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劉研 郭鑫悅


[摘要] 目的 探討肩關節鏡術后患者皮膚損傷的原因,研究預防皮膚損傷的對策,制訂有效的護理措施。 方法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8年1~6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我院”)運動醫學科收治的行肩關節鏡手術治療的2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并記錄患者術畢返回病房即刻起至出院前皮膚出現損傷的部位,針對56例術后出現皮膚損傷的患者進行分析,研究導致皮膚損傷的原因,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選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肩關節鏡手術治療的231例患者作為試驗組,采取改進后護理措施。對兩組皮肝損傷的原因及損傷率進行比較。 結果 對照組皮膚損傷發生率為21.53%,其中碘酒造成皮膚損傷15例(5.77%),醫用粘膠劑造成皮膚損傷25例(9.62%),術中燒傷造成皮膚損傷3例(1.15%),肩關節支具造成皮膚損傷4例(1.54%),術中灌注致患肢腫脹導致皮膚損傷2例(0.77%),醫用粘膠劑過敏造成皮膚損傷7例(2.69%)。試驗組皮膚損傷發生率為4.76%,其中碘酒造成皮膚損傷4例(1.73%),醫用粘膠劑造成皮膚損傷6例(2.60%),術中燒傷造成皮膚損傷1例(0.43%)。試驗組皮膚損傷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改進肩關節鏡術后患者皮膚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增加患者的舒適度。
[關鍵詞] 肩關節鏡;皮膚損傷;碘酒;醫用粘膠劑
[中圖分類號] R473.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7(a)-019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skin inju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houlder arthroscopy, to research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skin injury, and to formulat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Using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a random selection of 260 patients undergoing shoulder arthroscopy surgery in the Department of Sports Medicine of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18 was selected and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kin lesion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immediately after patients returning to the ward until the discharge. The causes of skin lesions were analyzed in 56 patients with skin lesions after surge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From September 2018 to February 2019, 231 patients undergoing shoulder arthroscop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receive improved nursing measures. The causes of skin lesions and the incidence of skin injury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kin injury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1.53%, among which 15 cases (5.77%) were caused by iodine, 25 cases (9.62%) caused by medical adhesive, and 3 cases (1.15%) caused by burns during the surgery, 4 cases (1.54%) of skin damage caused by shoulder joint braces, 2 cases (0.77%) of skin injury caused by perfusion induced swelling of the affected limb during surgery, 7 cases (2.69%) of skin injury caused by allergic medical adhesive. The incidence of skin inju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4.76%, of which 4 cases (1.73%) caused by iodine, 6 cases (2.60%) caused by medical adhesive, and 1 case (0.43%) caused by skin burns during the surgery. The incidence of skin injur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mproving the skin nursing measures of patients after shoulder arthrosco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increase the comfort of patients.
