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碩
〔摘 要〕近年來,圍繞博物館文創展開的各種活動、展覽、賽事持續升溫,無論是線上線下,人們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關注熱度也持續攀升。大力開發博物館文創產品,不僅是為了贏得市場,也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和教育功能。然而,當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在典藏文物的故事性、功能性、藝術性等方面的挖掘依然存在嚴重不足。優質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必須是基于博物館典藏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基礎之上,它必須具有獨特性。同時,還須借助設計創新喚醒典藏品的“物”性,使其產生能貼近百姓日常的、新的功能,從而完成其承續文化的使命。
〔關鍵詞〕博物館;文創;文化資源
作為傳播人類歷史文化、普及科學的重要機構,博物館似乎一直都是一種文化地標式的存在,用無可替代的精神內涵承載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集體記憶。可以說,博物館建設所代表的正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積淀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博物館的認知與期待均已發生改變,而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也成為博物館對館藏文物合理開發、吸引游客、贏得市場的重要途徑。不僅如此,不少博物館在淘寶等網站紛紛開起了網店,形形色色的文創產品儼然成為眼下博物館的營銷利器。然而,喧囂之下是精品的薈萃,還是平庸的騷動,有待學界與相關市場的自省與自覺。
一、博物館發展現狀
2019年春節,故宮舉辦的“紫禁城里過大年”主題展覽爆紅。雖然按照國人習俗,春節是團年迎新的日子,陪家人、會朋友,盡享除舊迎新之樂,然而每天八萬張的故宮門票卻依然一票難求。人在故宮外,卻只能望而不可得。故宮每天八萬的限流措施始于2015年6月,以平衡淡季和旺季參觀人數之間的巨大差距。2019年爆紅的不只是故宮博物院。有媒體稱春節最“人從眾”的景觀就是各地博物館,在“博物館里過大年”已經成為國人的“新年俗”。雖然“新年俗”的說法過于夸張,但2019春節各地博物館的火爆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人們的記憶中,博物館曾經只是城市一隅的建筑,安靜地等待參觀者的到來,大有“你來或不來,我就在那里”的無奈。2000年,《博物館緣何門可羅雀》一文中稱“北京的博物館數量號稱全國第一,總規模110座……每年接待的觀眾均為3000多萬人次,占全國博物館觀眾的四分之一。從統計數字上看,北京人的文化消費可謂相當‘奢侈”。即當時北京平均每個博物館日客流量不足800人,這與政府建設博物館的投入形成了懸崖式的落差。此類文章頻現于當時的網絡媒體,雖在知網可搜到的類似文章并不多,但至少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被冷落是大多數博物館曾經的遭遇。不過,類似主題的報道在2016年之后便查詢無蹤了。2016年9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發布“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倡言,這無疑是國民在物質與精神水平不斷提高后的一種正確指向。近兩年的博物館熱潮便是極好的佐證。但值得反思的是,如果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定是“日常”于百姓生活中,而非人頭攢動的聚眾狂歡。引導國人真正親近博物館,親近歷史,親近內心,切實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方是建設博物館的初心。
二、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的現狀
1.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性質
博物館文創產品類型可分為陳列展覽類、教育類服務項目,以及文化創意衍生品。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都必須憑借功能性、實用性才會具有商業價值。雖然在過去,以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和教育為目的的博物館作為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多以陳列展覽面向社會公眾,單一的服務形式與豐厚的文化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依托博物館文化藏品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不僅成為博物館存續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實現博物館社會職能、增強其自身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文化是博物館文創產品顯見的性質,文化也是生產力。文化生產力“指人們圍繞滿足人類心理需求,運用文化資源,把人類自身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作為文化資源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和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突出表現為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文化傳統有效傳承的程度。”基于此,講好博物館故事,讓受眾熟悉博物館及其館藏品背后的文化,是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品質必需的手段。
2.博物館文創產業熱潮
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到被人們戲稱為“你居然打我”表情包的大英博物館“路易斯皇后棋子”,世界范圍內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創熱潮正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地上演。依托館藏品獨具的文化屬性和歷史價值開發文創產品也成為各大博物館著力發展的項目。博物館文創產品以“博物館”一詞限定了產品的身份,又以“產品”一詞界定了博物館文創的邊界。雖然公益性教育場所是博物館的基本屬性之一,但博物館除了財政撥款之外,相關的文創產品質量與銷售情況的確是影響博物館營運的重要收入來源。
2015年,國務院第78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博物館條例》第三十四條指出“國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條例》明確了博物館作為非營利機構開展以促進其自身發展為目的的經營活動的合法性。同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強調文創產品的開發應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這為博物館文創產業有序發展奠定了基礎。之后一系列相關政策的頒布在助推博物館文創產業及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博物館文創屬文化類商品,消費者對產品文化的接受度直接影響著產品的銷售。從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心理角度來說,產品功能及使用價值、產品品質與身份認同、精神訴求與情感歸屬、時代特色與審美時尚均是其外在或內在的消費需求。然而,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文創的跟風現象依然嚴重,創意雷同,品類相似,造型、式樣相差無幾的產品依然充斥市場。缺乏個性的產品不僅無法吸引普通消費者的注意,更難激起新生代消費群體的購買欲望。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基于博物館文化本身實施產品研發的思路尚不清晰,以及設計力量的滯后。相比較而言,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國家級、省級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起步較早,產品形式也相對豐富。但基于五千有余的博物館數量,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整體質量與持續增長的博物館數量并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