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創 孫瓊
內容摘要: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水平高速發展,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而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漢語作為中國的標志性語言已經吸引了許多外國學生的注意力。漢語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橋梁,在各個國家的影響力空前提升,諸多國家先后開設了孔子學院和漢語課堂。所以,如何激發外國學生對漢語以及對漢語文化的興趣至關緊要,趣味性在漢語教學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概述了趣味性原則的定義、趣味性教學的定義以及筆者在海外教學總結的幾點基于趣味性原則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趣味性原則 對外漢語教學 創新
筆者在菲律賓任教期間,有一個老教師問過我一個問題,他說:“黃老師,你這么年輕,學生會怕你嗎?學生能聽你的話嗎?”我說:“我不需要我的學生怕我,如果他們對我的課感興趣,自然就會聽我的話”。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知道自己有非常多的不足,為了讓學生喜歡上我的中文課,在增加課堂趣味性這一方面,我一直在摸索。在知網上看過幾篇關于增強對外漢語教學趣味性的論文,我才慢慢有所了解。趣味性原則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首先得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大量的模仿、重復、記憶等機械性活動,容易使人感到單調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應做到講解形象生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輕松地學,快樂地學。學生只有對漢語產生了興趣,才能更好更有效地進行學習。但是我深知,第二語言學習者不能過分依賴趣味性,依靠趣味吸引第二語言學習者,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特別是對于那些目的語已經具有一定水平的學習者,吸引他們最根本的東西應該是實用性等,所以教師在運用過程中要合理適度。
我所教的八個學生中,有六個都是華裔,這六個學生已經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有的已經是HSK6級的水平。我本科是播音主持專業,所以想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運用趣味性原則,用一點自己學過的知識,來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一.趣味性原則的定義
趣味性原則是指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用一些比較有趣的教學語言、教學活動或者表情動作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欲望,力求把上課講授形式從主動變為被動的一種教學原則。如果遵循趣味性原則,對外漢語教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靈活處理漢語教學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因此,趣味性原則不僅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同時也是一個基本要求。在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最能體現趣味性原則,對外漢語教師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恰當的肢體動作、生動的教學技巧、飽滿的激情等最大限度活躍課堂氣氛,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趣味性原則指導下,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時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把原本形式單一、晦澀難懂、枯燥無味的漢語課堂變得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和多樣化,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上來。
二.趣味性教學的定義
趣味性教學是指在趣味性原則指導下進行的一種教學,其教學實施過程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教師講授水平、教材內容、教材設計形式、課本語言、教學節奏、教師肢體語言、教學表達形式和整體教學設計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需要以授課形式和課本內容的興趣為出發點,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一種非常輕松且愉快的狀態下接收課上所學知識和內容。當然,趣味性教學也有它自身的局限,對外漢語教師在任教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當地教育文化特點、當地外語教育文化特點、當地漢語接受度、任教學校教學文化特點、任教學校外語教育文化特點、教室多媒體設施、學生的漢語水平差異、學生家庭背景等。
三.基于趣味性原則的對外漢語教學創新
(一)鞏固發音基礎
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就發現很多學生的中文發音是一個大問題,有的平翹舌不分,有的鼻邊音不分,有的舌尖前音和舌面前音分不清,更有甚者讓人一聽他說話就知道是一個外國人在學習中文,四個聲調完全混亂,為此,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方法來練習語音。
1.繞口令。針對學生的發音問題對癥下藥,平翹舌音發不好的學生,我會給他打印一張練平翹舌的繞口令,課間就可以練習,比如“隔著窗戶撕字紙,一次撕下橫字紙,一次撕下豎字紙,是字紙撕字紙,不是字紙,不要胡亂撕一地紙”。鼻邊音發不好的學生,我會給他打印一張練鼻邊音的繞口令,比如“男籃有個藍教練,女籃有個呂教練”,以下類推。
2.兒化和輕聲。事實上,有些學生的中文已經說得很好了,但還是不夠地道,又或者兒化和輕聲沒說好會引發歧義,是因為兒化、輕聲還沒能熟練掌握。比如說“爺們兒”,如果沒有兒化就很不地道,“頭”如果沒有加兒化就表示腦袋,加了兒化就表示領頭的。
3.語音語調。在這一方面,最基本的就是陰陽上去這四個聲調。首先我會告訴學生這四個聲調的調值分別是多少,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去聲是51。學生會自己拿手勢比劃。接著我就開始帶讀四字詞,“中國偉大,花紅柳綠,資源滿地,山河美麗,山明水秀”等。語音語調的課是和兒化輕聲安排在一起,每兩周一節。
(二)創新課堂活動
為了讓學生自信地說中文,并讓他們的漢語輸出最大化,每兩周我會花一節課的時間舉辦各類不同形式的課堂活動。
1.演講。一般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準備,演講的主題是“我”。我會提前放視頻讓學生了解演講者在舞臺上的表現,并告訴他們演講的姿態應該如何到位,比如眼神,手勢,走位等。讓我驚喜的是,有的學生非常重視這個活動,他們會在其父母的指導下完成一篇演講稿,在演講的當天,著裝還非常正式。
2.辯論。辯論的題目都是和中學生所面臨的生活問題相關,這樣一來,他們會比較有想法有共鳴,比如“初中生應不應該帶手機來學校”“中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網絡的發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和演講一樣,我會提前給學生播放辯論的視頻,給大家介紹如何辯論,學生也是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準備,查資料。前兩次辯論我都是采取正反兩方辯論的形式,但在后來我采用了聽證會的方法,即提供八個身份,學生抽簽選定自己要的角色,代表該角色的身份圍繞辯論題目展開討論。
(三)活用視頻教學
這是我經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因為每篇課文我都會運用視頻來教學。視頻的內容都是和課文知識密切相關。如,在學到“山洞”這個詞的時候,我給學生找了一個中國黃龍洞的視頻,這會讓學生意識到,原來“洞”除了原始人類和各類動物居住,在現今還成為了景觀,。有一次我在講“多么”這個語法點的時候,我給學生找了一段中國內蒙古大草原的視頻,我讓學生邊看視頻邊用“多么”說句子,學生開口便說道:“草原多么大啊!牛羊多么多啊!天多么藍啊!天氣多么好啊!人們多么幸福啊!”在講到“沿”這個語法點的時候,我放了《變形記》里面山區的一個片段,看完以后讓學生用“沿”說句子,學生答道:“他們沿著山路回家,沿路都是山區”等。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順便介紹中國的風景文化。
四.結語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我們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學習多元文化教學,把枯燥無聊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在趣味性原則的指導下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關于趣味性原則更加高效的利用,值得我們繼續探討。以上三點是我利用趣味性原則和自己所學專業知識所總結的教學上面的小方法,但都是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去開展。在實際漢語教學當中,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應盡力為學生樹立一個綜合、立體、豐滿的漢語形象,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漢語教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薛慧媛.趣味性原則在韓國小學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安陽師范學院,2019.
[2]程若娟.論趣味性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D].蘭州大學,2015.
[3]楊亞新.趣味性原則在對外少兒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2.
(作者介紹:黃創,沈陽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碩士,國家漢辦優秀志愿者教師;孫瓊,沈陽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