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皓月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0)
《名揚四海》的故事源于作家大衛·迪·施華的一個構想,他想要為逐夢的少男少女們寫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隨著這個想法的不斷成熟,它被制作成了一系列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和舞臺劇,最終以音樂劇享譽國際。
《名揚四海》基于紐約菲奧雷洛·亨利·拉瓜迪亞表演藝術高中的故事改編,于1980年制作成歌舞電影,隨后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劇中明快的節奏和動感的舞蹈隨即吸引了制片人,于是劇作家何塞·費曼德斯(Jose Fernandez)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音樂劇劇本。與此同時,斯蒂夫·瑪戈西斯(Steve Margoshes)和賈克斯·李維(Jacques Levy)為其編寫出了富有時代氣息的動感旋律和語言,音樂劇《名揚四海》由此誕生。
《名揚四海》的世界性主題,使其跨越文化語言障礙在全球各國深受歡迎,并讓兩代人緊緊追隨、膜拜了近30年,足以顯示出該部劇的巨大魅力及其所包含的滿滿正能量。
音樂劇《名揚四海》講述了一群來自不同家庭背景且擁有不同性格的學生,因為一個共同的夢想來到紐約表演藝術高中學習。在匆匆四年的學習歷程中,他們都經歷了歡笑和淚水的洗禮。劇中描繪了尼克和賽琳娜之間情感的成長、泰龍學習態度的轉變、超重舞蹈演員梅伯的堅持以及賽琳娜因為一時的利益引誘,退學前往洛杉磯發展,而慘遭吸毒被騙,落魄潦倒,最終因吸毒過量去世的故事。四年的學習成長使他們都認識到想要名揚四海,并不能指望一夜成名,而是需要真實的努力付出。故事的最后,他們畢業了,但大家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一起期待著明天。
本劇除了表現一群生活在藝術殿堂的青少年的故事之外,也折射了西方社會的文化。對成功的定義,對夢想的堅持,教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的成長變化,都通過藝術學校這一個平臺進行了多層次、多方位的生動展示。
通過對音樂劇《名揚四海》創作手法進行深入剖析,可以發現其調性、結構、敘事手法和戲劇性表現手法無不體現了該劇獨特的音樂特征。其音樂各要素的貼切配合增強了音樂劇的表現力。

表1 音樂劇第一幕主要曲目調式、調性結構布局表
上表是音樂劇《名揚四海》第一幕中主要曲目的調式、調性結構布局表,通過對該表的觀察分析,筆者認為調式調性的轉變對音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著劇情不斷向前發展。從表中可以看到第一首歌曲由E大調開始,最后一首歌曲也結束在E大調上,其注重了調回歸的思想。歌曲與歌曲之間也進行不斷轉調,符合了戲劇性表現的需要。曲目之間的轉調大多為近關系轉調和遠關系轉調,與劇情的層層遞進和跌宕起伏相貼近。因此,在音樂劇作品中進行音樂轉調的處理是其必不可缺的創作手法,適宜地運用轉調可以使該劇更具戲劇化色彩。
用于情感表達的歌曲是具象的,當它與劇情結合后,就會產生戲劇性的段落結構。這種結構在一定意義上與曲式結構有某種相同的共性,它們都是為了構建整個作品的框架,使作品脈絡更加清晰具體、完整平衡。
1.音樂的宏觀結構
從音樂的宏觀結構上看,其曲式結構符合“起承轉合”的藝術創作結構技巧,即為ABCA。可見,其音樂與劇情的完美結合增強了該音樂劇的表現力。
A部分:
在劇情上,一群性格迥異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當得知自己被表演藝術學校所錄取時,大家都滿懷期待與信心,相信通過自己四年的努力學習、工作一定能夠成功,并且最終能夠名揚四海。
在音樂上,學生們得知自己被表演藝術學校錄取時,突然音樂一轉,氣氛高漲,加入了現代化的樂隊編制,演唱形式變為多聲部重唱,并與說唱相結合。其音樂主題的大量呈現為接下來的音樂發展做了充分的準備。
