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教師發展中心 楊萬東
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是自然現象,只有在遭遇問題時出現不同的想法,出現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學生才能在交流中面對不同的思路,從而尋根問底,辨別是非,對數學規律產生深刻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在課堂學習中應該正視學生的錯誤,并善于抓住這些錯誤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廣泛交流和辨析,從而讓他們從典型錯誤中領悟到更多的知識,推動他們的數學學習更加深入。
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可以分為很多類型,如果不是無心造成的錯誤,而且這樣的錯誤還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這樣的錯誤就應當重視起來,可以刨根問底,讓學生將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這樣其余學生可以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再來思考這個問題,并做出自己的判斷。經歷了這樣的學習,學生對于問題的認識會更加清晰,原本錯誤的學生也因為這個矯正過程而受益。
例如,在“間隔排列的規律”的教學中,我帶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一條路長200 米,在路的一邊植樹,間距為40 米,已知路首尾兩端都植了樹,要準備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嘗試之后,我組織了集體交流,其中有一種做法是“200÷40+2”,我追問學生“為什么要加2”,學生給出的答案是路首尾兩端都植,所以樹的棵數要加上2。在學生說明理由之后,我引導他們通過畫圖來體會除法的含義,學生在畫圖之后發現,200÷40 算得的是將200 米長的路平均分成了幾段,這樣學生就結合圖示弄清楚了除法算式的含義,并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分成的段數比所植的棵數少1 的規律。之后我再改變問題,讓學生算一算如果路兩端都不種樹,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很快發現了相關的規律,有的學生還將兩個問題聯系起來,發現間隔排列的時候,夾在中間的物體數量少1,這使得他們對于這類問題的數學模型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因為教師關注到學生犯的典型錯誤,所以引導學生聚焦這個問題,通過畫圖等方法來體會除法算式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在圖示的幫助下清晰地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經歷了這樣的學習,學生可以更為清晰地認識這類數學模型。
學生在課堂上犯錯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候學生犯的錯體現了學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所以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廣泛交流,讓他們說說自己到底是怎樣想的,然后組織其他學生辨析這樣的想法有沒有道理,有沒有可取之處,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收獲更多。

華應龍老師曾經說“化”錯就是顛倒錯誤,是幫助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化錯的工作是建立在肯定學生錯誤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完成勘誤。所以在學生出現想法錯誤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手段來認識錯誤,并完成化錯,這個內省的過程對于學生領悟數學是有利的。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我從一個簡單的“數青蛙”兒歌導入,讓學生先順著熟悉的兒歌數一數: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在數了幾句之后,我停下來讓學生思考:像這樣數下去,能不能數完?學生一致認為不能,之后我推動學生想辦法去解決這個“數不完怎么辦”的問題,學生想到了用文字表示、用符號表示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但是在學生展示他們的表達方法時,發現有這樣一類錯誤:a 只青蛙b 張嘴,c只眼睛d 條腿。對此,我引導學生對比這樣的表達方式與之前的兒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學生經過比較和交流,提出這里的字母要表示出青蛙的數量和嘴、眼睛以及腿之間的關系,于是他們想到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嘴、眼睛和腿的數量。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字母的含義和用字母表示數的作用有了更深的體會。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正視錯誤,要善于發掘學生所犯錯誤的價值,并引導學生利用錯誤、化解錯誤,這樣讓學生有更開闊的眼界、更深入的認識,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