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旺
(山東省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
甲狀腺腫瘤在臨床中屬于一種頭頸部腫瘤,發病患者中女性比男性發病率高。甲狀腺腫瘤患者在早期的臨床表現中無明顯癥狀,若未及時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療,病情會逐漸惡化,出現其他較為嚴重的臨床癥狀,如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甚至引發霍納綜合癥,腫瘤惡變,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以往傳統的甲狀腺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會給患者留下較大的疤痕,對外觀的美感度影響極大,且術后易出現并發癥,阻礙了患者的身體恢復進程。近年來,隨著超聲刀等新型治療技術的發展,在臨床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2]。我院將收治的76例甲狀腺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兩種手術方式的臨床療效,具體如下。
對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76例甲狀腺腫瘤患者進行研究,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8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甲狀腺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采取小切口手術治療。對照組中男11例,女27例;年齡23~64歲,平均(43.5±3.4)歲;病程1個月至5年,平均(2.63±1.06)年;腫瘤平均直徑(3.5±0.6)cm;其中單側腫瘤31例,雙側腫瘤7例。實驗組中男10例,女28例;年齡24~67歲,平均(45.4±3.2)歲;病程1個月至6年,平均(2.86±1.02)年;腫瘤平均直徑(2.6±0.5)cm;其中單側腫瘤32例,雙側腫瘤6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我院B超檢查確診;患者及家屬均同意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相關文件;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排除標準:腎臟等器質性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有頸部手術史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甲狀腺手術治療,操作如下:先將患者局部麻醉,隨后沿著皮膚紋理于患者頸前弧形區做一個橫行切口;然后將患者的皮下組織-頸闊肌逐層切開,并分離皮瓣,充分暴露出患者的甲狀腺和腫瘤,并對腫瘤和附近的腺組織進行切除;最后對切口進行縫合,并留置引流管[3]。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采取小切口手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全麻處理。于患者鎖骨上方1.4 cm處做一個小切口,根據腫瘤位置做不同長度的切口,單側腫瘤切口<4 cm,雙側腫瘤切口>6 cm。隨后注射15 mL腎上腺素與生理鹽水的混合注射液,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影響手術的正常操作[4]。逐層切開患者的皮下組織并分離皮瓣,暴露出甲狀腺以及腫瘤表面;觀察腫瘤位置、大小以及形態,隨后用超聲刀將腫瘤進行切除,對手術殘端進行縫合。最后用生理鹽水清洗術區,逐層縫合手術切口[5]。將兩組患者切除的甲狀腺腫瘤組織均送往病理檢查處,給予患者常規止血、抗炎等治療,叮囑患者飲食需清淡,引導做適當的頭頸部康復訓練。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頸前部疼痛、切口粘連、頸部麻木、吞咽困難、皮下結節)。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
兩組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包括頸前部疼痛、切口粘連、頸部麻木、吞咽困難、皮下結節等,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7.89%低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26.32%,差異較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甲狀腺腫瘤在臨床中主要是良性腫瘤,但較大的腫瘤會對患者食管、氣管造成壓迫,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6]。雖然甲狀腺腫瘤多為良性,但并不排除惡化病變的可能。因此,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進行控制和改善。
傳統的甲狀腺手術切除對患者造成的創口較大,暴露出來的局部組織易受到感染,阻礙切口愈合進度,同時,由于切口相對較長,愈合較慢,且術后極易留下疤痕,影響頸部美觀。傳統手術的切口是將頸前肌群進行橫切處理,淺靜脈結扎等容易造成切口粘連、局部組織腫脹等,導致患者發生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術后不良癥狀[7]。而小切口手術相對于傳統切除手術的切口更小,也無需對淺靜脈進行結扎,促進術后切口的快速愈合;并且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安全性得以保障。術后也無需放置引流管,促進患者頭頸部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中,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兩組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包括頸前部疼痛、切口粘連、頸部麻木、吞咽困難、皮下結節等,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小切口手術應用于甲狀腺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療效明顯,提升了切口的美觀度,促進切口的快速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