B部分:
在劇情上,尼克、喬、泰龍和卡門分別講述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以及他們各自的身世背景。這一部分與之前的內容相承接并逐漸揭露矛盾,為接下來矛盾的爆發作鋪墊。
在音樂上,運用之前音樂主題材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變化,加入更多不同的演唱形式,清晰展現出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為接下來角色們的不同表現做鋪墊,使得更好地讓觀眾產生共鳴。
C部分:
在劇情上,出現了老師們爭論的情景,老師之間各自激烈地發表著彼此不同的看法,學生們也感悟到自己所面對的現實與理想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一部分內容直接激化了矛盾,進一步推動了接下來劇情的發展。
在音樂上,作曲家運用轉變節奏、和聲和調式調性等創作手法,使之與之前的音樂材料產生明顯的對比,符合矛盾劇情的需要。
A部分
在劇情上,學生們就要畢業了。他們一直努力,也經歷了歡笑和淚水的洗禮,但是始終期待著明天。
在音樂上,作曲家將之前所運用的轉變和聲、調式調性、織體等創作手法回歸至起初,使音樂材料與開頭相呼應,進一步揭示了該劇的主題。
2.音樂的微觀結構
在音樂劇中,分節歌形式、單二部曲式和單三部曲式等小型曲式是最常用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曲式結構,在音樂劇《名揚四海》的曲目中就使用了這些小型的曲式結構。如《I Want To Make Magic》(我想創作奇跡)的曲式結構是AABA,這種結構是幾乎所有現代的百老匯作曲家創作的核心。剛開始呈現A部分的主題,即為主弦律,交代尼克此時的心境。B部分作為感情的升華,旋律發生變化,抒情的成分增多,唱出了尼克依次想要成為的樣子。再現A部分,進行情感的總結和回歸;又如《Bring On Tomorrow》(期待著明天)的結構為分節歌形式,兩段歌詞配了同一曲調,由卡門和施羅莫對唱,唱出了兩個人的默契以及對未來的期許,簡短而不失深刻。
音樂劇的微觀結構還包括多樣的演唱形式。在音樂劇中,作曲家為有時為了進一步豐富劇情會采用獨唱和合唱相結合的手法,甚至還與對白相結合,表達特定的思想情緒。在音樂劇《名揚四海》中,作曲家就合理運用了這種創作手法,進一步深化了作品的劇情內容表現;如《Bring On Tomorrow Reprise》(期待明天重復)第一段先分別由施羅莫、賽琳娜唱出自己對未來的期許,隨著鼓點的加入、全體成員加入,氣氛逐漸熱烈起來;第二段先由梅伯唱出,緊接著是梅伯和埃利斯的合唱以及喬和泰龍的雙重唱,最后是全體成員加入大合唱,唱出大家一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氣氛達到高潮,歌聲充滿整個劇場,最后在熱烈的情緒中結束,使觀眾久久不能自拔;再如《Hard Work》(努力工作)中,結合了獨唱、合唱和對白多種形式,生動介紹了每一位同學,還有教師對他們的警告,為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做了鋪墊。
音樂劇中特有的歌舞戲劇段落也是音樂劇的微觀結構之一,由于音樂劇講究連貫和整體的歌舞音樂場景,會有臺詞轉唱、唱轉臺詞的“兩段式”,也有臺詞轉唱再到舞蹈的“三段式”等表現方式。在音樂劇《名揚四海》中,不少段落的發展實際上恰恰體現了這個過程。例如《Hard Work》(努力工作)即為經典的臺詞轉唱、唱轉臺詞的“兩段式”,由臺詞進入歌曲,唱著說,說著唱,生活氣息濃郁,再通過作曲家不斷地轉調以及演唱形式的改變,推進了情節的發展和情感的表現,將氣氛推向高潮,表現了同學們對未來充滿著期待和熱情。
音樂是音樂劇敘事手段中必不可缺的要素之一,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音樂劇的音樂是劇本化的”或“文本化的”表述性的音樂,其目的在于闡釋文本。音樂劇的作曲需要詞作者、編劇等通聯合作,首先要以文本大綱和戲劇場景為依據來作曲;然后在此基礎上構思劇情和情節,并修改和創作音樂,完成戲劇高潮和音樂高潮的設計;再然后是進一步修改和創作音樂,增加歌舞表演的空間,制造全劇歌舞高潮。”
