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廣東省惠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廣東 惠州)
臀位即胎兒以臀、足先露,是最常見的異常胎位,可能造成早產、臍帶脫垂、新生兒異常、產道撕裂及產后出血等并發癥增加,圍生兒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增高,多在產前檢查發現,使得剖宮產率逐年上升[1]。對孕婦所產生的并發癥也隨之增加,如后出頭困難、新生兒產傷、新生兒窒息、產道撕裂及產后出血等并發癥。正確減少臀位的發生率,發現后盡可能較早的轉為頭位[2]。矯正方法多以現代醫學療法如胸膝臥位、外轉胎位術,傳統醫學療法如中醫艾炙至陰穴、中藥療法、耳穴療法等,因胸膝臥位法動作難度大,成功率不甚高且多有復發,且孕婦不易堅持,故效果欠佳。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心電監護、胎心監護、超聲技術的不斷成熟,手術干預獲得了較大的突破,其中以在硬膜外麻醉下實施臀位外轉術獲得了較大的突破。但仍有手術失敗的可能,本研究選取臀位孕婦,分析影響手術成功的因素。
納入標準[3]:孕周≥34周;單胎妊娠;在超聲診斷下,明確為臀位孕婦;可配合進行轉正治療,存在陰道試產意愿。排除標準[4]:合并瘢痕、畸形子宮,嚴重疾病;產前出血、胎監異常、胎膜早破等絕對剖宮產指征;嚴重胎兒畸形;外倒轉術禁忌證者。本研究中孕34-37周孕婦中12例在門診轉正,孕37-40周孕婦中18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臀位外倒轉術,將術后轉成功轉正者為成功組(11例),未成功轉正者為失敗組(7例),一般資料相對照(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術前準備:超聲評估胎方位、孕婦骨盆條件,知情告知術前指導;完善術前常規檢查;行胎心監護。實施:為松弛腹部肌肉使用硬膜外麻醉,留置硬膜外管;為抑制宮縮使用靜滴利托君注射液;排空膀胱平臥位適當墊高臀部;術者立于孕婦一側,逐步將胎臀推出盆腔,助手協助胎兒固定,根據脊柱軸向先順時針旋轉胎兒,如胎心異常則暫停操作,待胎心恢復后方可再試行。往既定方向倒轉失敗后可嘗試往反方向倒轉,最多每個方向操作3次。術后管理:應激試驗無反應型者適當延長監測時間;術后于2d復查超聲。

表1 兩組硬膜外麻醉下行臀位外倒轉術孕婦基礎資料比較[n,(%)]
分析兩組孕婦的差異,主要包括產次(初產、經產),臀位類型(混合臀先露、單臀先露),羊水指數(正常、少),臍帶繞頸(是、否),胎盤附著位置(前壁、非前壁)明確臀位外倒轉術成功的影響因素。
以統計學的軟件SPSS 20.0對研究所得的數據做相應的統計學上的分析,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據,組間比較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的資料,采取χ2校驗比較計數資料間的差異,當P<0.05時,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影響實施臀位外轉術成功的因素比較:成功組產婦產次為初產婦率明顯低于失敗組,臍帶繞頸率與胎盤附著位置率差異不大,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產婦臀位類型為混合臀先露率、羊水指數正常率高于失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妊娠與分娩率較前有著較為明顯的升高,而由于高齡分娩產婦較前也有較大的提升,造成異常類型胎位也有所增加,影響分娩安全。而在所有異常類型胎位中,臀位為臨床孕婦最常見異常類型胎位,此種胎位的孕婦剖所發生的宮產率也高達69%,在順產過程中易引起新生兒異常等癥狀,將導致母嬰安全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在臨床中,既往對臀位產婦生產時多采用剖宮產,減少自然分娩造成對母嬰的不良影響,以保障產婦分娩安全[5-6]。在臨床檢查中發現,在自然情況下,妊娠后到孕29~32周時臀位發生率約為14%,因此發生自然倒轉幾率較高,也較為順利,而足月時約為2.2%~3.7%,因此發生自然倒轉的幾率較小,此時需要進行一定的干預手段來改變這一現象。干預的手段有幾種,包括手術治療干預與非手術治療干預,而外倒轉術應該被推薦給所有單胎非頭位妊娠婦女,以提高頭位陰道分娩率,保障分娩產婦的母嬰安全[7]。周水生認為[8]經產婦、非前壁胎盤、低BMI、胎頭未入盆是外倒轉成功的有利因素。而在本研究中,成功組產婦產次為初產率明顯低于失敗組,臍帶繞頸率與胎盤附著位置率差異不大,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成功組產婦臀位類型為混合臀先露率、羊水指數正常率高于失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影響實施臀位外轉術成功的因素比較 [n,(%)]
綜上所述混合臀先露較單臀先露容易手術成功,羊水指數正常比羊水指數少容易手術成功,因此臀位類型、羊水指數為影響臀位外倒轉術成功率的因素。既往多研究表明經產婦更易獲得較高的臀位外倒轉術成功,本研究未獲得此結果,多因納入研究產婦數量較少的局限性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