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璐佳
〔摘 要〕碑學理論的提出距今已兩百年有余,北魏墓志作為碑學理論的重要支撐,極大豐富了中國書法的美學體系,它的古樸勁健,拙趣橫生,非常符合書法的審美理念。從歷史文化背景來看,它不僅是國人的藝術追求,更是一種精神訴求,所以我們對于魏碑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張猛龍碑》《元楨墓志》等名碑已在書壇大行其道多年,可以說是魏碑入門必備,當我們再想深入研究魏碑時,《李璧墓志》無疑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取法視角。
〔關鍵詞〕李壁墓志;碑學理論;美學;藝術風格
時代背景
《李璧墓志》(圖1)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墓志呈圓首,高105厘米,寬89厘米,厚15厘米。該志系由舊碑磨其陰面改制,志陰上部還能看出清晰的陰刻二螭交盤。志文共有33行,每行33字,陰刻,正書,字行間有界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于河北景州(今景縣)出土,后移至德州北境,現藏山東省博物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沒有毀于天災、戰亂和人為損壞,得到了較為完好地保存,主要得益于該墓志是置于墓室之中,而不是立于墳前,再有就是它出土的時間較晚。
對于一塊墓志埋于地下而未立于墳前這種奇特現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曹操的“禁碑令”。東漢末期獻帝時,曹操獨攬大權,東漢末年,因曹操出生閹宦之家,常被人詬病,一些瞧不起他的世族,當面不敢言語,背后卻故意刻碑寫傳,夸耀自家門閥,這無異于刺激他敏感的神經。于是曹操就以刻碑之風致天下凋敝且勞民傷財為由,下令不得厚葬,不準立碑,從此就有了著名的“禁碑令”,至晉武帝時也仍然沿襲了這一舊制。禁碑的結果逼得人們不得不將豎立在墓前的碑延至地下,稍作改易,以為墓志。到了南北朝時期,墓志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尤其是北魏,人死之后都要在墓室里放置墓志,“王公以下,感共遵和”,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鄉紳富戶,皆遵此俗。《李璧墓志》刊刻于北魏正光元年,此時距河陰之亂還有十余年時間,河陰之亂被看作是北魏由盛轉衰的標志事件,由此可見《李壁墓志》刊刻的時間是在北魏鼎盛之期,這一時期也是魏碑非常成熟的階段,大量藝術價值極高的碑刻是在這時刊刻的,比如《張猛龍碑》(圖2)、《李謀墓志》(圖3)、《張黑女墓志》等等。
南北朝碑刻特征
從魏晉時期開始,隸書就慢慢演化出了一種新的字體——楷書。從時間上來看,西晉時楷書的折鉤已經慢慢顯現了,隸書中的波挑被弱化,這些變化主要在一些文書、抄經作品中出現。而這一時期受禁碑令的影響,碑刻很少,只有極少數的分書碑刻。到了南朝仍然沿襲魏晉舊制,是以有“南朝禁碑,至齊未馳”之記載,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有藝術價值的碑刻被保存了下來,比如《爨寶子碑》(圖4)、《瘞鶴銘》(圖5)、《爨龍顏碑》等等,這些碑刻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隸書的筆劃,筆勢方折雄勁而又具飛動之勢。
西晉書法只在門閥貴族之間蔚然成風,民間極少出現書家。鐘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之后,西晉逐漸由盛轉衰,最終慘遭匈奴滅亡,中國開始南北分裂,大批西晉門閥貴族隨晉室南渡,他們帶走的不僅是財富,還有大量的藝術品。由于晉室南渡,他們留給北方的文化藝術成果并不多,所以北朝獨特的書風形成并沒有受到南朝的影響。從這個時期開始,南北朝的書風便有了不同的風格特征,我們現存的北朝碑刻作品大多無法考證其出自哪位書家之手。和南朝門閥世族們所謂“風流蘊藉,飄逸優游”的書法風格不一樣的是,北邊的拓跋王朝統治下書法似乎不太受晉楷的影響,另辟了一條蹊徑,北魏書法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
魏碑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獨樹一幟別有風味,其筆劃嚴謹、樸厚靈動,雖是刀刻,但卻沒有死板之氣,筆畫字形都富于變化,尤其善于字形塑造,常常別有新意。“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記,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清代書家研究碑學已非常精絕,康有為提出魏碑有十美的觀點,他的著作《廣藝雙舟輯》有云:“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碑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魏碑書法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征,如《元楨墓志》《元羽墓志》等,結體作斜勢,左低右高,刀斧痕跡重。此墓志因沒有名家贊賞,所以流傳不廣,就連劉正成20世紀90年代所編的《中國書法全集》中也沒有出現《李璧墓志》的身影。魏碑佳作如林,幾乎一碑便可自成一家,《李璧墓志》可謂是碑學里的滄海遺珠。