我們縱觀音樂劇《名揚四海》的創作過程,其完美地體現了以上的原理。如音樂劇《名揚四海》中泰龍的音樂設計,這幾段音樂不僅塑造了泰龍的形象,而且其戲劇高潮和音樂高潮的設計將全劇氛圍推向了高潮。
因為音樂情緒變化的戲劇性特點,作曲家可以采用多種音樂表現手法來實現音樂劇的敘事效果。比如在音樂劇《名揚四海》中就有效運用了重復或變化重復的手法,使主題旋律屢次呈現,加深了人們對音樂形象的印象和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巧妙運用模進,使旋律的情緒發展推向了新的高峰;再如作曲家在描寫劇中每一個有意義的事物時,通常會借用交響詩和標題音樂等中經常使用的“主題變形”的手法,使之能與某些短小的音樂動機聯系到一起。通過“主導動機”在音樂劇中的變奏和反復使用,充分刻畫和預示了接下來要發生的情節,而在音樂劇《名揚四海》中,這種創作手法多處得到了體現。
音樂劇《名揚四海》第一幕包含11首歌曲,第二幕包含9首歌曲。歌曲類型豐富,風格多樣,但是從戲劇性的表現特征上講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敘事過渡銜接型的歌曲
這種歌曲主要是描述劇中人物的行為或介紹他們之間關系的唱段,對整體音樂劇結構過渡銜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賽琳娜的唱段《Let’s Play A Love Scene》(讓我們演一場愛情戲)和《Think of Meryl Streep》(想想斯特里普),表達了她由對尼克的愛戀到尼克不給予她回應的氣憤,為接下來尼克和賽琳娜的對唱《Love Scene》(愛的場景)做了鋪墊。前兩唱段對劇情的過渡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2.抒情式告白型的歌曲
告白型的歌曲專指的是,以音樂劇中特定的人物角色為抒情對象或主體,其進行“獨白”或“情歌對唱”的歌曲,或者是劇中角色對某個人物有了重新了解而進行感情宣泄的一些唱段。如喬的唱段《Can’t Keep it Down》(不能情緒低落)唱出了他對學校一個女生的仰慕之情;再如暗戀尼克的賽琳娜的唱段《Let’s Play A Love Scene》(讓我們演一場愛情戲),在這首歌中唱出了她如何希望可以在一場戀愛的戲里表達她對尼克的感情。
3.戲劇沖突決斷型的歌曲
這類歌曲包含著強烈而明顯的對比和戲劇沖突,對推動劇情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類歌曲往往成為劇中最為精彩的唱段。如劇中舍曼小姐和貝爾小姐的對唱《The Teacher’s Argument》(老師的爭執),英文老師舍曼小姐想要讓泰龍不及格,而舞蹈老師貝爾小姐站出來要幫他說話。她們就創造力和書本知識哪個更為重要進行了一番爭論。這個唱段包含著極強的戲劇沖突,有力推動了接下來的劇情發展。
由以上歸納整理可見,音樂劇《名揚四海》的歌曲中,戲劇性包含了敘事性、抒情性和沖突性。音樂劇《名揚四海》整體戲劇效果的體現,與作曲家在創作歌曲時對以上三個戲劇性表現特點的恰當把握是分不開的。
音樂劇《名揚四海》中經典的音樂歌曲創作,使其成為西方音樂劇音樂的典范,對于之后其他作品的音樂創作起到示范和借鑒作用。該劇將科技手段與音樂劇的創作相結合,使其呈現出國際化水平的舞美效果,對西方音樂劇舞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其產生的巨大市場價值的成功經驗也成為了西方其他音樂劇創作的標桿。
音樂劇《名揚四海》的內容十分豐富,劇情的設置符合大眾的口味,其中體現的現實意義也引發了觀眾情感上的共鳴,使現場觀眾無不為之感到瘋狂,而且其舞美立體、豐富,展現了表演的高質量水準。因此,對我國音樂劇創作的啟示是,需不斷提升國內音樂劇劇本創作的質量,轉變創作觀念,并有效運用科技對舞美進行合理設計,實現舞臺的人、物、景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