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旺,次仁央宗,鄭俊,李洋
(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 內一科,西藏 拉薩)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長期性疾病,與遺傳、環境因素密切相關。西藏地區寒冷、缺氧、低氣壓、低氧分壓、紫外線強、日夜溫差大,同時傳統飲食多為高脂肪、高熱量和高蛋白,另外含鹽分也較多,加之運動量相對少的原因,西藏為全國高血壓最高發地區,而患者血壓水平的高低與腦卒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大約75%的中國高血壓患者伴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在男性高血壓中占91%,在女性高血壓中占60%[1]。據相關研究報道[2],血壓和血漿Hcy同時升高的患者發生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會明顯增加。我國學者將伴有血漿Hcy升高的原發性高血壓稱為“H型高血壓”[3]。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每增加5 μmol/L,外周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60%,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9%,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增加33%,而同時控制Hcy和血壓水平可減少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及進展[4]。依那普利葉酸片復合制劑是由中國研發并用于“H型高血壓”治療的最新藥物,其作用已經得到一定的肯定。有研究顯示[5],葉酸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 Ⅰ)類降壓藥在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方面有協同作用。依那普利和葉酸組合形成依那普利葉酸片復合制劑,該制劑可降低血漿Hcy和血壓水平,同時可增加依那普利對靶器官的保護作用,增強患者用藥的依從性[6]。本文根據研究要求對入組的160例“H型高血壓”患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旨在觀察高原地區H型高血壓患者使用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復合制劑治療的效果。
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就診并同意入組的原發性高血壓并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患者共160例,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齡38~79歲,平均(58±6)歲。160例患者隨機分在對照組(安慰劑)和試驗組(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組),各80例。納入標準:(1)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要點的診斷標準[7],入組時血壓值達到2~3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即收縮壓(SBP)≥160 mmHg或舒張壓(DBP)≥100 mmHg;(2)同時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 Hcy)水平≥10 μmol/L。許多研究結果顯示,血漿Hcy>10 μmol/L可被認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8]。血漿Hcy濃度>10 μmol/L時稱為高Hcy血癥[9]。排除標準:(1)繼發性高血壓患者;(2)患有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障礙和惡性腫瘤者;(3)不能耐受ACE Ⅰ類降壓藥,或者對此類藥物有過敏反應者;(4)最近口服過葉酸片或者類似藥物者;(5)心臟驟停(SCA)、中風或急性心梗(AMI)在近三個月發生的患者;(6)拒絕接受隨訪或無法堅持服藥者。經統計分析,試驗組和對照組在入院時一般人口學資料、本次研究涉及的疾病相關資料、合并癥及生活習慣相似,均無顯著差異,故兩組具有可比性。
(1)通過住院或者門診入組的兩組患者均每天測量血壓,每個星期至少進行1次隨訪,隨訪時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建議采用規范化的藥物治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試驗組每天給予馬來酸依那普利葉酸片10 mg/0.8 mg,對照組每天給予安慰劑。
(2)納入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至少空腹10 h后,用抗凝肝素鋰管(江蘇康健醫療)抽取靜脈血5 mL,用同型半胱氨酸測定試劑經過循環酶法測量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
(1)在兩周、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5個月、6個月時抽血查兩組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 Hcy)水平,在治療6個月后觀察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變化情況。(2)同時觀察兩組患者在隨訪期間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情況(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的急性發作、腦血管、心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肌梗死性疾病引起死亡的發生)。
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及分析時運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均數±標準差(±s)用于描述計量資料(如年齡、病程、空腹血糖等)的基本情況,t檢驗用于試驗組和對照組均數的比較,χ2檢驗用于試驗組和對照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的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年限、空腹血糖、血脂(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平均血壓水平、體質指數(BMI)及吸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一般特征比較(±s)

表1 試驗組和對照組一般特征比較(±s)
?
治療前后血漿Hcy水平分析對比發現,試驗組經過6個月治療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經過6個月治療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反而有所升高,治療前后無顯著性差異,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Hcy治療前后比較(±s, μmol/L)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Hcy治療前后比較(±s, μmol/L)
注:*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
隨訪6個月期間兩組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對照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21.3%,試驗組為7.5%,試驗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3。

表3 隨訪期間試驗組和對照組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情況(n, %)
隨訪期間對兩組患者血壓分析發現,收縮壓變化無顯著性差異,但試驗組治療12周后舒張壓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組中12例患者發生稍明顯的干咳,經鑒別屬于藥物副作用,但堅持完成了服藥和隨訪。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地理學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稱之為高原地區。西藏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比如氣壓和氧分壓低而導致機體缺氧,食鹽日平均攝入量高,使得西藏地區的高血壓病患病率遠高于全國各地。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首位死亡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西藏地區是腦卒中高發區,應引起高度重視[10]。我國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低葉酸、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677TT突變高(CC.CT.TT),在引起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發生的能控因素中,Hcy濃度>10 μmol/L和高血壓處于前列,我國科學家把伴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原發性高血壓稱之為“H型高血壓”,而在中國高血壓患者中“H型高血壓”的患者占75%,是心腦血管事件高發的重要原因。
此次研究表明,在H型高血壓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使用依那普利葉酸片對降低患者Hcy水平以及心血管和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具有顯著的作用。試驗組經6個月治療后血漿中Hcy水平明顯下降,對照組血漿中Hcy水平無明顯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兩組收縮壓變化無顯著性差異,但治療組治療12周后舒張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均來自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且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為給高原地區H型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今后應開展涉及面更廣的試驗,使樣本更能代表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