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 徐釗


摘要:本文從“共生”視角出發,研究滇西鄉村閱讀空間設計對于地區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影響。以滇西地區多民族特色為研究背景,結合當下滇西主要少數民族景頗族在經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制約內容,進行鄉村閱讀空間設計試點研究。本文研究核心以“共生”理念為切入點,針對滇西地區的田野考察分析,進行鄉村閱讀空間實際應用的提高,以此加快文化空間在本土自我成長的速度,達到異質元素多元共生效果。
關鍵詞:共生;滇西;鄉村;閱讀空間
中圖分類號:TB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7-0112-02
1共生理論
共生是兩種不同元素彼此依存、相互促進的存在狀態,包括兩種類型:(1)積極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2)消極共生——寄生。其本質在于尊重異質元素,以中間領域進行異質關系的利益轉變和交互,達到單一元素的內外雙重共生輻射型效應。
2滇西鄉村閱讀空間的現狀
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相比城鎮閱讀空間發展情況,鄉村閱讀空間也逐漸向主題化、多元業態的形式進行發展,但是偏遠山區的鄉村發展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顯得較為滯后。云南省滇西地區是中國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地,該區包括景頗族、傣族、阿昌族等多種少數民族,針對滇西地區隴川縣景頗族閱讀空間的田野考察研究發現,現存閱讀空間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借用其他空間進行設置,空間面積狹小,書籍種類和實際需求運用相悖,導致現存閱讀空間使用率較低。閱讀空間內部裝飾中缺少民族元素成分作為空間氛圍設計依托,缺乏特色文化空間的傳承教育價值。相比之下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區鄉村閱讀空間形式相對飽滿、地域主題較為明確,這就進一步體現出滇西地區鄉村閱讀空間“更新換代”的緊迫感。以閱讀空間作為民族發展中間介質,從單一閱讀、借閱功能轉向特色空間,對鄉村經濟、文化、教育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地區實際需求滿足度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3共生視角下滇西鄉村閱讀空間設計意義
共生需求對于民族地區閱讀空間發展的重要意義有三個:一是解決地方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以文化空間作為發展切入點,運用設計手法帶動地區內在驅動力的發展,以點帶面促進隴川縣民族地區輻射式同步發展,達到內外均衡進步;二是解決地方內在文化的斷層問題。找尋兩者的本質關鍵點進行共同發展、相互促進;三是解決空間使用者年齡跨越溝通問題。通過創新性設計將閱讀空間以中間領域的形式進行適宜性串聯處理,使傳統的民族博物館、圖書館、幼兒園、老人院等針對特定功能或人群的空間進行“曖昧性”合建,充分發揮閱讀空間的中間領域作用,加強閱讀空間實際使用率,提高人群對民族空間文化的吸引力和吸收力,進一步將鄉村閱讀空間作為復合型獨立載體進行共生效應體現。從長遠發展來看對于景頗族鄉村閱讀空間“共生理論”的探索,可以作為少數民族鄉村文化空間發展的范本,進行多民族特色發展的參照樣式運用,保證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兩者本體的真實保留和相互帶動,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對于地區發展硬支撐的作用。
4共生視角下滇西鄉村閱讀空間設計策略
對于鄉村閱讀空間設計發展策略研究主要以少數民族作為特色研究試點,進行閱讀空間置于鄉村中最根本需求設計發展探索。“共生”理念對于鄉村閱讀空間的運用主要通過滿足地區、民族、文化、功能等多方面需求進行價值體現和發展策略制定。從宏觀角度上看,地區發展、民族發展、文化發展是促進滇西鄉村整體發展的主要三大方面。另外微觀角度上看,人對空間功能需求也是設計研究的重中之重,以室內空間設計促進多元需求的滿足是共生概念運用的最優價值。該研究從微觀角度進行入手,解決宏觀角度所產生的發展串聯性問題。
4.1地區需求“共生”策略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城鄉發展呈現經濟實力、勞動力補給、使用需求供應等存在明顯的發展剪刀差。同樣,景頗族在經歷過長期遷徙生活后,目前處于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中,因交通不便導致于自身發展緩慢,整體生活質量水平偏低,使得景頗族鄉村地區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城鄉閱讀空間發展進行對比,將現有閱讀空間“翻新”“重建”進行多元需求制定,保證本土文化在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技術搭建空間主體。對內吸引當地人對于空間的喜好利用,對外進行旅游產業發展、推廣、宣傳,激活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旅游產業動力,促進城鄉發展剪刀差縮減,保證城鄉不同地區、不同基礎的情況下達到多角度同步發展。
4.2民族需求“共生”策略
景頗民族發展以遷徙為主,口承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文化主體的特殊性使得傳承出現斷層,另外在語言方面景頗民族支系種類繁多不利于學習和宣傳,制約民族文化的發展。借助閱讀空間的文化屬性,以基礎文化為介入點開展傳承保護,同時幫助使用主體理解民族符號的演變過程,保證民族文化進行優化復記,彰顯出民族生命的內在活力。閱讀空間在設計上從景頗族目前保留最完整的目瑙文化(圖1)中提取“格順木吉”“格尚木嘎”“森國木嘎”“仿乳”四個民族基礎樣式(圖2)進行符號轉化和裝飾運用,激活目瑙文化的內在能量,通過文化的深入剖析達到正確的空間語言表達和內部構筑物體量轉換設計,形式上體現現代融合性,內容上保存民族創新性,激發地域內源動力宣傳,主動式彌補傳承斷層進而起到空間內外雙向、單向共生效應。
4.3文化需求“共生”策略
民族文化是教育的根基,教育與文化之間串聯進而帶動經濟的發展是目前為止景頗族鄉村發展的最佳選擇。以鄉村閱讀空間作為文化教育切入點,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自身學習三者進行兩兩連線實現民族文化傳承,保證文化傳承低齡范疇的內在注入。在建筑設計上以本土自然景觀和室內人工布局進行“曖昧”空間的緩沖設計,空間設計中將民族“生命”元素進行抽象、趣味形式體現,以較為寬闊的場所保證空間運動的靈活性,結合音頻和視頻增加文化學習的多種方式促進地區文化宣傳。
4.4功能需求“共生”策略
家庭經濟壓力導致滇西景頗族家庭出現隱性“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年齡兩個極端的弱勢群體溝通橋梁可以原始民族文化為主。“共生”空間在保證基本閱讀、學習功能的前提下,將不同年齡段群體以社區化聚集,放大相對積極因素的關系聯結作用,彌補相對消極因素導致的關系斷裂,以嘮家常和講故事進行民族文化、家庭關懷的情景教育。通過多元化設計手法,將鄉村閱讀空間的設計點進行具體分析整理,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人群之間的互通點打造個性化設計,脫離單純的書籍閱覽功能,加強知識吸收的靈活度與真實度,使得民族文化、家庭教育能夠在主動接納的過程中得到傳承和保護,全面激活地區與地區之間、地區內在異質需求點之間的社區效用(圖3)。
5結語
通過鄉村閱讀空間進行滇西民族文化的傳承,使得多方要素共同發展達到“共生”的效果,從空間引導的角度、以跨學科的創新方法設計閱讀空間,預判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超越閱讀空間的正常維度,將空間進行適宜性切換,達到民族資源和多元需求的“共生”效果,保證滇西少數民族鄉村閱讀空間共生設計研究具有滲透式教育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