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琴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中醫院,河北 張家口)
研究表明若不能及時有效處理胎膜早破,不僅會引起產婦感染、新生兒感染、早產,還會造成圍生兒死亡等嚴重后果[1]。我國醫院感染監測系統研究結果發現新生兒感染病原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桿菌、腸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以及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陰性球菌[2]。新生兒感染發生機制復雜,多是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3]。總結發現新生兒感染高危因素包括兩大塊:①內部因素:出生體重低、胎齡小等;②外部因素:長時間持續性機械通氣、氣管內頻繁吸引和插管、中樞抑制劑的應用等[4]。所以要高度重視胎膜早破者的護理干預,從而改善母嬰結局[5-6]。我院在胎膜早破產婦中選擇運用個性化綜合護理干預,受到產婦及家屬的一致好評,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胎膜早破產婦為研究對象,孕婦陰道流出較多液體,窺器檢查時可見自宮口流出較多液體或陰道后穹隆出現胎糞,陰道pH超過6.5,陰道液涂片鏡檢存在羊齒狀結晶,均為單胎妊娠,孕28周以上,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伴有其他妊娠并發癥、內外科疾病者以及進入臨產階段產婦。根據臨床護理方案的不同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0~36歲,平均(25.8±0.2)歲;孕周28~37周,平 均(35.2±1.2)周。觀察 組:年齡20~38歲,平均(26.2±0.4)歲;孕周28~38周,平均(35.7±1.1)周。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案,在確診胎膜早破后立即入院,給予飲食指導、衛生指導,講解體位要求,叮囑產婦臥床休息,預防早產。進行全面評估,24 h監測宮縮情況,每天監測胎心率、羊水等。出現臍帶脫垂者要針對性處理。積極進行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必要時采取抗感染治療。觀察組運用個性化綜合護理方案:①孕30~37周的孕婦在無感染、無產兆的情況下注意飲食、保持外陰清潔,臥床休息,監護胎心,盡可能延長胎齡。孕30周以下的孕婦若不適合繼續妊娠則要做好相關思想工作,讓其盡早引產。②胎膜早破超過12 h者要預防性給予抗菌藥物直至分娩;發生羊膜感染者不論孕周都應立即終止妊娠;若胎兒足月但未臨產可觀察12~18 h后選擇剖宮產或引產。③孕周低于36周者給予地塞米松注射,促胎肺成熟,可延長孕周;盡量減少陰道檢查,降低感染風險。新生兒發生感染則轉入高危監護病房治療,新生兒無感染加強查房巡視,警惕感染發生。④消毒管理:對新生兒所處環境、所用設備、所接觸人員等加強衛生消毒管理,預防交叉感染。首先,對病房環境、設備、醫護人員手等消毒情況進行監測。其次,嚴格控制進入病房的人員數量,所有進入病房人員都需先完成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洗手消毒、戴手套等消毒程度。最后,對濕化設備、呼吸機等定期檢查其消毒滅菌效果,確保其衛生標準符合要求。醫護人員在接觸下一個患兒之前要更換手套,避免交叉感染。手部衛生要求隨著醫院感染的重視而得到了特別的重視。⑤口腔護理:考慮新生兒誤吸入病原菌,在自身抵抗力不高的情況下,自身對病原菌清除能力較弱,就會導致感染。護理人員要先預測新生兒口腔pH,并據此選擇合理的漱口液,若pH檢測顯示中性,可選擇2%雙氧水作為漱口液[7]。若pH檢測顯示酸性,可選擇2%碳酸氫鈉作為漱口液。若pH檢測顯示堿性,可選擇2%硼酸水溶液作為漱口液。每天要求至少口腔護理2~5次[8]。若新生兒合并口腔潰瘍,則要應用無刺激性漱口液進行護理。
觀察產婦SAS(焦慮自評量表)及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9]、新生兒感染率、并發癥發生率。
①觀察組SAS評分(44.1±1.1)分、SDS評分(43.5±1.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②觀察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7.50%及新生兒感染率6.25%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 n(%)]
胎膜早破屬于常見的產科合并癥之一,臨床發生率2%~7%,近些年發生率有所升高[10]。胎膜早破這種妊娠期疾病可危及母嬰健康及生命安全,尚未明確其具體發生機制,一般認為與感染、宮頸機能不全、應激繁衍、飲食、細胞凋亡、胎兒因素等都有一定關系,在這些影響因素下胎膜彈力被改變、結構發生瓦解,出現胎膜早破[11-12]。針對不同胎膜早破產婦要視具體病情采取針對性的、個性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確保母嬰安全,改善妊娠結局[13-14]。護理人員詳細告知胎膜早破的臨床表現、危險因素、處理措施以及配合護理的重要性,給予安慰和鼓勵,改善其焦慮、抑郁、恐懼的情緒狀態[15],鼓勵孕婦配合治療、護理,避免新生兒感染[16]。本組研究結果也表明觀察組產婦SAS、SDS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其所分娩的新生兒感染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胎膜早破產婦采取個性化綜合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可減少新生兒感染情況發生,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