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斌
(臨汾市中心醫院,山西 臨汾)
不穩定型心絞痛,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梗死與勞累性穩定性心絞痛之間,若未進行有效治療,患者極有可能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要及時采取恰當治療措施以改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病情。常用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抗凝治療與冠脈介入治療,為探究相對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本文將對這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不穩定心絞痛患者196例進行研究,對其進行分組,將其中98例行抗凝治療的患者納為治療A組,另98例行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納為治療B組。治療A組:男性51例,女性47例,年齡53~77歲,平均(62.54±4.59)歲,混合型47例、惡化勞力性28例、出發勞力性23例。治療B組: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齡54~79歲,平均(63.64±5.13)歲,混合型45例、惡化勞力性27例、出發勞力性26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一步進行比較。
兩組患者基礎治療,即β受體阻滯劑(甲磺酸多沙唑嗪片,杭州康恩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21)、腸溶阿司匹林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5)等藥物治療。
治療A組加以抗凝治療,給予患者皮下注射40 mg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29),1次/2 h,連續治療1周[1-2]。
治療B組加以冠脈介入治療,病情穩定后行冠脈造影,插入導引導管,導引鋼絲跨越狹窄部位到達冠脈遠端,選擇≤參照血管0.5~1.0 mm球囊導管,以4~10 atm壓力擴張10~15 s,置入支架。
所有患者均基于1次/d的心電圖檢查,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電圖檢查結果變化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在生活習慣不改變的前提下混合型心絞痛得到徹底控制,勞力性心絞痛治療前后對比改善2級及以上,心電圖檢查提示正常,即效果顯著;混合型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勞力性心絞痛治療前后對比改善1級,心電圖檢查結果有明顯改善,即病情好轉;其余為無效。效果顯著和病情好轉均計入總有效[3-4]。
勞力性心絞痛項目分級[5-6]。Ⅰ級:在勞累較為激烈的活動中可引起發作。Ⅱ級:日常的體力活動、冷風刺激等導致心絞痛的發生。Ⅲ級:日常體力活動明顯受限。Ⅳ級:輕微活動就可以引起心絞痛,甚至休息時也有發作。
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死亡例數、急性心肌梗塞發作例數、住院天數和治療費用。
患者出院后1年內,每個月進行電話隨訪,記錄死亡例數、急性心肌梗塞發例數、心絞痛復發例數、行冠脈介入率或二次介入例數以及再次入院例數。
結果顯示,治療A組患者中效果顯著的有45例,病情好轉的有34例,無效的有19例,總有效為79例,總有效率為80.61%;治療B組患者中效果顯著的有62例,病情好轉的有32例,無效的有4例,總有效為94例,總有效率為95.92%。治療B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治療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果顯示,在住院期間,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和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B組的住院天數、治療費用明顯少于治療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情況對比[n(%),±s]
結果顯示,出院后1年內,兩組患者的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B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率、心絞痛復發率、行冠脈介入率或二次介入率以及再次入院率均低于治療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1年情況對比[n(%)]
不穩定心絞痛是由血管收縮和粥樣斑塊破裂伴血栓形成導致心肌供血減少所致,該疾病致死率極高,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常規的藥物抗凝治療方式對患者的病情沒有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術后復發率較高,患者發展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較大,且治療時間較長,效果欠佳。目前,冠脈介入治療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許多患者經過治療后病情緩解情況較好。
本次研究中,采取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率、心絞痛復發率以及再次住院治療率均比采用常規治療的患者低,且住院時間更短,治療費用更低。表明采用冠脈介入治療不僅能減輕患者經濟壓力,而且治療效果良好。冠脈介入治療利用球囊對發生狹窄血管進行擴張,再將支架置入,保證血管腔內血液暢通,從而改善心肌血液供應[7-8]。最終達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心功能的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冠脈介入治療不穩定心絞痛,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縮短住院時間,為其減輕了一定的經濟壓力,且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率和心絞痛復發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較大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