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佳琦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21)
山西是我國琴樂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春秋時期的師曠到民國年間閻錫山振興雅樂,兩千余年,綿綿不絕。自古琴藝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山西古琴藝術逐漸走向復興,但是琴學研究尚未有序展開。近年,棲云琴社逐步開展三晉琴史的研究工作,深入搜集琴人、琴社、琴譜、琴器等研究地方琴學的基礎資料,對山西琴學的發展大有裨益。今不惴淺陋,將山西省圖書館所藏琴譜文獻作一簡要敘錄,同時也為館藏文獻按四部分類法切塊整理做一種有益的探索。
《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傳琴譜大全》十卷,(明)楊表正撰,明萬歷十三年(1585)金陵富春堂刻積秀堂印本。一函五冊。十行二十四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索書號69772-76。《山西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
楊表正,號西峰,是明代重要琴派——江派的代表琴家。此書初刻于萬歷元年,凡六卷,萬歷十三年,增訂為十卷本。是書楊氏自序稱:“是譜先于萬歷元年春曾刻秣陵寓舍憑虛閣,今則校正重刻,復增新曲數十操,則前之未備者益得其詳,前之差謬者始得其正,視舊刻不啻天壤矣。”卷一至二論琴,記述自黃帝以來歷代琴人故實及琴律、琴法等,卷三至十為琴譜,收錄一百零五曲。
此書在明代琴譜中并不稀見,清代卻未曾刊刻。正如此,也容易受到忽視,許健《琴史新編》無一語提及。實際上,此書是明代最重要的琴歌譜集。査阜西《琴曲集成》據本提要云:“有文、無文是劃分浙派、江派界限的重要具體因素之一。楊表正在萬歷初年強調‘正文對音’,與浙派‘去文以存勾踢’對峙”,可見其書旨趣。全書收錄琴曲皆配以詞,其中《金陵吊古》等十余曲為楊表正所作。
據琴界前輩講,査阜西早年與彭祉卿、張子謙相識之前,逢彈必唱,即只要彈琴,口中必唱歌詞,與外地琴派絕不相同。其實這正是江派的特色,如今已非常稀見。近年學界頗有人致力于古典詩文吟誦和江派琴譜的研究,對今后琴歌發掘、詩文吟誦的深入研究,應當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蓼懷堂琴譜》不分卷,(清)云志高輯,清康熙中蓼懷堂刻本。一函六冊。六行十二字,白口,無魚尾,四周雙邊。索書號320315-20。《山西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
云志高,字載青,號逸亭,廣東文昌(今海南)人。嘗游燕京,與國工金陶學琴,針芥相投,得其秘傳,因訂成此《蓼懷堂琴譜》,時在康熙二十六年。此書是嶺南琴派在《古岡遺譜》之后的重要琴譜,民國年間《古岡遺譜》失傳后,嶺南派即以此譜為最早。譜中收錄琴曲三十三首,在《漁樵問答》等曲目的傳播與改訂上有重要貢獻。書中講指法稱為“字母”,收錄了一些罕見的指法,如“大蟹行”等,査阜西以為“確是罕見古本”。
《誠一堂琴譜》六卷《琴談》二卷,(清)程允基撰,清康熙四十四年程允基誠一堂刻本。一函四冊。八行十三字,小字單行同,四周雙邊;《琴談》十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索書號117222-25。《山西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
程允基,字寓山,新安人。早年廣交游,折中諸家,而以虞山為旨歸。此譜收三十六曲,皆靜遠淡逸之音。此書主張琴為“禁放逸、斂性情之具”,又說“琴學與字學略同”,分析鞭辟入里,誠得琴中三味者。
《五知齋琴譜》附《鐫書八要》八卷,(清)清徐祺編撰、周魯封匯纂,清雍正二年(1724)刻乾隆十一年(1746)懷德堂刻本。一函六冊。八行十八字,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索書號132521-26。《山西省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惜誤為“成都葉氏刻本”。
徐祺,字大生,號古瑯老人,清初廣陵派琴家。此譜初刻于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二年始行于世,其后乾隆二年體仁閣重刻,同年紅杏山房又重刻本,到十一年懷德堂重刻時,琴壇幾乎人手一編。全書凡八卷,卷一琴論三十六篇,卷二至八選各派琴曲凡三十三首,各曲皆有解題、后記、旁注,述其傳派、源流。曲譜葉間有欄線增粗,以示節奏緊促之意,亦為此譜首創。