[Key words] Shoulder arthroscopy; Skin lesions; Iodine; Medical adhesive
1931年Burman通過關節鏡在尸體觀察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肩關節鏡,肩關節鏡1958年起應用于臨床[1],伴隨著手術的發展,肩關節鏡技術已經成為許多肩關節疾病如肩袖損傷、肩關節不穩、盂唇損傷的最佳診療方法[2]。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體育健身項目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加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使肩關節的損傷不斷增多,且人們對于肩關節的活動及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肩關節鏡下治療肩關節疾病的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手術技術也在不斷的完善,其中,臨床護理干預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3]。
近兩年的護理工作中發現,有很多行肩關節鏡治療的患者術后出現皮膚不同程度的損傷,包括皮膚紅斑、撕脫、水皰等,額外給患者帶來痛苦,也給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為此,本研究針對肩關節鏡患者皮膚損傷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且有針對性地制訂了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6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肩關節疾病患者26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01例,女159例;平均年齡(50.92±9.04)歲。選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肩關節疾病231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其中男103例,女128例;平均年齡(47.21±12.04)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18~60歲。排除標準:①術前已出現皮膚損傷;②已知氧化鋅膠布過敏者;③濕疹、蕁麻疹、皮炎等皮膚相關疾病;④有膠布過敏史;⑤有碘酒酒精過敏史。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圍術期期間,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肩關節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支具佩戴、體位護理、疼痛護理、并發癥的觀察、功能鍛煉)。其中術后出現皮膚紅斑、撕脫、水皰的患者56例,針對皮膚損傷原因進行分析,制訂護理措施(包括更換膠布、術后檢查碘酒殘留、掌握粘膠劑粘貼去除技巧、改進肩關節外展支具等)。試驗組采取改進后的護理措施,得到實驗結果,計算損傷率,并進行數據的分析討論。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術畢返回病房即刻起至出院前皮膚出現紅斑、皮膚撕脫、水皰等損傷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損傷率比較及皮膚損傷原因分布情況
對照組患者260例,發生皮膚損傷共56例,損傷率為21.53%;試驗組患者231例,發生皮膚損傷共11例,損傷率為4.76%,試驗組皮膚損傷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 29.217,P < 0.05)。兩組皮膚損傷原因情況見表1。
3 討論
3.1 皮膚損傷的原因分析
3.1.1 碘酒灼傷
目前,肩關節鏡術前消毒多采用3%碘酒消毒術區皮膚,待干后應用75%酒精進行2遍脫碘,達到術前消毒的目的。肩關節手術多采取側臥位或沙灘椅位,由于重力的作用,術前碘酒消毒的過程中,碘酒會流至上臂,前胸下部以及肩胛部,在75%酒精脫碘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了這些部位,導致脫碘不徹底,從而造成患者皮膚的灼傷。
3.1.2 術中灌注導致患肢腫脹,皮膚張力增高
肩關節鏡手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微創手術,由于肩關節鏡的手術不能在止血帶下進行操作,術中出血難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導致關節鏡下出現血盲現象[4]。此外,在肩關節鏡手術中,肩關節囊擴張,導致關節囊內出血,也會造成鏡下手術視野不清晰。因此術中會采用持續關節沖洗的方法減少關節囊內出血,并且使鏡內手術視野清晰。關節沖洗液為每3000 mL袋裝生理鹽水中加入鹽酸腎上腺素1 mg,液體袋懸掛于高于設備0.5~1.0 m的高度,進行持續的關節沖洗[5],通常進行一臺肩袖手術的沖洗液量可達到10 000~15 000 mL。大量的關節沖洗液會導致術后患肢腫脹,使皮膚張力明顯增高,從而導致皮膚的損傷。
