活力,如何永遠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如何執掌好許多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紅色政權,都是黨必須回答好、解決好的根本性問題。主政西南的鄧小平憑著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深刻認識到黨的執政地位并非固若金湯。因此借慶祝黨的生日之機,給西南地區共產黨人敲響警鐘。他教育大家要始終牢記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關于“兩個務必”的告誡,汲取李自成進京的前車之鑒,有力遏制和糾正了西南黨內的種種不良傾向。鄧小平強烈的憂患意識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我們黨近百年輝煌歷史表明,只有牢牢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檢視自己,不掩飾自己的缺點,不文過飾非,善于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法寶,堅決同一切危害和弱化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思想和行為作斗爭,堅決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現象和對象作斗爭,才能夠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牢牢鞏固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地位。
二、群眾意識:要求共產黨人要發揚光榮傳統,緊密聯系群眾,千萬不要脫離群眾,使黨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951年7月1日是建黨30周年紀念日。6月25日鄧小平在西南局召開的“七一”紀念活動報告動員大會上作了《永遠記取黨的斗爭經驗和教訓》的講話。鄧小平從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的旗幟,聯系群眾是我黨的生命,團結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周圍,為黨的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斗爭等四個方面,系統回顧了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深刻總結了黨的斗爭經驗和教訓。7月1日,鄧小平在《新華日報》發表為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30周年撰寫的長文《緊密地聯系群眾是我黨的光榮傳統》,在文章中對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論述。
在《永遠記取黨的斗爭經驗和教訓》的講話中,鄧小平強調,黨30年的斗爭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最進步的、最有紀律性與組織性的工人階級的政黨”①,同時是用科學理論——馬列主義武裝的政黨,因此才能肩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重任,才能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黨。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勝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革命中發揮先鋒隊作用,“就是因為我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將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了,變成中國人民自己新鮮活潑的東西”②。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的科學理論,那就是毛澤東思想,尤為重要的是,“毛澤東思想不僅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而且為馬列主義的寶庫中增加了更多豐富的內容”③。鄧小平實際上提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課題,同時精辟地指出馬列主義真理并非是封閉的體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接著,鄧小平對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分析出我們黨之所以能不斷領導群眾走向勝利,根本的原因就是“黨不僅從未脫離群眾,而且為群眾制定了符合他們利益的斗爭綱領,并組織他們進行斗爭,這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④。為什么共產黨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呢?首先是因為黨制定的革命斗爭的綱領、方針、策略和工作方法是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其次是共產黨員是站在群眾之中,而不是站在群眾之外或站在群眾之上,成為了執行黨的斗爭綱領、方針的模范。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得出“聯系群眾是我黨的生命”這樣樸實無華的結論。在報告的最后,鄧小平以高度的政治自覺來維護黨中央、維護毛澤東同志的權威,致力做好黨的團結工作,號召西南全體黨員“團結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周圍,為黨的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斗爭”①。
在《緊密地聯系群眾是我黨的光榮傳統》文章中,鄧小平指出,共產黨人在以極其興奮的心情迎接黨的生日時,要牢記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密切聯系。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始終保持向人民負責與向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之日起,就具有高度的紀律性、戰斗性以及和中國人民血肉不可分離的聯系。即使是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年代,無數共產黨員和革命人民的血流在一起,凝結成牢不可破的聯系,正是這種血肉聯系,賦予了中國革命以無限的生命力,從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我們黨的歷史反復證明,只要我們不脫離群眾,和群眾始終保持緊密的聯系,我們就會無往而不利。我們黨正是善于分析和掌握革命實際的具體生動情況,依據群眾的覺悟和組織程度來確定黨的方針、政策和策略,并以無產階級的思想教育工人農民和一切勞動人民,從而使自己的每項主張和每次行動都具有廣大的群眾性,大大提高了群眾的政治覺悟和革命積極性,也更密切了黨和群眾的聯系,進而鞏固了黨的領導。因此,黨和群眾永遠保持最密切的聯系,是中國人民事業勝利的保證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鄧小平號召西南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學習,提高全黨的思想政治水平,永遠保持黨的光榮傳統,緊密聯系群眾,引導群眾走向建設新西南的更大勝利。
主政大西南的鄧小平在執政實踐中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重慶解放后,為迅速解決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緊缺問題,很多黨政機關都是進駐一些接管過來的舊政權的房屋或舊軍閥的私人府邸。中共重慶市委機關進駐的是原國民黨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的花園別墅“王園”,重慶市人民政府進駐的是原國民黨重慶市市長楊森的公館“渝舍”。這兩處地方占地都不少,綠樹掩映,彩花簇擁,依山傍水,配套設施也相對齊備。而重慶市的群眾性休閑場所,當時只有市中心的“中央公園”,條件大不如“王園”和“渝舍”,且時常人滿為患。鄧小平從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場所、設施急需得到擴大和改善的角度出發,嚴肅批評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征用行為,要求他們盡快想辦法遷走,把兩處環境優美的場所騰退出來辟為公園,供人民群眾休閑娛樂。他在一次會議上點名批評了重慶市委的領導:“你們的群眾觀念哪里去了?這是脫離群眾,忽視群眾文化生活,缺乏群眾觀念的官僚主義!”①在他的督促下,這兩處地方很快騰退出來,成為后來的批把山公園和重慶市少年宮,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條件優越的場所。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安如泰山、堅如磐石。”②當前,我國已經進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一定要適應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像鄧小平一樣,心中始終保持強烈的群眾意識,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誠心接受群眾監督,切實做到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三、民生意識:關注民生事業,號召共產黨人要切實為人民謀幸福