《松風閣琴譜大全》二卷,清程雄輯,《指法》一卷,(清)莊臻鳳撰、(清)程雄訂正,清三槐堂刻本。一冊。六行十二字或二十四字,黑口,雙對黑魚尾,四周單邊。索書號61688。《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
程雄,字穎庵,休寧(今屬安徽)人。《四庫全書》只收錄二部琴譜,即《松弦館琴譜》與此譜。全譜收十一曲,意在提供秘本、表彰師承,每曲都注明作者與傳授人。首刻于康熙十九年,其后刻本只有文粹堂本與此三槐堂本,皆坊刻,不知孰為先后,三槐堂本今較少見。
《誠一堂琴譜》六卷,(清)程允基選訂,清康熙四十四年程允基誠一堂刻后印本。一函四冊。索書號61695-97。《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
現代企業管理機構的有效運轉,就需要對傳統的從決策階層到管理階層、再到執行階層的“金字塔型”的管理結構體系實施優化,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起扁平化的管理組織機構體系,減少中間環節,避免權責不清、多頭管理情況的發生,優化管理結構,樹立管理程序,明確機構職責,建立起反應迅速、處置果斷的管理結構體系。
此書與上述善本版本有異,內容全同。
《自遠堂琴譜》十二卷,(清)吳灴匯輯,清嘉慶七年(1802)廣陵吳氏刻本。一函十二冊。八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單黑魚尾,左右雙邊。索書號138438-49。《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
吳灴,字仕伯,揚州儀征人。吳氏殫心琴事數十年,古譜雅操,靡不貫通。八十三歲時刻成此譜。此譜為清代廣陵派五大琴譜之一,也是繼《五知齋琴譜》之后流行最為廣、影響最深的琴譜。此譜刻本只有一種,但有愛日堂重修與學海堂重修兩種印本。
《與古齋琴譜》四卷,(清)祝鳳喈述錄,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淞北陸退耕抄本。一函四冊。據清清咸豐五年浦城祝氏刻本鈔。九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白口,無欄。索書號140240-43。又,本館存復本一部,民國鈔本,一函四冊。索書號174018。
祝風喈,字桐君,清代琴家,浦城琴派創始人。此書名為琴譜,實際上只有琴論而無琴曲。論述涉及打譜、演奏、制曲等,精義迭現。如《堅護指甲法》云:“人手指甲,有剛柔不同,剛者彈按有勁,柔則軟弱易斷,法以生姜白芨等分,切片,水熬濃,蘸指甲上,久漸堅硬有力。或用川椒同指甲末,水煎蘸之。或以僵蠶燒煙薰之。均可令指甲堅厚。”是歷代琴譜中僅見的此類記載。
《琴學入門》二卷,(清)張鶴輯,清同治十三年張氏心響往齋刻本。一函三冊。十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無欄。索書號61695-97。《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又,本館存復本一部,為2006年山西琴師李慶中先生捐贈,索書號180481-83。
太平天國時期,戰事紛爭,廣陵派琴人亡命不遑。此時福建浦城的祝秋齋、祝鳳喈(桐君)兄弟來到上海,得琴壇盛名。上海玉清宮道人張隺(靜薌)從祝桐君學琴,于同治三年把祝所著《與古齋琴譜》摘要錄出,和祝所傳給他的二十個大曲刻了這一部琴譜,時在同治六年。這時江南琴壇正在衰歇,唯獨祝氏的琴學大盛,甚至傳到了京師。祝氏有二百多個琴曲整理未出稿,《琴學入門》所刊琴曲,如挾仙游、石上流泉、、靜觀吟、樵歌、高山、圯橋進履、莊周夢蝶、風云際會、釋談章等多是經他整理過的。此譜是晚清琴壇流傳最為廣泛的琴譜,帶有普及性意義。
此譜是川派古琴最重要的琴譜之一。清末太平天國起義頻繁,江浙動蕩不堪。一批王公貴族、士族文人、僧道人士因安逸生活不保,紛紛云游四海,西遷蜀地,尋找安身立命之所。馮彤云、曹稚云、錢綬詹等文人到四川做官,一些僧道沿著長江溯流而上,如張孔山。由于缺乏詳細的史料記載,均不能確知這四位江浙琴人入蜀的確切年份。他們將優秀的虞山、廣陵琴韻帶入川中,在當地興起操縵熱潮,清光緒二年(1876),秦中名士唐彝銘將自己多年收集的琴譜與張孔山、曹稚云傳授的曲操編訂成《天聞閣琴譜》,由張孔山親自審訂,葉介福出資刊印,成為當時流行最廣的琴譜之一。
《山西育才館琴譜》不分卷,佚名輯,民國山西育才館雅樂科石印本。一函一冊。行款不一。索書號061687。《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
