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虎
摘 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優勢,才能有效提升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我國是農業大國,為促進我國生產力水平提升,必須將農業發展方式進行轉變,以優化農業生產技術,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向集約化發展。通過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讓農村勞動力得到解放,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因此,本文將以安徽省和縣為例,提出促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策略。
關鍵詞:農業發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使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實現了提升,與此同時,也面臨著農業發展的瓶頸。農業生產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關鍵成分,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基于此,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要加大農業經濟的發展力度。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必須采用科學有效的基層農業技術,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讓農業生產呈規模化經營,有效保障農村地區的農業產量,讓國民經濟實現穩定發展。
1 在農村地區推廣基層農業技術的意義
農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關鍵,對于社會的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必須不斷強化農業技術,將農業技術升級,才能讓農業經濟實現穩定發展。強化基層農業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農村地區推廣基層農業技術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有利于滿足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相比于過去較為傳統粗放的農業發展模式,推廣基層農業技術可以讓發展模式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盡管在傳統的農業模式中糧食產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有效增長了國民經濟的效益,然而,一直沿用粗放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會對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水平造成限制,讓農業經濟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積極推廣農業技術,讓農業實現優化發展。第二,對于國內綜合生產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業經濟和社會生產力關系緊密,在農業的生產實踐中加強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既可以有效發揮科學技術的優勢,也可以促進國內水產養殖及畜牧行業實現完善。第三,有利于構建特色化的農業品牌,提升農業的國際影響力,對于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1]。
2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1 推廣對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總體來講,在我國農村地區,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文化水平不高,在安徽省和縣的農民也是如此。因此,在工作人員推廣農業技術時,農民常常無法接受全新的技術,通常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農民的知識水平較低,因此不能有效掌握新技術的操作和原理,導致農業技術難以推廣。其次,由于一些農民常年居住在鄉村,因此始終堅持使用傳統工藝,對先進理念和技術的傳播造成限制,導致基層農業技術無法有效推廣。
2.2 水利建設水平有待提升
安徽省和縣地區的農業面積比較集中,因此可以通過水利設施的合理運用,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然而,在生產實踐中,該地區的水利建設水平有待提升,具體展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受到經濟技術的影響,缺乏完善的水利設施,導致農民在耕種時只能仰仗大自然的眷顧,靠天吃飯,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限制;其次,由于人們對水利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使得我國的農田水利設施無法實現應有的效果,甚至由于長期閑置導致設備因年久失修而損壞,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最后,農民在水利設施的運用中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通過大水漫灌的方式實施農田灌溉,不僅浪費水資源,也限制了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2]。
2.3 推廣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農業技術的推廣在我國的實施時間不長,導致推廣人員在工作實踐中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只能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進行路徑探索。同時,由于部分推廣人員缺乏對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深入了解,并且重視程度不夠,限制了農業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一些推廣人員無法及時學習有關技術,缺乏對技術的深入理解,導致在技術推廣中無法向農民進行新技術理念的傳播。最后,由于當前階段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只停留在技術層面,而忽略了對當地氣候特點及民俗民風的考察,導致技術無法推廣,或者因當地農民對所推廣的技術存在較強的距離感,使農民產生排斥心理,限制了農業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
3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
3.1 與農業發展現狀相結合,大力宣傳
有關部門需要在推廣農業技術前做好宣傳工作,加強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視,推動后期的技術推廣。第一,要提高農業經營有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借助新媒體、廣播、報紙等方式開展宣傳工作,幫助農民把握科學耕種技術,以促進農田產量提升;第二,要向農民宣傳政府工作政策以及政策轉變可能帶來的效益,在了解的基礎上增加農民的認可,讓農民團結一致,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第三,要求有關部門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向農民進行水利設施操作的演示,培養農民愛護水利設施的意識,避免出現刻意損壞的現象,如發現有破壞性行為,要及時上報[3]。
3.2 完善水利設施
在農業發展中,水利設施具有重要的地位。為了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讓農業經營模式向精細化轉變,必須加強水利設施的修建。第一,有關部門必須及時解決農村水資源污染問題,將污染源截斷,保證水利設施中的水資源狀況;第二,要及時做好現有水利設施的維修養護工作,讓水利設施的使用性能得到保障,并加以有效利用。第三,由于部分地區農田水利設施數量有限,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在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征和農業發展水平結合的基礎上,打造完善的水利設施產業鏈,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3.3 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
首先,需要縣鄉政府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視,積極引入高學歷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并向其進行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傳授,促進其思想觀念轉變,在工作責任感的指導下明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意義,同時為其提供良好的待遇,在職稱政策上有所傾斜,促使其更積極地投入工作。其次,要求縣鄉政府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過去的外借技術工作者的方式在當今的農業生產中已不再適用,必須挑選一些年紀相對較小、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本地農民,向其傳授新知識、新技術。通過這種方式,引導更多的人學習新技術,以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最后,要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等的培訓力度,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因此可以有效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速度,提升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推廣農業技術[4]。
結束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將農業發展方式進行轉變,采取集約化的耕作方式,提升農業技術,以推動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大農業技術的宣傳力度,讓農民可以更好地把握先進的技術理念,并將其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以促進土地產量提升,推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祿勝.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探析[J].山西農經,2020(01):139-140.
[2] 崔君華.基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分析[J].農家參謀,2019(10):36.
[3] 潘永.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背景下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分析[J].山西農經,2017(14):130.
[4] 宋振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路徑選擇[J].農民致富之友,2017(1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