1952年6月7日,處事一貫低調的鄧小平在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七十三次行政會議上卻非常愉悅地對成渝鐵路通車慶典活動進行了安排和部署。“成渝鐵路通車是一件大事,不但是西南,在全國來說也是一件大事,熱鬧一下還是需要的。”③1952年7月1日,既是黨的生日,也是成渝鐵路通車的大喜日子。成都和重慶兩地同時舉行了慶祝成渝鐵路通車典禮。鄧小平出席了重慶市人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31周年暨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大會。修筑成渝鐵路可謂是西南各族人民半個世紀以來的夢想。反動統治者多次打著修路的幌子,掠奪人民的財產,鐵軌卻一寸也沒有鋪下,而共產黨人卻在西南解放后兩年多的時間內,迅速完成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修筑。作為四川人,同時又是主政西南的主要領導者、修筑鐵路的決策者和指揮者,鄧小平顯得格外高興和自豪。他興致勃勃地為通車典禮題下“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十個大字。早在1950年1月西南尚未全境解放時,十分關注民生事業的鄧小平就向中央報告了決定修筑成渝鐵路的計劃,很快得到中央批準和支持,并于1950年6月西南硝煙未盡的情況下開工。可以說,成渝鐵路既是幾十萬筑路大軍夜以繼日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軍區以及各級黨員領導干部不負人民的期盼與重托,用勤奮努力的工作換來的豐碩成果。鄧小平用簡短的題詞來慶祝這個雙喜臨門的節日,寓意十分深刻。他還特地邀請熊克武、但愁辛、劉文輝等四川耆宿參加通車慶典,讓這些親歷了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老人們實地體驗與感受共產黨人的辦事效率,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決心與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主政西南的鄧小平敏銳地意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已經從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轉到謀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上來了。因此,黨的當務之急是關注民生、改善民生。“如果過去吃不到鹽,現在還是吃不到鹽;過去穿不上衣,現在還是穿不上衣;過去吃不飽,現在還是吃不飽,這個國家究竟可愛不可愛呢?還是值得懷疑的。”①鄧小平用非常直白樸實的話,道出了中國共產黨要以為人民切實謀取幸福生活為工作重心的大實話。他要求西南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十分關心人民生活,要在代表會議上聚精會神地討論這個問題,討論如何改善人民生活的問題,把它作為一項中心工作”②。主政大西南期間,鄧小平的執政思路是先發展農業,再逐步發展工商業,“農業發展了,工商業就會慢慢發展起來,經濟就會漸漸繁榮起來”③。因此,他強調“各級人民政府當然應該用各種方法去幫助,主要是組織勞動與物質上的交流,以及研究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生產增加,使他們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和提高”④。由于西南的交通設施落后成為了工農業生產的瓶頸,鄧小平強調“經濟建設、交通先行”,西南交通建設一定要先行一步。他舉重若輕,開物成務,領導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把成渝鐵路和康藏公路等交通工程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并抓出了實效。
主政西南期間,鄧小平始終高度關注社會經濟和民生建設。1952年初,不斷升溫的“三反”“五反”運動對西南地區經濟生活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工商業出現了明顯的停滯現象,一季度稅收額減少近半,貿易額銳減,私營工業無事可做。工商業停滯造成了工人失業,普通群眾生活困難。鄧小平報中央批準后,果斷采取緊急措施,從恢復部分建筑業和私營工商業加工訂貨入手,啟動市場,增加就業人數,大大緩解了城市工人的生活困難。他在一則內部報道上得知甘孜、昌都地區的藏族同胞日常生活所需的鹽、茶葉嚴重短缺,立即批示有關部門迅速采取措施保證交通運輸暢達,想方設法組織好貨源,滿足藏族群眾的生活需求。按照鄧小平的指示,各地各級黨政機關克服重重困難,或組織馬幫運輸供應,或動員鹽商挑鹽上山下鄉兜售,有效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鹽和茶葉平價供應問題。為保證此類問題能得到長期解決,西南局還把少數民族地區的食鹽供應作為國營商業機構的一項政治任務,一旦出現食鹽脫銷現象,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2018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關注并切實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民生工作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都與新中國成立之初時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由以前的有飯吃、有學上、有房子住等基本需求向收入穩步提升、醫療持續優化、教育更加公平、住房日趨改善、環境越加優美、空氣愈加潔凈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轉變。這就要求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密切關注民生,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手,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重點解決好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統籌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
2019年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15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后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②新中國成立后主政大西南的鄧小平,在頭三年三個建黨節里,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慶祝生日,充分彰顯了他強烈的執政意識。他的憂患意識、群眾意識、民生意識為他后來在完成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甚至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過程中作出杰出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新時代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強化執政意識、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啟示。
(責任編輯 梁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