民國初年,閻錫山振興雅樂,聘請湖南顧卓群、顧梅羹、江西彭祉卿等泛川派著名琴家來晉授琴,于山西育才館、山西國民師范學校開設雅樂科,教授樂理、樂史、指法等,并將平日所用琴譜輯為一編,是民國山西古琴界唯一一部琴譜,對山西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此書封面有墨書“琴譜”二字書名及五首曲名,分別是《漁樵問答》《陽關三疊》《普庵咒》《醉漁唱晚》《梅華三弄》。版心上有“琴譜”二字,下有“育才館雅樂科印”七字,然而版式并不統一,《漁樵問答》的版心所印為“漁樵問答”四字,與其他不統一,為“聲字合琴譜”,只有曲詞,旁注工尺譜,無減字譜。其他曲名則在減字譜旁標有工尺譜。琴譜后有《中西樂律之比較》,共九頁,列表如《律呂相生與三和弦組音之比較表》《律呂音位與半音階之比較表》《五聲二變與基礎七音之比較表》《五聲二變與長短音階之比較表》《同聲和聲與音程之比較》《均調與長短調子之比較表》《板眼與拍子音符之比較表》《琴譜指法與樂譜記號之比較表》,對于中西樂律基本問題做了極為清晰、明了的解說。
在上述古籍文獻之外,山西省圖書館尚收藏有三部建國初期印行的琴譜,本不屬于古籍文獻,但由于當時印數較少,如今也都已成為稀見版本,一并縷述如下。
《臞仙神奇秘譜》三卷,(明)朱權輯,北京音樂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刻本。一函三冊。索書號000497、001200、113213。《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
此書有汪孟舒署名,牌記云:“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據明刊本影印”,后附有查阜西先生跋與袁荃猷先生《神奇秘譜指法集注》。《神奇秘譜》是目前我國存世刊印時間最早的古琴曲譜集,歷來為琴家重視。此書底本為上海琴家胡公玄舊藏,現藏于上海圖書館。此書與收入《琴曲集成》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版本有異,因此對于研究明代琴譜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
《梅庵琴譜》,王燕卿講授,徐立孫編述,江蘇文藝出版社1959年石印本。一冊。索書號012003、012004。《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
此書有柳詒征題簽,牌記云:“1958年秋南通梅庵琴社編訂”,前言落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江蘇分會籌委會,1959年5月。”《梅庵琴譜》是百年來版本最多、流傳最廣的琴譜,此譜首刊于民國二十年,本館所藏為修訂本,亦即第二版,其后輾轉于香港等地印刷,甚至還出版了英文版。它的祖本為今藏于荷蘭萊頓大學漢學圖書館的《龍吟觀琴譜》孤本。
《太音大全集》五卷,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明正德嘉靖間刻本。此書系《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之一種,一函三冊。索書號146621。《山西省圖書館普通線裝書目錄》著錄。
此書1942年由陳濟川等在來薰閣上海分店為鄭振鐸購得,為周慶云舊藏,有袁寒云題跋,書內有精美版畫百余幅,因此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第五函。此書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琴論專注,書中提到的很多琴學理論、琴譜以及稱引的唐宋古書,對于琴史研究都是極為寶貴的資料。
山西省圖書館所藏14種16部古琴譜,絕大多數是早期流傳于山西的琴譜,后通過捐贈、購買等方式收歸公有。在版本上跨越明、清、民國以至今日,流派上則兼及江派、虞山派、廣陵派、閩派、泛川派等重要流派。窺豹一斑,大致可以窺探到早期山西所受琴派的影響。

表1 山西公共機構所藏琴譜古籍統計表
古琴流派紛呈,但對于某一個地區而言,并非所有的流派都能具有影響力。近年山西省圖書館、山西省古籍保護中心編印了《山西省古籍普查目錄初編》,著錄全省絕大多數公共圖書館所藏古籍資源,其中琴譜資源共34部(見表1),溢出上述山西省圖書館的,只有山西大學所藏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琴譜諧聲》、光緒十九年刻本《枯木禪琴譜》、光緒二十二年刻本《立雪齋琴譜》等數種,山西省博物院所藏鈔本《新刊發明琴譜》,有“雙鑒樓藏書印”,是傅增湘雙鑒樓據明嘉靖九年黃龍山本而抄,并非山西本土流傳的琴譜。從公藏琴譜來看,浙派、諸城派、九嶷派古琴譜在山西流傳相對較少,虞山派具有代表性的《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在山西公共圖書館也未見到。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清代、民國山西范圍內古琴演奏者的琴學旨趣與流派傳承,對于山西琴史的研究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