藝術風格剖析
《李璧墓志》與它前期的魏晉簪花小楷相比,它沒有晉楷的圓潤精美,布白勻稱,嫻靜優雅的美感,它顯得粗糙質樸,但又雄渾剛勁,透露著一種力量美。與后期的唐楷相比,它沒有唐楷渾穆典雅的廟堂之氣,結體也不似唐楷寬博平正,相反險峻挺拔。《李璧墓志》雄強茂密,獨樹一幟。楊震方《碑帖敘錄》評曰:“書法峭勁,極似《張猛龍碑》,而兼有《司馬景和》之縱逸,可為習北魏楷法者范本。”峭勁二字形容得極為精到,與它同一時期的《張猛龍碑》,常常會被拿來比較,《張猛龍碑》經過歷代書家的品評,知名度非常高,也成了很多魏碑學習者入門必經之路,相比之下《李璧墓志》顯得不那么被人悉知,它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有更多的挖掘空間,《李璧墓志》的章法、點畫、結體都有著獨特的形態,道法自然的線條、疏放浪漫的結體、變化中求統一的章法在《李璧墓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李璧墓志》章法緊密有格界,縱行空隙比橫列空隙窄,但字形并沒有因為格界而被束縛,有大有小,有長有扁,收放自如,變化多端。因此《李璧墓志》沒有呆板整飭之感,反而峻峭飛揚,整體布局生動有趣(圖6)。字形的大小變化,字與字之間錯落增強了空間疏密的對比,有一種音律的節奏感。與之同一時間的墓志相比,如《崔敬邕墓志》的風格法度謹然,使每個字占有幾乎相等的空間,整齊有序,全篇排布空靈勻凈,結字四平八穩,大小合一,相比之下缺少變化,節奏感不強。而《李璧墓志》有些字很大,有些字偏小,小字周圍的空白留的就多些,大的字周圍空白就要少,顯得空間布白更加豐富。

它的結體有著明顯的魏碑風格特征,欹正相生、疏密多變,中宮收緊、向外拓展,大小參差、不求整飭、不求平正。每個字都是因字賦形,因形就勢,沒有固定字勢。有的左下右上,有的微傾,有的俯仰,有的類似《元楨》《孟敬訓》之流,左傾之勢奇險,似巨石將傾未隕之意(圖7),有的寫至興起之時,絲毫不顧字法束縛,比如“閱”字(圖8)勾畫繞出門字外,完全打破了書寫慣性。所以它比其他魏碑多了一份自由灑脫的姿態。
《李璧墓志》中有很多左低右高,從左至右呈放射狀的字,如圖9中“燕”“閣”“尚”“齊”,這樣的字形在魏碑當中并不多見,它給人一種頂天立地,氣勢恢宏的觀感,雖勢險而字穩。還有另一種結字方法也不多見,如圖9中的“清”“聲”,上半部向左傾斜,下半部向右傾斜,而形成環抱之勢,意趣無窮。上下皆歪,字的觀感卻是穩的,此正所謂奇正相生,奇中求正也,整個字看起來剛勁有力,結構變幻莫測。
《李璧墓志》雖然大部分的字都是東倒西歪,看起來十分動蕩,但它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求變,里面仍有少數字是四平八穩,方方正正,鑲嵌其中。如圖10中,“州”“秀”這些字出現在整塊碑里,反倒像是一種異類的存在,也為這個墓志增添了許多趣味。
“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啟功先生如是說。魏碑是高度楷化的產物,楷書中的方折筆畫在魏碑中被刻意凸現了出來,所以筆畫以方筆起筆居多,但它又處在一個由漢隸往唐楷發展的過程之中,很多字都還保留了篆籀筆意,比如篆隸都是以中鋒為宗,魏碑在此基礎上對篆隸這種純中鋒線條進行了改造,由以前的圓起圓收,改成了方起,轉中鋒運筆,最后方收或圓收。
魏碑中圓筆書法代表非《張黑女墓志》(圖10)莫屬,其用筆楷隸相間,作品中有些筆法有著明顯的隸意,如捺畫向上翹,表現得尤為突出,有的勾也采用此法。另一重要特點是它以圓筆為基礎,用筆清俊柔美,筆鋒多藏少露,轉折處弱化了刀斧刻畫的痕跡。《張黑女墓志》的用筆以中鋒為主,線條多有篆籀筆意,只在收筆或起筆時用側鋒,這一特點使得《張黑女墓志》書法點畫圓潤而含蓄。
和《張黑女墓志》相比,《李璧墓志》線條變化則更多,方圓兼施,變化多端,常有方起圓收,圓起方收、尖收等。《李璧墓志》點畫粗細變化明顯,塊面和線條相互交織搭配,豐富了筆畫的多樣性,增強了整體畫面的表現張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縱觀北魏墓志書風的發展,初期時的豪爽雄健和稚拙古樸慢慢在向南方的洗練遒麗靠攏,勁健的用筆加入了清朗圓潤、幽深古雅之感,大大豐富了魏碑的藝術風格,也為我們后輩帶來了更多可取的藝術精華。《李璧墓志》點畫利落雋永,結體獨樹一幟,變化萬千,整體章法有天馬行空的意趣,其高情閑趣的美學體驗讓人回味無窮。
《張猛龍碑》在書法界大行其道已有百余年,取法的書家更是數不勝數,難免讓人產生視覺疲勞,審美寡淡。從美學角度來看,《李璧墓志》的線條美,形式美,都不弱于《張猛龍碑》。現代書壇審美傾向風格多變,又渾然一體,而《李璧墓志》正符合這一審美要求。學書的終極境界便是“道法自然”,對我們而言,師法《李璧墓志》就應該取其天真爛漫,動蕩不羈,卻又渾然天成的精髓。
(責任編輯:張貴志)
參考文獻:
[1]楊震方.碑帖敘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楊守敬.平碑記[M].三省堂出版社,1957.
[3]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747.
[4]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