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萍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
前言:東北亞地區包括中國東北部、內蒙古、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遠東等城市地區。在歷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東北亞已成為俄、日、中三國文化、政治、經濟的交匯點。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和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一些國家的強力干預,使東北亞經濟發展和文化融合更為復雜,它對亞洲乃至世界的文化、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廣義而言,東北亞陸地有近1600多萬平方公里,其面積基本會占亞洲陸地超過40%。隨著文化的不斷積累,東北亞逐漸形成了以漢字為基礎的區域文化集群,在這種情況下,使得東北這個老工業基地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尤其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結構出現了嚴重的偏移。京、津、冀等城市獲得了飛速騰飛,但對于資本密集型的東北重工業基地而言,其生產力始終停滯不前。并且不斷凸顯經濟結構失衡、產業結構單一以及人均收入過少、能源創新不足等問題,當前階段,東北地區也正在努力全方位打造一個高實力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共同體,希望以這樣的方法,助力我國東北部地區經濟發展沖破束縛,最終能夠構建起異常繁榮的區域經濟格局。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自20世紀80年代到今天發展幾十年,縱觀整體,東北亞具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特別是豐富的資源和雄厚的開發基礎。因此,東北亞的經濟實力和市場非常強大。曾經在亞洲經濟中,東北亞是一個最活躍的地區,但從整體經濟發展形式看,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卻在慢慢減弱,相比于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步伐存在著顯著的滯后性。
東北地區的位置正好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體系中心。區域優勢:有70多個市場、地區和國家,15個大小港口,其水陸空運輸關系四通發達。且朝鮮半島、吉林省與遼寧省互相臨近,且以“日本?!睘橹行男纬蓚€“小陸橋”。因此,它也確立了東北亞地區非常特殊的道路優勢,并且充分發揮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從東北三省的資源優勢來看,東北具有獨特的森林、農業和礦產資源優勢,是東北三省工業用油的堅實基礎,因此,讓石油、汽車裝備、汽車制造和機電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若利用好這些資源優勢,就可以建立起東北地區的資源互補平臺,并成功搭建起以農業資源與自然資源為核心的功力模式。設備、技術與資金的整合效應也讓使東北亞地區三省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有更加顯著的優勢。
例如,黑龍江省有較為獨特的地理優勢,進而讓俄羅斯逐步成為了黑龍江省各企業的主要投資國家,且其同俄羅斯在2017年達成了木材原料加工的戰略協議,黑龍江因其有非常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為此,大型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基地就是以此得名。黑龍江在俄羅斯境內獲取了約兩千萬公頃的森林采伐權,且木材儲蓄數量達約22.5億立方米,與此同時,還有約20個礦產資源開發權與海外大型稀有金屬原料基地。另外,現如今,也在持續推進油氣投資合作等約七個項目,并一起共同開發了油井130口,立足于自身具有的獨特的地理優勢,經過長期不斷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成功開辟出了中國面向而俄羅斯的廣闊貿易通道。
以東北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對創新經濟進行大力發展,并且持續強化科技床戲體系建設,以此充分呈現出東北地區內在的發展優勢。在高新園區建設中,東北亞地區在對貿易空間進行不斷擴大,努力將科技服務功能增強,從而有效推進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以及電子信息等高新產業優勢的實現。并對通信設備、軟件開發、集成電路設計、電子信息生產等消費電子產業進行了集中且重點的要求,效果十分顯著。
東北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在經濟建設中形成了獨特的產業優勢,近年來,東北地區和日韓的產業結構呈現出縱向分工優勢,產業結構也可以靈活轉換,產業結構逐步實現了中韓日三國的統一,轉移了日韓三國的產業結構。制造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建材、化工、石化、冶金、工業等行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達到減少環境和資源的消耗目的,對東北亞區域經濟而言,發揮著十分巨大的現實作用。
東北地區有較高的科技教育發展水平,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也著力所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為此,人力資源發展在科技研發、重化工產業、工業產業優勢方面動力充足。并且其在人才教育中也同日本等國家進行了對接,我們還成功地培訓了一大批高技能、創新和經驗豐富的工人,此外,我們還成功地建立了一支技術素質強、思想意識強、可以奉獻且善于學習的產業大軍。在人資與產業有效融合下,助力東北和沿線區域經濟與文化交流培養更多的創新性高、實用性強的高技能人才團隊。
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不但有助于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改善,也有利于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將,東北亞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也為我國經濟騰飛提供了保障。據悉我國同東北亞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2013年達約6883.91億美元,占總貿易額的16.55%,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分別2969.68億美元、3914.23億美元;東北亞地區對華投資101.4億美元,在外商投資總額的8.62%;我國同東北亞地區對外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33.87億美元,占我國對外經濟合作額的2.47%比例。我國同東北亞地區盡管在進出口總額始終上升,然而,在全國進出口額的占比卻不斷在降低;除了2009年以外,進出口總額其他年份始終是上升的;2004年之前,東北亞的地區對我國外傷直接投資額始終不斷上升,2005年后呈現了下降趨勢,2011年又逐漸回升;且2004年、2005年是外商直接投資高峰,接下來幾年又開始降低,2011年又回升;對外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盡管始終不斷降低,然而總體上依舊是增長的。
