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克額爾德尼
(烏審旗蒙醫綜合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疾病,具有易復發和高發病率的特點,正是由于這點的存在,使得慢性胃炎的治療難度加大,患者常表現為消化不良、胃痛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其臨床表現根據患者的病情有輕有重,且發作時時間和發作部位各異[1]。慢性胃炎又分為萎縮性胃炎和非萎縮性胃竇炎,根據不同的類型所治療的藥物各異,臨床上針對慢性胃炎常采用西藥治療的方式,但并不能徹底根治,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而且還極易產生不良反應,增強了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特別在萎縮性胃炎的治療中,西藥治療存在較多不足[2]。本文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蒙藥治療的方式,并取得了明顯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來我院接受慢性胃炎治療的64例患者,根據隨機分組的方式將64例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為32例試驗組患者(接受蒙藥治療),其中男17例,女15例,患者的年齡在27~75歲,平均(44.7±4.5)歲;以及32例對照組患者(接受西藥治療),其中男19例,女13例,患者的年齡在26~78歲,平均(45.3±4.8)歲。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都沒有明顯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藥治療,先給予患者全面檢查,了解患者病情,服用奧美拉唑(生產廠家:山東省惠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104),20 mg/次,2次/d,服用甲硝唑(生產廠家:湖北美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752),0.4 g/次,2次/d,阿莫西林(生產廠家:湖南安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2245),0.5 g/次,2次/d,連續用藥2個月,再觀察效果。
試驗組患者接受蒙藥治療,八達干盛型患者早晨溫水服用2 g通嘎拉五味散和2 g阿拉騰阿如日五味散,中午溫水服用2 g阿木日六味散以及2 g敖勒蓋十三味散,晚上煎服3 g如達六湯;赫衣盛型患者早晨溫水服用0.03 g熊膽粉以及3 g阿娜日五味散,中午煎服2 g如達六湯以及2 g通拉嘎五味散,晚上溫水服用0.03 g熊膽粉以及3 g哈日噶布日十味散,連續用藥2個月,再觀察效果。
將患者的治療效果用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作為判定標準。治愈是指患者經過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通過胃鏡檢查后,活動性炎癥完全消失,慢性炎癥變為輕度;顯效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的到明顯改善,且經過胃鏡檢查后,顯示活動性炎癥有明顯好轉,病變范圍明顯縮小;有效是指患者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還是存在一些臨床癥狀,通過胃鏡檢查后,發現炎癥有所好轉,病變位置變小;無效是指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沒有發生改變,無任何好轉跡象,且通過胃鏡檢查后,患者的炎癥現象沒發生改變[3]。治療總有效為治愈、顯效與有效之和。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產生的不良反應現象和復發率。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數據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接受相應的藥物治療后,對照組有效率為68.8%,試驗組有效率為93.8%,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相較于對照組明顯要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數據結果顯示,試驗組中產生不良反應有3例,占9.4%,對照組中產生不良反應有11例,占34.4%,兩組間對比可知,試驗組的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通過隨訪調查顯示,試驗組的患者都沒有復發跡象,對照組患者中有5例復發,其復發率為15.6%,兩組間對比可知,試驗組的復發幾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χ2=16.919,P=0.001)。
慢性胃炎是由于胃粘膜發生病變而產生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上針對慢性胃炎的診斷常通過胃鏡進行檢查,胃鏡下能夠清楚地發現病變部位,準確地判斷出疾病類型,包括萎縮性改變或胃粘膜慢性炎癥等,其臨床癥狀隨患者發病情況而表現各異,大多患者表現為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癥狀[4]。由于該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且病情易遷延,若沒有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引發更多的并發癥,甚至是癌變,而且部分慢性胃炎患者治療后得不到理想效果,使病情保持原樣或轉為淺表性胃炎,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5]。
臨床上針對慢性胃炎的治療常采用西藥治療的方式,其中較為常見的西藥藥物就是質子泵抑制劑,其次是胃粘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是一種能夠抑制胃酸分泌的有效藥物,能夠有效緩解胃炎患者的胃酸現象,阻止胃酸反流,而胃粘膜保護劑能夠對胃進行保護,避免胃部發生感染,從而起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并促進胃功能恢復[6]。常見的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即奧美拉唑,這是一種具有脂溶性的堿性藥物,對于泛酸患者,能夠在其體內大量聚集,并存在于胃粘膜中,可在胃酸性環境下發生反應,轉為亞磺酰胺,再與胃粘膜中的酶發生反應,從而起到抑制胃酸的作用[7]。在蒙藥的治療中,蒙醫則認為這是由于胃虛所導致的一種病,所謂病從口入,認為與患者平常的飲食習慣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其治療原則即是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而達到治療慢性胃炎的目的[8]。本文的研究中,對兩組慢性胃炎患者分別采用西藥和蒙藥進行治療,從治療效果來看,試驗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其效果更為顯著,從治療后不良反應來看,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較多,而且對照組患者的復發率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蒙藥治療的效果更好,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而且還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降低了復發幾率和不良反應的產生。綜上,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蒙藥治療的方式,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和較高安全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