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學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中的關鍵課程,它從聲樂基礎理論、發聲技巧訓練、聲樂藝術指導等專業角度出發,科學有效地推進了聲樂人才的教育培養。立足當下多元化的發展背景,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發展迎來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其中,多元化的創新觀念、技術、媒介與模式更是在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廖寧杰著述的《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新視界》(2017年9月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一書是高校聲樂教學教材研發中的重要成果之一。該書以簡明系統的編寫結構,全面分析了當前普通高校聲樂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以及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形式、原則與方法,在當前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實踐應用中發揮著重要的借鑒指導作用。
該書的主體內容共包括六章:在第一章中,該書解析了當下高校應用型聲樂人才培養的現狀,并以現狀調研和分析為前提,進一步分析了高校應用型聲樂人才培養的現實對策,凸顯了該書在我國聲樂教學創新研究中的實踐性和實用性特征;在第二章中,該書闡明了高校聲樂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結構、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盡可能全面地解答了高校聲樂教學研究中的基礎理論問題,為實踐性的探索與創新奠定了基礎;在第三章中,該書討論了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各自的角色定位與主體作用,要求高校聲樂教學創新發展同時兼顧教師方面和學生方面的目標和要求;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該書分別探討了聲樂分層教學模式和聲樂有效教學模式的概念、現實意義和實施狀況,積極為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發展獻計獻策;在第六章中,該書以實踐為導向著重強調了聲樂教學中呼吸技巧、發聲技巧、共鳴技巧、咬字吐字技巧、舞臺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始終要求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發展以夯實基礎為重要前提。從該書的探索成果出發,筆者認為,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發展應當兼顧理論與實踐的協同創新,并以開放、多元和創新的理念為引導,分層次、分階段地逐步推進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深化,達成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優化目標。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分析
在多元化發展日益深化的當下,一套理論體系、一套實踐方法、一套評價標準都不足以應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變革訴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創造性提升。鑒于此,高校應當與時俱進地響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聲樂教育改革趨勢,應用多元化的聲樂教學理念、聲樂教學實踐方法和聲樂教學評價模式,讓學生得以在多層次、多階段和多元創新化的聲樂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取得又好又快的聲樂教學與訓練成果。具體來說,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正面臨著以下現狀:
一方面,我國高校聲樂教學正面臨著單一化與多元化之間的轉化發展,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理論成果深厚,經驗豐富,在學生聲樂教學訓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高校、教師與學生也逐漸認識到傳統單一化的聲樂教學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與不足,包括課堂教學僵化,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學生個性化和創新思維沒有得到充分訓練等。
另一方面,我國高校聲樂教學迎來了更大規模的教學資源沖擊和更活躍的教學理念沖擊,要想更好地化沖擊為動力,高校聲樂教學既需要合理規劃線上線下的聲樂教學資源,去粗取精,優勝劣汰,確保聲樂教學資源的質量,同時也需要加快多元聲樂教學理念的互動交流,在交流中進行深度的理解、反思與借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內涵和教學實踐經驗。
總的來說,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迎來了一系列新的變化與發展,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改革,高校聲樂教學應當科學應對多元化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推進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重新架構起高校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理論體系、實踐體系與評價標準體系。
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
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是推進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關鍵前提,它能夠從科學專業的角度分析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與不足,調整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新目標、新任務、新內容、新形勢和新策略,科學加快高校聲樂教學理念的多元化發展進程,讓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得以在多元化背景下獲得具有時代意義的突破與發展。就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來說,高校及教師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不應當盲目地展開多元化的改革,而應該在原有的傳統教學理念下,逐步推進單一化聲樂教學理念到多元化聲樂教學理念的轉變,在堅定我國高校聲樂教育的內核理念的前提下,開放包容地建立多元化的高校聲樂教學理念體系。毋庸置疑的是,理論創新是高校聲樂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基礎性工作,只有做好了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工作,高校才能夠更好地根據科學的指導與專業的邏輯制訂恰當合理的聲樂教學策略與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聲樂教學不應當盲目過快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理論體系,而應該根據傳統的理論框架和現實性的需求,循序漸進地推進理論的多元化轉向,推動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穩健持續發展。
其次,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應當積極主動地加強校際之間的合作交流,加強高校與聲樂市場的傳播反饋,加強國內外聲樂教學理念的溝通借鑒,進而在多元視角下科學有序地促進高校聲樂教學理論創新的全面發展,保證高校聲樂教學理論創新的實用性和有效性。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不僅需要根據過去、歷史和現在的發展脈絡來進行推進,還需要根據現有的理論交流趨勢來進行推進。具體來說,校際之間的合作交流有助于推動國內高校聲樂教學經驗的共享,減少創新理論的實驗試錯成本;高校與聲樂市場的傳播反饋有助于提高多元化背景下聲樂教學理論創新的實用性特征,保證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聲樂市場的需求;國內外聲樂教學理念的借鑒則有利于引導教師關注國內外教學研究動態,主動學習和吸收最新的聲樂教學研究成果。
最后,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應當加快聲樂教學理念與聲樂教學實踐之間的科學轉化,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分析與總結,促進高校聲樂教學理論的健全與完善,讓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真正地來源于聲樂教學實踐,真正地服務于聲樂教學實踐。一般來說,理論的創新得益于實踐的創新,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換言之,在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創新需要在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創新中獲得科學的發展動力。高校及教師應當在大量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分析中,科學整合高校聲樂教學的有效經驗,總結高校聲樂教學的一般原則與規律,在改進高校聲樂教學弊端與不足的同時,不斷優化現有的高校聲樂教學理論體系。
三、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實踐創新
第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實踐需要加快教材的開發建設,整合優質的高校聲樂教學資源,讓多元化渠道下的聲樂教學資源呈現在教師與學生的面前,給教師更多的教學設計空間,給學生更多的內容選擇,全面引領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創新。多元文化的教學模式對高校聲樂教學的綜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實施多元化聲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高校及教師需要更廣泛地整合優質的聲樂教學資源,引進先進的聲樂教學技術手段,促進教師專業化隊伍建設,并在教材開發和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滿足教師與學生的多元化發展訴求,提升高校聲樂教學創新發展的總體效率和質量。
第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實踐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混合式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模式等,調動學生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培養積極進取的學習心態,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高校聲樂的教學與訓練中,增強高校聲樂教學的有效性。具體來說,在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改革中,許多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帶來新的變化與成果,包括混合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引起了高校及教師的廣泛關注。對此,高校及教師應當以積極開放的心態,主動了解、學習并借鑒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中找到科學高效的一種,提高聲樂教學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繼而切實強化高校聲樂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實踐需要推進高校聲樂實踐教學與嘗試的創新發展,為學生創建更多聲樂表演的機會與舞臺,引導學生在高校聲樂實踐中深入理解、感悟和總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消化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所學知識與技能,提高高校聲樂人才培養的效率與質量。一般而言,局限于課堂的聲樂教學與訓練很難營造真實化的聲樂表演場景,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學生很容易在實際的聲樂表演場景中缺乏經驗,發揮失常。對此,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需要走出校門,走向聲樂市場,通過多元化的媒介和渠道,真正地面向聲樂市場的受眾,讓學生充分了解聲樂知識與技巧在實際市場中的接受情況,進而根據市場的反饋來進行優化調整,提高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實用性價值。
筆者認為,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應當積極打破傳統的單一化的教學體系,廣泛融合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模式,全方位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與發展,給予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提高高校聲樂人才培養的科學性水平和創新性水平。
(張超/碩士,韶關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