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汶甫,項琳蘇,韋明勇,韓世智,石小瓊,張姍,彭薛
(1.四川省科學城醫院 消化內科,四川 綿陽;2.四川省科學城醫院 口腔科,四川 綿陽)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幽門螺桿菌生存于人體胃幽門部位,是最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國家幾乎90%的人都感染過這種細菌,人們通常是在幼年時就受到感染,5歲以下達到50%。逐年來的研究表明,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高血壓、牙周病、腎囊腫及膽囊結石有一定相關性[1],與多種口腔疾病(如牙周炎、齲病等)都有密切關系[2-3],口腔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降低慢性牙周炎基礎治療的療效[4],近年來有人針對口腔幽門螺桿菌的清除進行了深入研究[5-7],研究者提出中藥漱口劑、多聚賴氨酸復合體含漱液及噴液等對口腔幽門螺桿菌都有積極的殺滅作用,有的清除率甚至高達86.96%。
胃和口腔幽門螺桿菌的同源性,目前尚存在爭議[8],本研究結合消化內科對于幽門螺桿菌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認識和研究,且現擁有切實有效的根除胃內幽門螺桿菌的治療方案,根除率高達93%以上,故我科與口腔科聯合通過對從2018年1~9月前來我科就診行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其檢查值>4.0為陽性,≤4.0為陰性)存在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經口腔科檢查的患者150例,同期選取口腔科就診患有牙周病經我科行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其檢查值>4.0為陽性,≤4.0為陰性)的患者150例,兩組患者共計300例,年齡18~70歲,聯合觀察牙周病與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為研究根除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否提高口腔牙周病的治療效果提供理論依據。
2018年1~9月在四川省科學城醫院消化內科、口腔科就診,患有牙周病的患者150例、存在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150例,共計300例,年齡18~70歲。
牙周病組:選擇2018年1~9月在四川省科學城醫院口腔科就診患有牙周病的患者150例,年齡18~70歲,到我科行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其檢查值>4.0為陽性,≤4.0為陰性)存在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123例;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組:2018年1~9月在我科就診行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其檢查值>4.0為陽性,≤4.0為陰性)有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150例,年齡18~70歲,前往口腔科檢查患有牙周病的患者117例。兩組患者共計300例,兩組間患者性別、年齡無差異。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消化內科與口腔科9個月的聯合觀察發現,牙周病患者經檢測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率為82%,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患者經檢查牙周病患病率為78%(見表1、表2)。兩組的幽門螺桿菌值分布無明顯差異(見表3)。發現牙周病經檢查合并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與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經檢查合并牙周病的幽門螺桿菌值分布無顯著差異性,說明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牙周病有相關性,見下表1。

表1 牙周病組(n)

表2 胃內Hp感染組(n)

表3 兩組Hp值分布情況表(n)
牙周疾病是常見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類牙齒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牙周病的早期癥狀不易引起重視,造成牙周組織長期慢性感染,炎癥反復發作,不僅損害口腔咀嚼系統的功能,還會嚴重影響健康。
近年來,學者們對口腔幽門螺桿菌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牙周炎與口腔幽門螺桿菌之間相關性的探索研究也逐漸增多,但胃和口腔幽門螺桿菌的同源性目前尚存在爭議[8],本研究結合幽門螺桿菌生存于人體胃幽門部位,是最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而在有些國家幾乎90%的人都感染過這種細菌,人們通常是在幼年時就受到感染,5歲以下達到50%,結合消化內科對于幽門螺桿菌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認識和研究,且現擁有切實有效的根除胃內幽門螺桿菌的治療方案,根除率高達93%以上,故我科與口腔科聯合通過對從2018年1~9月前來我科就診行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其檢查值>4.0為陽性,≤4.0為陰性)存在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經口腔科檢查的患者150例,同期選取口腔科就診患有牙周病經我科行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其檢查值>4.0為陽性,≤4.0為陰性)的患者150例,兩組患者共計300例,年齡18~70歲,經過9個月的聯合觀察牙周病與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結果,總結出牙周病患者經檢測胃內幽門螺桿菌陽性率為82%,胃內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經檢查牙周病患病率為78%,兩組患者間的幽門螺桿菌值分布無明顯差異,發現牙周病經檢查合并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與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經檢查合并牙周病的幽門螺桿菌值分布無顯著差異性,說明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牙周病有相關性,為研究根除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否提高口腔牙周病的治療效果提供了理論依據。
經過消化內科與口腔科9個月的聯合觀察發現,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牙周病具有相關性,由于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可治愈性,為提高口腔牙周病的治療效果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為研究根除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否提高口腔牙周病的治療效果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其臨床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