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河
(廣平縣中醫醫院,河北 邯鄲)
疝氣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外科疾病,是指人體器官或部位的某部分偏移了原來的部位,經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處進入到了另一部位的情況[1]。小兒疝氣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患兒胚胎時期腹股溝處產生腹膜鞘狀突未能完全關閉,致腹腔內小腸、網膜等組織進入鞘狀突而引起。小兒疝氣通過明眼觀察或觸摸可現明顯腫塊,腫塊突出時患兒出現下墜感,并伴腫痛或牽引性疼痛[2]。本案選取了我院外科所收治的100例小兒疝氣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對其行小切口術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本案研究對象100例,均為我院外科于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所收治的小兒疝氣患兒,所有患兒均與小兒疝氣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相符,且經B超檢查確診。排除合并存在肝腎功能障礙、存在血液系統、免疫系統、患有感染疾病、精神疾病等患兒。依手術方法不同將患兒分為傳統組與小切口組,每組50例。傳統組患兒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1~8歲,平均(4.61±1.43)歲;病程3周至8個月,平均(4.92±0.57)個月;臨床分型:易復性10例,難復性15例,嵌頓性16例,絞窄性9例。小切口組患兒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齡1~10歲,平均(4.82±1.42)歲;病程3周至8個月,平均(5.03±0.49)個月;臨床分型:易復性12例,難復性14例,嵌頓性15例,絞窄性9例。兩組患兒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傳統組患兒行傳統開放手術進行治療,操作如下:患兒取仰臥位,給予患兒全身麻醉,于恥骨聯合起平行腹股溝韌帶做一3~5 cm斜形切口,利用小拉鉤、蚊式鉗將皮下組織進行鈍性分離,使精索與腹外斜腱膜完全暴露,從而打開腹外斜肌腱膜,再行縱切操作,切開疝囊,游離疝囊后分剝,以1號線于疝囊頸部行高位結扎,確定止血后復位睪丸與精索,再將切口進行逐層縫合即可,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小切口組患兒行小切口術進行治療,操作如下:患兒取仰臥位,給予患兒全身麻醉,于腹股溝外環處做一約1 cm的橫行切口,利用小拉鉤、蚊式鉗將皮下組織進行鈍性分離,分離睪丸肌或精索外筋膜后切開疝囊并剝離,向下牽拉游離疝囊,直到露出疝囊頸部,以1號絲線高位結扎。確定止血后復位睪丸與精索。由于未切開腹外斜肌腱膜,疝結扎端自然回縮,切口較小,因而無需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僅需在皮膚切口處利用無菌敷貼進行覆蓋,以免術后切口感染,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記錄兩組患兒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切口大小。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患兒經治療后疝囊已復位,且半年內未復發為治愈;患兒經治療后疝囊已復位,但半年內偶爾復發為顯效;患兒經治療后疝囊明顯變小,但尚未完全復位為有效;患兒經治療后疝囊無變化為均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兩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陰囊水腫、腹脹等,并計算發生率。
研究所得數據利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小切口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切口大小等指標水平較傳統組均明顯更低,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 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情況比較(±s)
?
小切口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傳統組明顯更高,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小切口組中共4例患兒發生并發癥,其中切口感染1例,陰囊水腫1例,腹脹2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8.00%(4/50);傳統組中共9例患兒發生并發癥,其中切口感染4例,陰囊水腫2例,腹脹3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8.00%(9/50),小切口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較傳統組明顯更低,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χ2=4.975,P<0.05)。
疝氣是普外科常見的因器官移位游離而產生的病變,多為可復性腫塊。依病理性質不同,疝氣可分為水疝、小腸疝、血疝三種,依病變部位不同可分為腹壁疝、腹股溝疝、臍疝、切口疝、陰疝等,小兒疝氣多發于男童,早產兒的發病率高于足月兒,且可能會出現雙側疝氣[3]。兒童于胚胎時期,其腹股溝處腹膜鞘狀突會促進睪丸降入陰囊或固定子宮圓韌帶當中,但因部分胎兒鞘狀突尚未完全關閉,其可能會引起腹腔內的臟器進入,致小兒疝氣出現[4]。小兒疝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尤其是消化系統、泌尿系統與生殖道系統的發育。疝囊內腸管、大網膜因受擠壓、碰撞而極易產生炎癥腫脹,致疝氣回納難度加大,進而引起疝氣嵌頓,誘發腹痛、腸梗阻、腸管壞死等。
當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方式治療小兒疝氣。傳統開放手術的切口較大,術中醫務人員的視野相對開闊,手術操作較為便利,此術式雖可達到預期治療效果,但給患兒帶來的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大,且加大了患兒術后感染的風險,影響手術治療效果,也延長了患兒術后的恢復時間。另手術切口較大,加大了患兒術后的疼痛感,手術完畢后,麻醉效果消失,患兒可能會因難以忍受疼痛而扭動、哭鬧,致手術切口裂開,加大切口感染風險。小切口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思路基本同于傳統開放手術,均是經切開皮膚切除結扎疝囊來實現治療的目的,但相比于傳統開放手術,小切口術的切口明顯更小,手術避免了腱膜切開,節省了縫合時間。有利減少手術治療給患兒帶來的創傷,同時也減輕患兒因手術操作而產生的應激反應。
本案將我院所收治的100例小兒疝氣患兒分為兩組,分別行傳統開放手術與小切口術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小切口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切口大小等手術指標水平較傳統組均明顯更低,分析其原因,小切口術所做切口較傳統開放明顯更小,給患兒帶來的創傷較少,且不易給患兒其他組織器官帶來損傷,有效減輕了患兒的手術疼痛感,同時可促進患兒身體的早日康復。小切口組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傳統組明顯更高(小切口組:98.00%;傳統組:72.00%),而并發癥的發生率較傳統組明顯更低(小切口組:8.00%;傳統組:18.00%),表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更好,且不易產生并發癥,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針對小兒疝氣,行小切口術進行治療給患兒帶來的創傷較小,減輕了患兒痛苦,且臨床治療效果較佳,術后不易產生并發癥,有利患兒術后恢復,值得在臨床治療當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