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敏,茍娟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人民醫院,四川 南充)
肺炎屬于兒科疾病中較常見、高發的一種,在臨床上通常有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以及氣促等癥狀表現,其同時也是導致發展中國家兒童(年齡≤5歲)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1]。中重度肺炎可對患兒的肺部、心臟等多個臟器功能以及微循環造成不利影響[2],使患兒的健康發育與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爭取盡早妥善的臨床治療與處理,顯得尤其重要。本課題對收治的部分中重度肺炎患兒使用阿奇霉素復合頭孢哌酮治療,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76例中重度肺炎患兒進行課題研究,納入患者均與中重度肺炎相關診斷依據吻合[3],無伴發其他嚴重內科疾病、藥物過敏體質等問題。其中男童41例,女童35例,年齡在5個月至6歲,平均(3.2±0.6)歲;利用計算機進行隨機數表分配,A組與B組各38例,組間基線資料通過統計軟件處理,P>0.05,有實驗觀察性。
在吸氧、退熱、鎮靜、解痙、抗感染以及使用丙種球蛋白等常規綜合治療下,A組單純予以頭孢哌酮治療,每次用量取100 mg/kg,與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為患兒靜滴,每日1次,持續治療1~2周。B組在A組用藥條件下配合阿奇霉素治療,其中頭孢哌酮用法用量與A組相同,阿奇霉素每次用量取10 mg/kg,與5%葡萄糖溶液充分稀釋后為患兒靜滴,每日1次,持續用藥1~2周。
觀察記錄兩組的肺炎癥狀轉復時間、住院時間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同時評估兩組的用藥療效:①痊愈:治療3 d后無相關肺炎癥狀與體征,且實驗室、影像學等臨床檢查恢復正常;②顯效:治療3 d后體溫復常,且其他肺部癥狀及體征在治療7 d后基本消失,10 d后復查提示肺部炎癥吸收,其他指標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③有效:治療3 d后體溫有所恢復,其他肺炎癥狀及體征在治療7~10 d后有所緩解;④無效:治療2周后未見相關肺炎癥狀及體征變化,甚至加重。
使用SPSS 20.0軟件對課題的研究數據做統計處理,使用卡方與t對計數、計量資料進行檢驗,輸出結果采?。?)與(±s)的形式描述,P<0.05說明研究數據差異性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
A、B組的用藥療效評估顯示,B組總有效率較A組明顯降低,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A組與B組的用藥療效評估結果(n, %)
肺炎癥狀轉復時間、住院時間記錄顯示,B組均顯著短于A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A組與B組的肺炎癥狀轉復時間與住院時間記錄結果(±s, d)

表2 A組與B組的肺炎癥狀轉復時間與住院時間記錄結果(±s, d)
?
兩組在課題研究期間均未出現嚴重藥物副反應,僅個別出現輕度惡心或皮疹癥狀,暫停用藥后恢復正常。
肺炎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細菌等)感染終末氣道、肺泡與肺間質所造成的一種肺部炎癥,此外諸如放射線損傷、吸入性異物等因素也可導致肺炎的發生[4]。該病在臨床上的癥狀表現以發熱、咳嗽、咳痰以及痰中帶血等為主,嚴重者還可與胸痛、呼吸障礙等合并發生,對患兒的健康發育甚至生命安全均有嚴重影響。
大環內酯類、β-內酰胺類藥物均是治療兒童肺炎的常用藥物,其中大環內酯類藥物可通過抑制病菌蛋白質合成,對細胞壁的合成過程進行阻斷,使病菌的生長代謝靜止;而β-內酰胺類藥物能夠直接作用于病菌的細胞壁,使其合成過程受到抑制,由此發揮滅菌、殺菌的目的。既往藥理學認為,大環內酯類藥物與β-內酰胺類藥物聯合使用,前者對敏感微病菌生長、繁殖的抑制可能影響后者的殺菌效果,使臨床藥效受到嚴重影響[5]。但近年有多位學者對此看法持不同意見,表示大環內酯類藥物、β-內酰胺類藥物二者聯用,能夠取得較單藥治療更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針對某些難治性感染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6-7]。究其原因,主要是大環內酯類藥物在抑制病菌蛋白質合成過程中,還可無視細胞膜屏障,直接在細胞內聚集,使細胞內藥物濃度高于細胞外20~30倍,能夠有效破壞敏感病菌的包漿膜以及細胞壁,使β-內酰胺類藥物的滅菌作用得到增強[8]。
此次通過對76例中重度肺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課題實驗,我們發現B組患兒經阿奇霉素、頭孢哌酮兩藥聯合治療后的臨床藥效顯著提升,總有效率達到97.4%,并且與A組比較,B組在發熱、咳嗽等肺炎癥狀的轉復方面明顯更快,住院時間明顯更短,課題研究期間也未見B組患兒有嚴重副反應發生,提示該兩藥合用在中重度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是可行的,并且用藥安全性也較有保障,與上述文獻看法相似。
綜上所述,對中重度肺炎患兒實施阿奇霉素聯合頭孢哌酮治療,用藥療效顯著、安全可靠,并可促進肺炎癥狀轉復,加速患兒恢復,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