3.1.3 醫用粘膠劑造成皮膚損傷(MARSI)
是醫用粘膠劑移除后,皮膚出現持續30 min甚至更長時間的紅斑,伴或不伴水皰、糜爛或撕裂等皮膚異常的癥狀[6],造成損傷原因分析如下:
3.1.3.1 醫用粘膠劑選擇不當 ?對照組傷口敷料的固定中采用的醫用粘膠劑為氧化鋅膠布,具有黏著力強、透氣性不佳、耐高溫和低溫的特點,而黏膠劑黏性過強易導致揭除時發生張力性水皰和皮膚撕裂傷[7]。人的身體本身存在一定溫度,隨著粘貼時間的增加,膠布自身的溫度也會隨之而升高,皮膚與膠布之間的間隙會越來越小,黏性也會隨之而增加[8],因此術后換藥時撕脫膠布容易出現皮膚損傷。
3.1.3.2 浸漬 ?患者術后常因傷口疼痛導致翻身困難,平臥時間長,使背部及腋窩周圍等膠布粘貼部位出汗量增加,而將密閉性很好的膠布用于皮膚潮濕處,可能導致皮膚發生浸漬,而且不透氣的膠帶會使膠帶內部水分不易散發,導致皮膚浸漬和刺激癥狀,也因而更容易發生機械損傷[9-10]。
3.1.3.3 張力性損傷 ?張力性損傷是肩關節術后常見的皮膚損傷,多是因為粘貼不當導致表皮與真皮的分離而出現張力性損傷或水皰,粘貼的力度及手法可以影響MARSI的發生[9]。術后在固定手術部位的敷料時,膠布牽拉過緊,往往是先貼一端再拉緊貼另一端,使皮膚受力過大。
3.1.3.4 膠布撕脫損傷 ?主要因為醫務人員揭除膠布時的方法不當,如:揭除時未用手輕按皮膚、逆著毛發生長方向撕除或暴力撕除[11]以及膠布撕除時的角度不當。垂直、快速地揭去敷料使皮膚的剝離力上升[12],從而導致皮膚損傷。
3.1.3.5 膠布黏性殘余未及時去除 ?揭除氧化鋅膠布后,膠布粘膠與背襯結合不牢導致粘膠存留于皮膚上,護理人員未及時去除使黏性殘余長時間存留,導致皮膚刺痛、紅腫。
3.1.4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
由于膠布中的某些成分刺激而導致的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反應[9],主要是患者對膠布本身的粘膠或材料過敏,使粘貼部位皮膚紅、腫、丘疹及發癢,涉及部位不僅限于膠布邊緣,也涉及膠布四周的廣泛部位,且膠布粘貼時間越長,反應越嚴重[12]。
3.1.5 佩戴肩關節外展支具
肩關節鏡術后,為了降低縫合口的張力,減少固定錨釘失效的風險,目前多采用肩關節外展支具將肩關節外展位固定4~6周[13-14]。目前使用的肩關節外展支具為海綿制成的楔形支具,此支具的材質透氣性差,會給患者造成不適甚至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此外,在患者變換體位的時候,楔形支具的棱角中有時會造成皮膚撕裂傷。
3.1.6 術中燒傷
多數是因術中操作或管理不當導致灌洗液流量小、流速慢、等離子燒灼持續時間過長引起局部水溫過高或等離子刀頭直接燒傷皮膚組織[1]。
3.2 改進措施
3.2.1 膠布的選擇
對照組中氧化鋅膠布造成患者皮膚損傷率達9.62%,與其膠布本身黏度過強有關,且易引起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經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共同討論,認為肩關節鏡術后患者肩部敷料固定可選用黏性適中的膠布,即3M膠布。患者術畢返回病房后,護理人員檢查固定敷料所用粘膠劑類型,統一將粘膠劑更換為3M膠布。
3.2.2 防止患者出現過敏性皮炎
術前采集患者病史時,遇有膠布過敏者,在病歷封面注明患者床號、姓名、膠布過敏字樣,提醒術者及助手選擇可替代的粘膠劑。患者術后更換敷料時觀察膠布粘貼部位有無出現過敏反應,對于已知膠布過敏的患者更應加強觀察,詢問患者有無粘貼處及其周圍不適。
3.2.3 掌握粘貼技巧
在粘貼的過程中,避免膠布牽拉過緊:將膠布自然下垂輕輕平放于粘貼處,使之與皮膚貼妥,然后由膠布中央往兩邊用手指抹壓膠布,不可粘貼一側再用力拉扯膠布粘貼另一側,引起皮膚張力或牽拉力,導致皮膚的損害,粘貼時保證膠布與皮膚粘貼處無張力[15],且避免粘貼于患肢腫脹部位。
3.2.4 減少及避免碘酒灼傷
患者術畢返回病房后,護理人員仔細檢查上臂、前胸、肩胛及背部等易有脫碘不徹底的部位,發現碘酒殘留的部位應即刻用酒精進行脫碘,之后用溫水擦拭,避免碘酒存留對皮膚造成的灼傷。針對灼傷部位有水泡的患者應先用注射器將水泡中的液體抽出,再使用50%硫酸鎂與2%利多卡因溶液將紗布浸濕敷于患處,一天濕敷2次,直到水泡消失為止[16]。
3.2.5 掌握揭除技巧
揭除膠布時首先用剪刀剪斷傷口敷料與膠布連接處,之后一手輕按皮膚,一手撕起膠布的一角沿著皮膚水平方向緩慢撕除,手法為0°和180°角揭除技術[17],避免暴力、垂直、快速撕除膠布。
3.2.6 有效避免膠布浸漬
避免膠布貼在腋窩周圍,防止腋下汗液浸漬。如患者出汗較多,注意室內通風或開啟空調,保持適宜的室內溫度并隨時更換病號服,如發現傷口敷料及膠布已出現浸漬應立即更換。
3.2.7 及時去除粘性殘余
揭除膠布后,檢查皮膚是否留有粘性殘余,殘余處可采用酒精擦拭,對于酒精過敏的患者可于采用3M愛護佳免洗手消毒液擦拭,或蘸取有溫水、石蠟油、潤膚劑的棉球去除粘膠劑[18],從而避免粘性殘余長期附著造成患者皮膚的損傷。
3.2.8 減少肩關節外展支具對皮膚的損傷
與支具廠家溝通改進肩關節外展支具,將支具與患肢上臂與前臂皮膚貼合面改為通透性更好的材質。此外,術后第1天護理人員協助患者穿著無袖或短袖純棉內衣,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支具材料造成過敏性接觸性皮炎,保證患者的舒適,同時還可以避免身體直接接觸支具,從而對支具起到一定的清潔作用,避免細菌的滋生[19]。如有支具棱角造成不適,可用棉墊襯墊,以免棱角造成皮膚損傷。
3.2.9 提高護理員對MARSI的認知
全體護理人員規范化培訓,在清楚了解MARSI的易患因素后,可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20]。
3.3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率比較
