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作為守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永遠的組織,博物館在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藏、宣揚、教育等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這些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同樣可以應用到非物質遺產的守護之中去。
關鍵詞:博物館;非物質遺產;守護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博物館
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8屆大會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非物質遺產這個觀念。這以后,社會各界人士就愈來愈關心和看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文化博物館也漸漸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收入到它的守護范圍中。2008年1月12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全員大會一致通過了新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其中把博物館的定義修改為:“博物館是一個為國家和他的發展效勞的、向人民群眾免費開放的機構,把人類和人類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搜集、守護、研究、展出并散播以教育、研究、欣賞為目標。
博物館的員工長久的從事博物館管理、文物保護、博物館展陳計劃、考古研究,在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研究、收藏、宣傳等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這些專業的學科知識和經驗同樣可以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之中去。
博物館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守護中,又創建了相對應的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例如杭州的剪刀劍博物館、扇博物館和傘博物館,不但有物品展示,還有現場表演、模子等等動態方式展示了這些手工品的民俗創造模式。還有的被當地的各種各樣的博物館收入了,例如玉溪市博物館做了很多次試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和展示方面。玉溪市博物館是集收集、布列、科學研究及對外宣揚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擔任保存、展示、傳承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玉溪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收集了很多詳細的材料和寶貴的實際物體,主要展示玉溪市市級、省級、國家級具有象征性的非文化遺產項目28項,向人民群眾展示玉溪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玉溪市博物館不但做好本館的非文化遺產展示還很積極引進非文化遺產展覽。例如山西手工紙制作品技藝展,不但展示了山西革命根據地使用的手工紙印刷和出版的各類書籍、珍貴材料和報紙而且展出了山西歷史上手工造紙使用的技藝、器具和原材料。特意開設了體驗區,給觀眾供應一些制紙的材料,觀眾能夠自己制作紙,親身體會制紙的感覺,讓觀眾對山西手工紙制作品的技藝展示有很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不但增加了博物館常識的樂趣和主觀性,而且還很好地發揮了博物館的教育用途。
二、發揮博物館作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溪市博物館是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一直都在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承當地的文化。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當地的經濟基礎、民間風俗、文化傳統、和自然環境。玉溪的八個主要民族居民,世世代代發揚各自的傳統文化遺產,且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顯現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價值觀,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自從2006年我國實施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到2018年,玉溪市已經有22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選入各級政府的重要守護目錄,這其中受國家保護的有5項,受省級保護的有39項,受市級保護的有182項。玉溪博物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前衛的組織,在以后應該充分發揮在教育、研究、收藏、展示方面的作用,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珍藏。珍藏就是永遠而完好的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沒有形式的,人們只有利用介質或者物質載體才能感受到。這個工作中的各種材料,其中包含有些器具、工具和工藝品等等實際物體材料和錄像、攝影、錄音、文字等等材料,都需要完好的守護、珍藏、保管和保存的。
珍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沿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管理體制和方法的時候,面對有些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用搶救性收藏的原則。而且,還要注意整體性收藏,首先是對于它的物質性,實際物體一定得珍藏,而且沒有辦法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都應該實時珍藏,重要的繼承人也要記錄,并且密切關注其生活動態等等。其次是對于它的非物質性,不但要對其技術等進行視頻、文字、圖片記錄,而且要對其文化內涵、背景、發展狀況等等進行紀實。
(二)研究。近階段,玉溪市博物館員工用刊物《玉溪博物館與收藏》作為研究對象,發表了館藏關索戲面具的修護和守護等文章,討論、研究了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使用博物館的收藏的資源能夠對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詳細的了解。伴隨著調查、研究、收藏,愈來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得到守護。
除了玉溪博物館大量的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上的這方面的專門人士也要參與進來,他們都對某一方面的知識有著深入的研究,他們的合作可以壯大研究守護的團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也更有利。
(三)展示。玉溪市博物館非文化遺產展示廳展示了玉溪市非文化遺產的發揚、守護項目,分國家級、省級。國家級分為六個項目分別為:高臺、花燈、滇劇、棕扇舞、關索戲、洞經;省級亦分為六個項目分別為:傳統手工技術、民間舞蹈、民俗、民族民間建筑、民間美術、傳統美術?,F在的展示模式是文字、圖片、實物的靜態展示。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博物館里的特別展品,其由工藝技藝、精神內涵、物質載體三部分構成。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博物館的展示應該和普通展品有區別,在決定如何擺放這些展品時應該考慮到其特殊性。擺放方式不但要對物體本身有很好的展示,而且要確保觀眾能從展品的外觀獲取到展品的藝術信息和精神內涵等信息,如若只是金星靜態展示并不能很好的向觀眾傳達展品的精神內涵等等信息,所以,對于展品的展示要結合其自身特點靜動結合,充分表達出其所蘊含的信息。例如,南京博物館的非文化遺產展館“在全面介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非文化遺產展館還設有手工技術類非文化遺產的展臺,由傳承人進行現場操作,展示非文化遺產項目的制作環節和經過;另外在非文化遺產館的表演場地和餐廳還不定時的有表演類非文化遺產項目的表演。江蘇非文化遺產館在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了圖文展板、多媒體數字展示、真人展演、觀眾體驗、實物展出等等多種展示方法。使用這樣的多樣化的展示方法打破傳統的展柜和器物的方法,這樣的把“人”和“制造”當作主要“活態展演”的方法會長期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當中。
(四)教育。1.溝通、交流式體驗活動。展開很多關于兒童和青少年的文體活動,試驗一下在放假的時候聘請民間藝人和傳承人進行現場演示和教學,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讓他們更多的了解傳統文化。例如,可以設立制作陶器的體驗活動,元江、新平土鍋察因燒制土陶而聞名內外,以當地的土為原材料,然后慢輪手工制作,重要的品種有灌、壺、鍋等等。這種博物館中的制陶體驗不但對青少年了解古老制陶技術有利,還可以鍛煉青少年的忍耐力、實踐能力、想象力。2.常聘請專業人士做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講座。通過舉辦講座,能夠積極地指導,進一步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使人們與文化遺產的距離更近,提升全民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珍愛傳統,一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工作。
三、結束語
博物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說意義很大。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但需要數據資料和實物保存更需要活態傳承。博物館就是這樣的一種媒介,在博物館里,既能夠完好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性展品進行保護,又可以教育人民群眾。第二,在透徹研究的基礎上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內涵,并且多樣化展示它。這對傳播有利,讓大眾很好的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一種珍貴的人類文化。
參考文獻
[1] 謝小娟.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遺館為例[J].東南文化,2015(05).
[2] 張慧.打破館際壁壘促進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聯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戲劇之家,2020(21):206-207.
[3] 魏萌萌.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中的使命[J].漢字文化,2020(1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