1.進出口總額。在東北亞和中國國家中,日本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最大,一直都保持占總額的一半,2013年份額最小,占45.23%,最大份額是1998年占67.89%;第二位的是韓國,其同我國進出口總額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從1998年的24.92%升至2013年的39.84%;第三的是俄羅斯,份額相對較小,在東北地區約占10%;最低的蒙古與朝鮮,此二國每年同我國進出口額還不到我國同東北亞地區的1%。即便很小的份額,然而卻始終處于上漲的趨勢,而同朝鮮的進出口額逐漸從1998年0.48%上漲到2013年的0.95%,同蒙古進出口額由0.28%升至0.87%。2.外商直接投資。韓、日是東北亞地區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國家,其在東北亞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日、韓外商投資額占99%以上,且韓國份額沒有日本高,日本最少占比份額是2004年的46.09%,2004年是49.02%,剩下的年份都超過50%,到2011年達到了71.02%。而各年份總比重和低于1%的是朝鮮、蒙古與俄羅斯三國。3.對外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在中國與東北亞國家對外經濟合作的營業額中,日俄占很大比重,其次是韓國和蒙古國,最少的是朝鮮。2002年日本占比超過50%,2000、2001、2011、2012年俄羅斯超過50%,剩余年份相差不多。在2011年由于日本發生了大地震,使得進出口貿易遭受嚴重的影響,所以這年,中國對日對外經濟合作僅以2.41億美元完成,約占東北亞地區對外經濟合作總額的9.41%,但中國對蒙古對外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卻提高較為顯著,達6.54億美元,占東北亞地區總額25.56%,俄羅斯比例增加至54.6%。
產業結構:各產業構成、各產業間的聯系和比例,而每個產業部門構成和互相間的比例關系以及聯系均不一樣,且在經濟增長中也有不同的貢獻,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與高度會通過產業結構進行體現。剛建國時,我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而我國在1952年的第一、二、三產業占比分別是50.5%、20.9%、28.6%。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1952年到1978年的重工業發展程度獲得了顯著的提升,但輕工業卻發展相對滯后,最終引發重、輕工業出現也嚴重的比例失調顯現。到1978年三個產業比28.19%:47.88%:23.94%,據此可知,1978年,中國的產業結構正逐步由農業向工業轉變。
我國自改革開放至今,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向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進行了轉變,并且在不斷發展中,產業結構逐漸呈現出正?;c合理化現象,且第三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與進步。1992年我國產出產業比21.79%:43.45%:34.76%,相比于1978年,第三產業比重提升了10.82個百分點。我國自加入世貿組織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這樣而言,我國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將會同世界同步。2013年務工三產業比達到9.4%:43.7%:46.9%,這個數據證明了我國產業結構逐漸從以第一、二產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趨勢。50年以來,我國第一產業比重出現了顯著降低,第三產業上漲幅度較大,代表了我國產業結構越發的合理,然而,我國第二產業相比于發達的西方國家也較高。
文章主要是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為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所以,產業結構(IS)為被解釋變量,將中國同東北亞各國的經濟合作中的:進出口總額(IE)、外商直接投資(FDI)及對外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OE)當做解釋變量,建立了下面的模型進行分析:

模型(1)中帶入1998-2013年的樣本數據,樣本數據用EViews6.0軟件實施實證分析,獲取的回歸結果如下:

表1 回歸結果表
據上表可知,我國產業結構會受到東北亞進出口總額的積極影響,隨著進出口總額的持續增長,第三產業比重也逐步提升,若對外經濟合作營業額與外商投資保持不變化,則進出口總而每增長1億美元,那么第三產業比重就會提升0.001%;外商直接投資也為第三產業比重帶來了一定的正影響,而對第三產業比重有負影響作用的就是對外經濟合作營業額,但FDI和OE對第三產業比重的影響,并沒有進行5%的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IE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影響最明顯的一個因素。
結束語:總體而言,通過上文的詳細分析與論述可知,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中,我國同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特別的進出口總額。多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最顯著的影響就是進出口總額,所以,要繼續加強與東北亞進出口貿易的良好合作,為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穩定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小區域合作和雙邊合作依舊是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主導,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在多邊合作和區域合作方面相比,其水平較低。東北亞中,韓國、日本有較為先進的技術,且對外投資資本豐厚,而我國的市場需求十分廣闊,且廉價勞動力的素質也非常高,俄羅斯、蒙古和朝鮮等地區有著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所以,我們需要將彼此自身具有的顯著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并建立密切聯系,相輔相成更好的進行合作??v觀當前現狀,我國同日本、韓國有著十分親密的經濟合作關系,所以我國外來投資的主要來源基本上就是日本與韓國,并且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們要繼續同韓日保持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貿易關系。在充分保障中日韓良好貿易合作關系的同時,還需要強化同俄羅斯遠東、朝鮮、蒙古的雙邊貿易合作關系,以期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為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也與順利升級保駕護航。