通過兩組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兩組發生皮膚損傷率存在差異,且試驗組發生皮膚損傷率低于對照組,發生皮膚損傷的比例從21.53%降低到4.76%,其中碘酒造成皮膚損傷的情況從5.77%降低到1.73%,醫用粘合劑造成皮膚損傷比例從9.62%降低到2.60%,對照組中肩關節支具造成皮膚損傷4例,占比1.54%,醫用粘膠劑過敏造成皮膚損傷7例,占比2.69%,而在采用改進措施后,試驗組中并未發生以上兩種情況。提示本研究取針對皮膚損傷原因的改進措施有效地解決了肩關節鏡術后患者皮膚損傷的情況,從而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體驗感。
4 結論
肩關節損傷在近些年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關節鏡下治療肩關節疾病已經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護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不斷發現問題,通過總結護理臨床工作經驗,查看諸多學者的理念的方法,本科室制訂了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為患者減輕了痛苦,也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專業性。
[參考文獻]
[1] ?劉鳳祥,范少勇,齊城成.肩關節鏡術并發癥的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8):141.
[2] ?Prietto C. Arthroscopic shouler treatment-what can and cannot bedone [J]. Wes J Med,1993,159(4):484.
[3] ?玄文虎,張應鵬,鐘波,等.無牽引裝置的側臥位肩關節鏡下肩袖縫合術[J].臨床醫藥實踐,2009,2(3):1300-1302.
[4] ?張俠.肩關節鏡手術術中兩種關注方法的效果比較[J].全科護理,2014,12(25):2360-2361.
[5] ?Rains DD,Rooke GA,Wahl CJ. Pathomechanisms an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atient positioning and anesthesia during shoulder arthroseopy [J]. Arthroseopy,2011,27(4):532-541.
[6] ?Mcnichol L,Lund C,Rosen T,et al. Medical adhesives and patient safety:state of the science [J].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13,40(4):365-380
[7] ?陳琛,陸巍,吳玲,等.醫用粘膠劑相關性皮膚損傷文獻的系統性回顧[J].護理學雜志,2016,31(20):99-103.
[8] ?孫琰.護理干預在醫用黏膠相關皮膚損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4):242-243.
[9] ?付秀云.醫用粘膠劑相關性皮膚損傷的國內外研究現狀[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8):1665-1668.
[10] ?陳紅菊.綜合ICU醫源性皮膚損傷患者的護理干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3):387-388.
[11] ?張莉萍,戴曉冬,趙靜.住院患者醫源性皮膚損傷的常見類型與原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8):24-26.
[12] ?張雪慧,蟻曉青,劉玩珊,等.ICU醫源性皮膚損傷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方案討論[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9, 10(14):150-152.
[13] ?費文勇,Young Park J,章洪喜,等.關節鏡下縫線橋技術修復全層肩袖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3,29(2):21-24.
[14] ?高小雁.骨科用具護理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8-114.
[15] ?嚴鵬,楊麗容,歐碧儀,等.術后切口周圍皮膚撕脫傷的護理對策[J].中西醫結合護理,2017,3(8):112-114.
[16] ?徐寅,謝士芳,夏冬云,等.預防老年患者醫用粘膠相關性皮膚損傷的皮膚管理策略[J].護理學雜志,2019,34(19):53-55.
[17] ?李素玲,李雪瑩,鄧敏怡.醫用粘膠相關性皮膚損傷影響因素分析及預防策略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 29(10):1660-1662.
[18] ?代金麗,何華云,楊麗莎,等.護理專案在降低新生兒醫源性皮膚損傷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8, 33(8):681-684.
[19] ?楊琪.脊柱結核手術患者軀干支具護理及對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8,25(10):51-52.
[20] ?朱自榮.探討PICU醫用粘膠劑相關性皮膚損傷的相關因素和預防對策[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 4(41):23.
(收稿日期: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